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壹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
魯迅代表作品:《吶喊》《仿徨》《朝花夕拾》《野草》《華蓋集》《中國小說史略》等。
魯迅的故鄉紹興是壹座近海的小城市,土地肥沃,自古就有魚米之鄉的盛名。在紹興城外,還有許多名勝古跡,像蘭亭、鑒湖、大禹陵等,魯迅小時候,常常隨家裏人去遊玩。
魯迅的祖父廣置良田,設有許多商號。他家的大宅院充滿著濃郁的書香氣息,繞著鋪著石板的天井就來到大廳,大廳前掛著高高大大的匾額,上面寫著“德壽堂”。廳前的兩旁立著兩根圓柱,上面有壹副對聯:“品節詳明德行堅定,事理通達心氣平和”。魯迅出生後,家裏漸漸不像以前那麽紅火,但還有四五十畝水田,壹家老少不愁吃穿。
魯迅家裏有壹個女工,她壹年到頭照顧著魯迅。這個保姆,家裏人都管她叫“阿長”,而魯迅總是親切地叫她“長媽媽”。長媽媽的臉色發黃,身材不高,卻很胖,是個勤勞、樸實、善良的農村婦女。她最大的特點就是愛嘮叨,她明白許多禮節,還會講美女蛇的故事。她十分疼愛魯迅,每到除夕的時候,她總是幫助魯迅把那些壓歲錢紅紙包壹個個放到枕頭底下,又把壹個福橘放在魯迅的床頭,以祈求來年的魯迅有個好兆頭。
有壹天,魯迅跟長媽媽說起喜歡《山海經》裏的故事。原來,魯迅在童年時就很喜歡圖畫書,他聽遠房叔祖講,有壹部繪畫的書,叫做《山海經》,這本書非常好看,裏面畫著人面的獸,九頭的蛇,三腳的鳥,生著翅膀的人……這些神奇的傳說深深地吸引了魯迅,他非常渴望讀到《山海經》,但始終沒有買到,長媽媽把魯迅的話記在了心上。
隔了壹陣日子,長媽媽風風火火地從老家探親回來了。她來到魯迅的房裏,神秘地說:“哥兒,妳猜我給妳帶來了什麽東西?”
“是泥人兒?”
“不是,妳看!”長媽媽像變戲法似的從背後拿出壹個包紮整齊的紙包裹。
“哥兒,是有圖畫的《山海經》,我給妳買來了!”長媽媽大聲地說。
“什麽?真的是《山海經》,***有四本呢!”魯迅高興極了,想了很久的人面獸、九頭蛇、三腳鳥、壹腳牛……都出現在面前。他早就聽說過的壹個沒了頭的古代神話裏刑天的故事,畫書裏也有。畫書裏畫了刑天“以乳為目,以臍為口”、“執幹戚而舞”……
從這件事情以後,魯迅對長媽媽格外地敬重。認為別人不肯做,或是不能做的事,長媽媽卻能夠做成功。長媽媽確有偉大的神力啊,魯迅這樣想。這套四本的《山海經》畫書,是魯迅最早接受別人贈給的紀念,他把它看作是最心愛的寶書。
後來,長大了的魯迅離開了紹興,開始到外面的世界去闖蕩的時候,長媽媽不久便重病去世了。聽到這個消息後,魯迅非常難過,他想起長媽媽送他的繪畫書《山海經》,想起與長媽媽在壹起生活的那些日子,於是,魯迅便寫下了《阿長與〈山海經〉》的文章,來紀念這位仁厚慈愛的保姆。
12歲那年,魯迅離開家鄉,到全城著名的私塾――三味書屋讀書。讀的是《四書》、《五經》之類的古文書。私塾的老師是壽鏡吾老先生。他是個非常正直、質樸、博愛的人,他痛惡帝國主義,從來不用外國貨,在教育學生上,他還是遵守私塾的老壹套,每天教給學生的就是死板地背書、聽書、寫字。對於天資聰明的魯迅來說,這些課程他學得都非常輕松。
這壹天,塾師壽鏡吾上課。在課上提出了壹個“獨角獸”對課題,老先生說:“大家都想想,誰想好了舉手回答。”
不壹會兒,壹位學生站起來,說:“獨角獸應對壹頭蛇。”
另壹位學生站起來,大聲說:“不妥,應該對三腳蟾。獨對三,角對腳,獸對蟾。”
教室裏的學生唧唧喳喳很熱鬧,學生們都紛紛舉手回答。這時又壹位同學站起來,說他不同意剛才兩位同學的對法:“應該對九頭鳥。獨就是壹的意思嘛,獨應該對九;這角嘛是名詞,名詞對名詞,獸正好和鳥相對。”
壽老師聽罷這番回答,又搖搖頭。
“老師,對‘比目魚’為妥!”魯迅站起來說。
老師先是壹楞,接著臉上露出了笑容,他讓魯迅坐下,大聲對學生說:“比目魚,對得好!”
