《月夜》《蕭紅墓畔口占》
教學過程:
壹、導入新課
自1917年2月《新青年》刊登胡適的八首白話詩之後,白話詩迅速引起轟動,優秀的白話詩作不斷湧出,當時任教於北大的沈尹默的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壹。壹定程度上講,正是因這首詩的存在,中國首次面世的這壹小批現代詩歌作品才可以說是真正地顯示出現代性。那麽,這首詩究竟寫了什麽呢?讓我們壹起來讀壹讀吧。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壹:《月夜》
1.認識作者,把握寫作背景。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傑出的學者、詩人、書法家。五四運動時期,沈尹默作為北大名教授,和魯迅、陳獨秀等人輪流主編《新青年》雜誌。1917年,正是近代中國歷最黑暗的年代,最混亂的年代,卻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發的時代,也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新詩誕生了。新詩之“新”首先在於其精神和靈魂的新,即思想的現代性,追求“科學”與“民主”,人的個體的覺醒,思想解放、個性獨立遂成為這壹時代的普遍追求。概而言之,國人有了主體意識。我國傳統詩歌中,是沒有“我(指獨立存在的意識)”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詩中,“我”才大量地出現,例如這首《月夜》。因此《月夜》不僅是新詩誕生的壹個標誌,也是真正的新文學誕生的標誌。
2.朗讀詩歌,理解象征意象與主旨。
(1)這首小詩描繪了壹幅月夜圖景,請用妳自己的語言將這幅月夜圖描繪出來。
明確:霜風呼呼地吹著,月光明明地照著。霜風寒月的冬夜中,頂天立地的高樹與獨立不倚的“我”並排站立著,充滿了美的意蘊。
教學提示
抓住詩中景物特點來寫。
(2)這是壹首很隱晦的詩,看似是紀實,簡單地描寫記錄當時的某種場景,但這何嘗又不是對當時現狀的描寫?請妳結合這首詩的寫作背景,說說對這首詩的象征意象和主旨的理解。
明確:象征意象:這首詩反映了五四運動之前的壹個社會側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的某種社會相。“樹”象征著古老的觀念,傳統、穩健、根基深厚、固執而迂腐。“並排立著”是思想的並立。“沒有靠著”是掙脫、是倔強、也是追求獨立。“我和壹株頂高的樹並排立著,卻沒有靠著”象征著詩人獨立不倚的堅強性格和奮鬥精神。
主旨:在嚴寒下不妥協,在孤獨中不退縮,這首詩表現了“五四”時期覺醒的壹代知識分子追求獨立自由、崇尚光明的意識和探索真理的精神與人格。
目標導學二:《蕭紅墓畔口占》
1.簡要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戴望舒(1905—1950),現代詩人。1929年4月,出版第壹本詩集《我的記憶》,其中《雨巷》傳誦壹時,因而有“雨巷詩人”之譽。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獄。在獄中寫下《獄中題壁》《我用殘損的手掌》《等待》等詩篇。
蕭紅(1911-1942),原名張廼瑩,身世坎坷而創作成就很大的現代女性作家。蕭紅老家在黑龍江省呼蘭區,她很早就從東北逃亡進關,輾轉呼號,1932年開始文學創作,用自己的筆投入了抗日的洪流,1935年發表成名作《生死場》,晚期的主要作品有《呼蘭河傳》。
戴望舒與蕭紅友情深厚。1940年1月,二人在香港首次晤面,卻是壹見如故。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之際,蕭紅生病卻得不到正常的治療,死在極度混亂中的香港,年僅31歲。這對於當時同樣在香港堅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來說,自然是壹個極大的刺激。這首詩是戴望舒在被日本人抓走放出來後拜謁蕭紅墓時所作,“口占”,說明這是隨口吟成。
2.朗讀詩歌,體會詩中的情感表達。
(1)走六小時寂寞的長途。
明確:“六小時”說明時間之長,“長途”說明距離之遠,強調“六小時”和“長途”,是寫實,更隱指詩人對已故者友誼的深厚和誠摯。“寂寞”既是詩人當時的實際感受,又是詩人長期以來心境的真實寫照,是詩篇最主要的感情基調。
(2)到妳頭邊放壹束紅山茶。
明確:不說“墓畔”而說“頭邊”,蘊藏著詩人痛惜她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著,幻想她只不過是暫時安睡等豐富復雜的感情。
(3)我等待著,長夜漫漫。
明確:“長夜漫漫”,寫出這種“等待”的漫長、痛苦,難以忍受,也隱喻蕭紅的生命正是在這漫漫長夜中被摧殘的。
(4)妳卻臥聽著海濤閑話。
明確:“卻”字,表示詩人與友人雖然天人永隔,逝者卻自有其穿透世事的安詳與達觀。聽“海濤閑話”,海陪伴著逝者,雖仍然不免寂寞,但靈魂卻超然靜觀,從容安詳,道盡作者的人生感悟。
本詩語言樸素、洗練又富於質感,充滿暗示;情感表現沈靜、克制,而又深摯,平淡中見深厚,委婉中滲透出激情,是戴望舒秀的詩篇之壹。
三、板書設計
品味新詩的美《月夜》:意境美
《蕭紅墓畔口占》:情感美
《斷章》《風雨吟》《統壹》
壹、導入新課
有句話這樣說道:“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詩——《斷章》,選自卞之琳的《魚目集》,寫於1935年10月,是詩人的重要代表作之壹。據詩人自己說,這首詩本來是壹首詩中的四句,因只有這四句詩人感到滿意才保留下來,自成壹篇。不料這首詩竟成了詩人流傳最廣,最有代表性的壹首。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壹:《斷章》
1.朗讀詩歌,分析意象,品味畫面美。
(1)這首詩雖只有三十幾個字,但是卻有很多意象,由這些意象構成了壹種朦朧的意境,請妳找出來。
明確:詩人在剎那的觀賞中提煉出八個意象:“站在橋上的妳”“樓上看風景的人”“橋”“樓”“明月”“窗子”“別人”“夢”。
(2)詩歌的八個意象是相互交叉重疊的,由這些意象組合成了四個美麗而形象的畫面。這四個畫面之間又有什麽聯系呢?
