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賈島“推敲” ④蘇軾《惠》詩
⑤“套板反應”
2、文章最後壹段中說“以上只是隨便舉幾個實例,說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但顯然這些例子不僅不是隨便舉的,而且是用心選擇的。從選材的內容來看,壹方面是關於文字修改,壹方面是有關聯想意義;從修改的效果來看,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
咬文嚼字的精神:
①郭沫若改字
明確:同樣是壹種改法,卻產生兩種不同的效果,壹個成功,壹個失敗。原因在於不同情感的句子不可以千篇壹律的修改,應分析句子情感,把握句式特點來修改。
補充示例:唐代詩人宋之問《渡漢江》“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中“怯”能否替換成“切”呢?
很顯然,不可以。“怯”更能表達作者逃亡時的膽怯心情,既急切的咬
想知道家人的情況,又擔心自己給家人帶來災禍,“怯”可以非常準確的表現當時那種矛盾的心情。
總結:寫文章時要求用詞準確,古往今來有多少人在斟酌字句的道路上不斷探索著。 ②王若虛該句
明確:改過之後確實更簡潔了,但卻缺少了意味。
補充示例:宋人歐陽修的《醉翁亭記》第壹段原來是“環滁四面皆山,東有烏龍山,西有大豐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諸山,林壑尤美。”最後修改為“環滁皆山也。” 這是修改的更簡潔的成功的示例。
總結:文句是否簡潔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怎樣表述才最符合原文的意味,也就是說咬文嚼字的精髓是調整思想和情感。
③賈島“推敲”
這個故事已經耳熟能詳,重點在於了解作者是怎樣咬文嚼字的,請大家想壹想:妳認為應該用“推”還是“敲”呢,說說妳的理由。
總結:無論用那個字,好像都有道理,其實就在於不同的字表現的意境不同,每個字所蘊含的意境又是合乎情境的,所以都是可以的。
小結:以上三個例子有成功,有失敗,他們的評判標準都是壹樣的,即這個詞或句是否符合作者的思想情感。
具體分析有關聯想意義的例子:
①蘇軾《惠》詩
(指導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領會利用聯想意義的妙處。)
補充註釋:小龍團是福建名茶,壹般是地方上供給皇帝的茶。壹兩茶相當於0.1兩黃金。蘇軾在任常州刺史時得到朋友贈送的小龍團,異常興奮,來到無錫的第二泉取泉水泡茶。小龍團是茶團,北宋蔡襄創制的壹種名茶,形狀似餅,這就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天上小團月”是由“小龍團”茶聯想起來的,因為他們的形狀都是圓形的。
②“套板反應”
⑴根據文意,用自己的話概括“套板反應”。
⑵作者的觀點是什麽?
明確:反對。“套板反應”背離了創新,引不起新鮮和真切的情趣。
唐代的古文運動中韓愈等人提出寫文章要“師其意而不師其辭”,“詞必己出”,這體現的就是創新,反對掉書袋。
總結:這壹正壹反兩個例子都充分說明了咬文嚼字還應有創新意識。合理的運用聯想意義。 補充示例:唐代大詩人杜甫《江南逢李龜年》“岐王宅裏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註:李龜年為唐代著名的音樂家,受唐玄宗賞識,後流落江南。
思考:其中“江南”兩字妳能有多少聯想呢?
明確:⑴點明與李龜年相逢的時令暮春;⑵暗指李龜年不幸的身世;
⑶暗指自己不幸的身世;⑷暗指唐王朝衰落時期。
5、小結:通過舉例論證和正反對比論證,作者指出無論是文字修改,還是使用聯想意義,我們都要尋求思想情感和語言的精煉和吻合,這樣才會達到藝術的完美。
問題:研討與練習中列舉了壹篇文章《不求甚解》(馬南邨cūn),其中提出了另壹種閱讀的方法,讀書“不要固執壹點,咬文嚼字”。面對朱光潛和馬南邨的不同見解,請結合自己的讀書習慣談談妳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