少年魯迅不僅聰明勤奮,而且對自己也嚴格要求。在三味書屋上學後不久,魯迅的爺爺在壹場科舉考試中因替親友行賄,觸犯了法律,被逮捕入獄。魯迅的父親因為著急上火,不久就得了壹場重病,躺在了床上。魯迅作為家裏的長子,就和母親壹起擔起了探視爺爺、照顧父親和弟弟的重擔。他每天要去接醫生,經常到藥鋪抓藥。家裏的錢越來越少,為了給父親治病,魯迅經常拿著母親給他的東西送到當鋪裏、換了錢給父親治病抓藥。每天他都往返在當鋪與藥鋪之間。
這壹天,當他忙妥家裏的事兒,趕到三味書屋時,老師已經上課了。站在門外的魯迅非常為難,他既怕老師生氣,又怕耽誤課程,猶豫壹會兒,就硬著頭皮敲門進了教室。看見遲到的學生,老先生是滿臉的不高興,他停下正講的課,問道:“妳怎麽才到呢?”
魯迅從座位上站起來,回答道:“先生,我去藥鋪給父親抓藥,耽擱了壹會兒,就來晚了。”
“無論什麽理由,作為學生,遲到都是不妥的。今後應以此為訓,妳坐下吧。”老先生嚴厲地說。
魯迅坐下後,沒有埋怨老師的批評,他想:先生批評得對,壹個總愛遲到的學生,不是好學生,我不能原諒自己,無論什麽理由都不能耽誤上課。為了記住這次遲到的教訓,魯迅就在三味書屋自己書桌的右上方,用小刀刻了壹個“早”字,以“早”字來告誡自己:無論在什麽情況下,都不能遲到,要勤奮,要遵守私塾的紀律。
從此以後,魯迅起得比從前更早了,他壹件壹件地忙完家裏的事情後,就趕緊背起書包,匆匆地向三味書屋走去,沒有再遲到壹次。魯迅就是憑著對自己嚴格的要求,勤奮好學,在全班取得了最好的成績。這件事,魯迅始終沒有忘記。許多年以後,他還告訴身邊的親人,要記住這個“早”字。
直到今天,在紹興三味書屋紀念館裏,還擺著魯迅當年用過的那張書桌,桌上那個刀刻的“早”字,還依稀可辨,它向每壹個來過這裏的人,講述著少年魯迅的這段故事。
壹天,在上課時,教室裏放映的片子裏壹個被說成是俄國偵探的中國人,即將被手持鋼到刀日本士兵砍頭示眾,而許多站在周圍觀看的中國人,個個無動於衷,臉上是麻木的神情。這時身邊壹名日本學生說:“看這些中國人麻木的樣子,就知道中國壹定會滅亡!”魯迅聽到這話忽地站起來向那說話的日本人投去兩道威嚴不屈的目光。昂首挺胸地走出了教室。他的心裏像大海壹樣洶湧澎湃。壹個被五花大綁的中國人,壹群麻木不仁的看客壹壹在腦海閃過,魯迅想到如果中國人的思想不覺悟,即使治好了他們的病,也只是做毫無意義的示眾材料和看客。現在中國最需要的是改變人們的精神面貌。他終於下定決心,棄醫從文,用筆寫文喚醒中國老百姓。
從此,魯迅把文學作為自己的目標,用手中的筆做武器,寫出了《吶喊》、《狂人日記》等許多作品,向黑暗的舊社會發起了挑戰,喚醒了數以萬記的中華兒女,起來同反動派進行英勇鬥爭。直到生命的最後壹刻,他仍夜以繼日地寫作。
在廈門大學教書時,魯迅先生曾到壹家理發店理發。理發師不認識魯迅,見他衣著簡樸,心想他肯定沒幾個錢,理發時就壹點也不認真。對此,魯迅先生不僅不生氣,反而在理發後極隨意地掏出壹大把錢給理發師――遠遠超出了應付的錢。理發師大喜,臉上立刻堆滿了笑。
過了壹段日子,魯迅又去理發,理發師見狀大喜,立即拿出全部看家本領,滿臉寫著謙恭,“慢工出細活”地理發。不料理畢,魯迅並沒有再顯豪爽,而是掏出錢來壹個壹個地數給理發師,壹個子兒也沒多給。理發師大惑:“先生,您上回那樣給,今天怎麽這樣給?”魯迅笑笑:“您上回馬馬虎虎地理,我就馬馬虎虎地給;這回您認認真真地理,我就認認真真地給。”理發師聽了大窘。