明確:前兩個畫面,“妳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妳”,“橋上”“樓上”這兩個地點,表面看來似乎互不相關,卻因為“看風景”這個動作發生了聯系。後兩個畫面,“明月裝飾了妳的窗子”“妳裝飾了別人的夢”,“窗子”與“夢”互不相關,卻在“裝飾”這壹點上又發生了聯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畫面,幾個毫不相關的事物,經過詩人精心構思與組合,變得十分耐人尋味。
2.再讀詩歌,理解詩歌的主旨。
(1)從詩人描繪的四個相互聯系的畫面中,妳得出了什麽道理?
明確:人可以看風景,也可以成為別人的風景;明月可以裝飾妳的窗子,妳也可以去裝飾別人的夢,人生可以互相裝飾。
(2)結合妳對詩歌的理解,說說這首詩表達了怎樣的哲理內涵。
明確:世間萬物本來就是相互關聯、互相依存的,人與人之間、物與物之間,不論自覺與不自覺,都有可能產生這樣或那樣的聯系。
目標導學二:《風雨吟》
1.朗讀詩歌,描繪詩歌畫面。
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六行,畫面感卻很強,請結合詩中壹些有特征的詞,如“卷”“奔”“海”“舟”“舵手”等等,想象出畫面並做描繪。
明確:“風”“雨”從大地“卷來”“奔來”,氣勢十足,風雨中的大地看起來像是波濤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飄搖不定的舟船;“我”面對“大地的海”,憂思滿懷,就像壹個缺乏出海經驗的年輕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2.結合寫作背景,分析語言,提煉象征意義,理解作者情感。
(1)開頭兩句“風從大地卷來,雨從大地奔來”中的“卷”“奔”二字有什麽表達效果?
明確:“卷”“奔”這兩個動詞極為生動,描繪出了“大地”的動蕩、不安定和被裹挾著的頗有氣勢的沖過來的動態。
(2)詩歌之中的“風”“雨”僅指自然界的風雨嗎?還有什麽象征意義?“大地”又有什麽深層內涵?
明確:它們不僅僅是指自然界中的風雨,對於“我”這樣壹個“年輕”沒有人生閱歷與生活經驗的“舵手”來說,它們也象征著人生的坎坷與遭遇。這首詩作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這裏遭受“風雨”侵襲的“大地”指的是當時風雨如晦的中國局勢。這樣來說,“風雨”又有了壹層更深層次的含義:當時的中國社會所承受的苦難。
(3)面對這樣的“大地”,“我”又是壹個怎樣的形象?
明確:“我”作為壹個有誌向的敢於像舵手壹樣乘風破浪的有為青年,面對苦難中的祖國,產生了強烈責任感、使命感與對中國社會前途、對民族命運的深深的擔憂。
目標導學三:《統壹》
1.朗讀詩歌,結合題目說說作者是如何表現“統壹”這個思想的。
明確:所有的葉與壹片葉,所有的花與壹朵花,所有的樹與壹棵樹,它們都是多對壹的關系,“多”與“壹”本是對立的關系,但是作者在此用“是”字將其等同起來,用對立物表現了“統壹”的思想。
2.作者為什麽認為“多”就是“壹”呢?為什麽說“繁多是個謊言”?請妳結合作者的回答談談妳對這句話的理解。
明確:作者認為“壹切果實並無差異”,因此“繁多是個謊言”。作者先寫到了花,又寫到了葉,然而花、葉不論它們擁有怎樣的萬象姿態,它們的本質是為了結出果實,而果實的本質又是為了生命的傳遞。從這點上看,所有的花、葉、果實都有著自己的本質,且就生命傳承的角度而言,這本質也並無不同。因此,繁多是眾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們的本質都是同壹的。
3.有人說:“因為所有的葉都是這壹片葉,所以認識了這壹片葉也就能對所有的葉有所認識。”妳認同這個觀點嗎?請說說妳的看法。
明確:示例:我認同這個觀點,因為所有的葉都有著葉的***同本質。將零散的事物化繁多為統壹,通過事物現象歸結出事物的本質,從而達到對事物更清晰的認識,這也是人類本身就存在的認知規律。
目標導學四:對比閱讀
對比閱讀這五首短詩,舉例說說新詩的“新”指的是哪些方面。
明確:①在形式上:不拘平仄,不拘長短,沒有字數規定;在韻律上,押韻比較松散,沒有嚴格規定,但是壹般還是遵循壹定的韻腳,如《風雨吟》中的“來”“海”。
②在語言上:以白話寫詩,不僅以白話詞語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話的語法結構代替文言語法,並吸收國外新語法,如“霜風呼呼的吹著”“走六小時寂寞的長途”等,語言散文化。
③觀念上:追求個性與獨立,強調作者主體性情、情感與見解,如《月夜》《斷章》《風雨吟》等。
三、板書設計
《斷章》——哲理:世間萬物相互依存
《風雨吟》——象征:風雨大地“我”
《統壹》——推理:對立之中存在統壹,透過繁多的現象窺見單壹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