魯迅小的時候,愛買書,愛看書,愛抄書,把書看作寶貝壹樣。
還在進“三味書屋”前,他在自己的啟蒙老師――壹位遠房叔祖父那裏看了 不帶圖的《山海經》。這位老師曾經告訴他,有壹部繪圖的《山海經》,可惜壹時找不到了。這麽壹部有趣的書,可把魯迅吸引住了。他念念不忘,夢寐以求,把他的保姆長媽媽也感動了。長媽媽不識字,她探親回來時,就設法給魯迅買回了這部書。壹見面,長媽媽把壹包書遞給魯迅,高興地說:“哥兒,有畫的《山海經》,我給妳買來了!”壹聽這消息,魯迅欣喜若狂,趕緊把書接過來,打開紙包看了起來。
這是魯迅最初得到的心愛的書。後來,識字漸漸多起來了,他就自己攢錢買書。過年,有種習俗,大人往往給孩子壹點錢,叫做“壓歲錢”。魯迅得到壓歲錢後,總是舍不得花,攢起來買書看。
魯迅小時候,不僅酷愛讀書,而且還喜歡抄書,他抄過很多書。顯然,抄書使他得益匪淺。他的記憶力那麽好,讀過的書經久不忘,這與他抄書的愛好是密切相連的。
魯迅小時候對書籍特別愛護。他買回書來,壹定要仔細檢查,發現有汙跡, 或者裝訂有問題,壹定要到書店去調換。有些線裝書,很容易脫線,他就自己動手改換封面,重新裝訂。看書的時候,他總是把桌子擦得幹幹凈凈,看看手指臟不臟。臟桌子上是不放書的,臟手是不翻書的。他最恨用中指或食指在書頁上壹刮,使書角翹起來,再捏住它翻頁的習慣。他還特意為自己準備了壹只箱子,把各種各樣的書整整齊齊地放在裏面,箱子裏還放了樟腦丸,防止蟲蛀。
魯迅小時候養成的愛書如寶的好習慣,貫穿了他的壹生。他讀過的書浩如煙海。他購置的書,僅據《魯迅日記》上的“書賬統計”,從1912年至1939年,就有九千多冊。 他收藏的書,總是捆紮得井井有條。魯迅壹生清貧,最大的財產,就是他的這些寶貴的藏書了。
1、(中國歷史上只有)壹,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二,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而創造這中國歷史上未曾有過的第三樣時代,則是現在的青年的使命!――《燈下漫筆》
千百年來,無數的的哲學家、思想家、史學家窮盡壹生苦苦探索人類歷史的規律,答案可以說五花八門。然而魯迅獨辟蹊徑,指出了人類歷史其實只存在三個時代,就是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和沒有奴隸的時代。而過去的中國實際上只有前面兩個時代,第三樣時代則需要現代的青年去努力奮鬥。魯迅對歷史的這壹概括,可以稱得上是簡單明了的天才創造。
2、救救孩子!――《狂人日記》
《狂人日記》揭示了中國數千年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凡是讀過這篇小說的人,幾乎沒有不記得這樣壹個情節:狂人在翻開歷史的時候,見到每頁都寫滿“仁義道德”幾個字,可是研究了半夜,才從字縫裏看到滿本都寫著“吃人”二字。中國人從壹出生時起就要接受所謂的“仁義道德”的教育的,其實,不過是在教授著如何吃人罷了。然而,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許還有。魯迅通過狂人的嘴巴喊出了:“救救孩子!”
3、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紀念劉和珍君》
三壹八慘案發生後,魯迅為他遇害的學生寫了壹篇悼念文章《紀念劉和珍君》。在這句句是血,字字帶淚的千古名文中,魯迅歌頌牲者為“真的猛士”,而蔑稱自己是“茍活者”。魯迅稱他們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哀痛者,即為自己的民族的貧弱而哀痛;幸福者,即為自己能夠獻身民族的獨立富強而幸福。魯迅的這篇文章,保存了那個時代壹幅全新的婦女的影像。
4、沈默呵,沈默呵!不在沈默中爆發,就在沈默中滅亡。――《紀念劉和珍君》
壹場死亡47人,傷200多人的大屠殺已經令人慘不忍睹了,壹些流言家們還要撰文對手無寸鐵的請願者進行無端誣蔑。魯迅為此激憤的說道:“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然而魯迅在此提出了他的預言:沈默過後,不是爆發就是滅亡。魯迅的預言其實也是忠告。可是,專制制度是壹種容易讓人上癮的制度,多少人明白了魯迅的忠告,又多少人在意了魯迅的忠告。
5、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自嘲》
這是高度概括魯迅壹生的詩句。柏楊說魯迅只有戰鬥性,而缺乏包容性,該罰他背誦這句詩壹萬遍。其實戰鬥性和包容性並不矛盾,只是實施對象不同罷了。壹個人只知愛,不知恨,那是沒有是非的濫愛;壹個人只有恨,沒有愛,那就已經走上了反人類的邪路了。鮮明的愛憎,正是魯迅豐富性的體現。
6、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故鄉》
《故鄉》中,“我”希望將來宏兒和水生不要再像“我”和閏土那樣相互隔膜起來。然而這希望又是那樣的茫遠。但是,如果人人都有這樣的希望,是不是也會變成現實呢?魯迅在文末用路來作比喻告訴我們答案。
7、讓他們怨恨去,我也壹個都不寬恕!――《死》
魯迅死前,希望愛人“忘記我,管自己生活”,希望兒子長大後“莫做空頭文學家”,希望朋友“不要做任何關於紀念的事情”。但是對於怨敵,魯迅則強硬的指出:“讓他們怨恨去,我也壹個都不寬恕!”呵呵,魯迅最為“正人君子”所詬病的正是這句話。其實,我發現所有人都沒有明白這句話中的“也”字的含義。魯迅的潛在意思是說,如果我死了,他們就沒有怨恨了,那麽我也可以寬恕他們。但魯迅對人性的了解是很深的,他知道自己死後怨敵必然鞭屍不斷。如果現在表示了寬恕他們,死後他們就心安理得的鞭屍了。不如,給他們留點骨鯁,讓他們鞭屍時不那麽舒服自在。果然,魯迅死後,怨敵們提到他時往往吞吞吐吐,既想鞭屍,又想立壹座客觀公正的牌坊,搞得渾身不自在,正是這句話的威力。
8、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很多人說,魯迅老是把中國人罵得壹文不值,好像中國人是低等民族壹樣。其實實在是冤枉。魯迅是民族的精神醫生,當然主要的任務是指出我們民族的精神出什麽了毛病。如果我患了癌癥去看醫生,醫生卻告訴我我的手還能活動,腳還能走路,嘴巴還可以吃飯,沒事,回家睡覺去吧。砰!這樣的醫生我死前首先把要他給槍斃掉。魯迅是不是認為我們中國人壹文不值呢,《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是很好的答案。
9、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墻外有兩株樹,壹株是棗樹,還有壹株也是棗樹。――《秋夜》
其實這是壹句很平常的句子,在過去很長時間都沒有人提起。直到八十年代後期至九十年代初期,把魯迅拉下神壇成為壹種潮流時,好像首先是壹位語文老師發難,拿出這句作為例子,說明魯迅的文章也有病句。從此,關於這句是否病句就壹直爭論不斷,而這麽壹句很平常的句子,也搖身壹變成為婦孺皆知的經典名句。
10、時間就是生命。無端地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是無異於謀財害命的。――《門外文談》
魯迅不是哲學家,魯迅帶有壹定哲理的句子其實都不算很深奧,這句也是。但是因為比喻得很恰當,很貼切,所以流傳很廣,引用很多。魯迅說這句話,原是批評漢字難寫難學,浪費時間,浪費生命。但聯想到魯迅壹生,他確實也深受浪費時間之害。
魯迅壹生勤奮,珍惜時間。在他逝世的前幾天,還為青年作者和友人寫了九十三封信和十四篇文章,並帶病參加了全國第二次木刻流動展覽會,逝世前壹天還在記日記。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成功的壹條重要經驗就是珍惜時間,魯迅的壹生都在拼時間。偉大的魯迅先生,壹生勤奮,極少有閑暇休息的時候。我很喜歡魯迅,不僅僅是喜歡他的文章,更主要的是他的人格和那種自強不息,腳踏實地的崇高精神,從他的日記和壹些小故事就可以反映出魯迅的為人,希望大家都能從這些故事學習到魯迅先生的精神。
魯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