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蔣捷《霜天曉角·人影窗紗》原文及翻譯賞析

蔣捷《霜天曉角·人影窗紗》原文及翻譯賞析

霜天曉角·人影窗紗原文:

人影窗紗。是誰來折花。折則從他折去,知折去、向誰家。 檐牙。枝最佳。折時高折些。說與折花人道,須插向、鬢邊斜。

霜天曉角·人影窗紗翻譯及註釋

翻譯 人影映上窗紗,原來是:有人來摘花。折花,讓他隨便折吧!不要管——她摘了花去誰家!告訴她:屋檐邊那壹枝,是最好的花,折的時候,折高壹點;戴的時候,要在鬢邊斜插。

註釋 1、人影窗紗:倒裝句,謂紗窗映現出壹個人影。影,這裏活用作動詞,映照影子的意思。2、從:聽隨,聽任。3、向:到。4、檐(yan)牙:屋檐上翹起如牙的建築物。杜牧《阿房宮賦》:「廊腰縵回,檐牙高啄。」5、鬢(bin)邊斜:斜插在兩鬢。

霜天曉角·人影窗紗賞析

 從詞意看,這首詞的主人公應是壹位婦女。起句「人影窗紗」,點明她看見窗紗上映出人影。「是誰來折花?」她心裏想,這是誰來折花呢?她沒有懷疑這人會來幹別的,首先想到的是來折花,則她愛花之心切,便可想而知。既然愛花,尤其愛自家的花,當然要護花而不願讓人攀折。但她轉而又想,雖然不知來折花的是誰,可既來折花,想必也愛花,「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那就「折則從他折去」吧。況且「知折去、向誰家?」如果送到愛花、惜花的人家,豈不是花得其所、花得其人了嗎。上片,寫發覺折花人時的思想活動。

 下片承前,寫交代折花人折、插的具體方法。這時,女主人幹脆發話了:「檐牙,枝最佳。折時高折些。」她告訴折花人,靠近屋檐邊的花枝最好,折時要把手伸得高些。從這番話中可知,女主人對家中的花枝多麽熟悉;生怕別的花枝被損害,又是多麽憐愛。及至折花人折完花即將離去時,女主人還向折花人說道:「須插向,鬢邊斜。」言這些好花最適合美人插戴,「花面交相映」,方能相得益彰。只是戴的時候,要斜著插在鬢邊,才更顯得別有風韻。女主人交代別人如此插法,則表明她自己必然是這樣插慣了的,是非常欣賞這種插法的。

 這首詞反映了婦女愛花、愛美的思想和表現,寫得極有層次:從「見影」到「猜想」,到「發言」;女主人和折花人由對立(壹防壹折)到統壹(女主人同意折花人折花,並告訴他什麽地方花好,怎樣來折,怎樣去插)。值得註意的是,在壹首短詞中先後用了7個「折」字。其實,這是詞人有意這樣安排的。在中國詩歌領域的創作中,運用「重復」這壹修辭方法,增強語言的復沓美,是屢見不鮮的。單以詞而論,如王觀的《蔔算子》下片「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便是明證,四句中便用了三個「春」字。

 這是壹首極有韻味的小令。詞人通過對日常生活中壹件小事的描述,反映了他的近乎童心的情趣。辛棄疾《清平樂·檢校山園書所見》下片雲:「西風梨棗山園,兒童偷把長竿。莫遣旁人驚去,老夫靜中閑看。」兩首既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也有頗異其趣的壹面:都表現了作者某種童心未泯、熱愛生活的情趣,但壹是單純的旁觀者,壹是積極的參與者,就富有人情味壹端而言,此詞更能貼近生活,因而更能引人入勝。通首皆用通俗的語言和白描的手法,更使作品寫得異乎尋常的生動活潑。

霜天曉角·人影窗紗創作背景

 對於這首詞,有人以為「絕對不可能那麽簡單就寫『折花』這件事」.而是有所寄托的。據此認為:「此詞,可能創作於 南宋 恭帝被擄北去,宋端宗在福州、潮州等處建立小朝廷之時。」寫的是「人們傳說有官府來請他出去做官的事情」,這首詞就是他對這種傳說的回答。 詩詞作品: 霜天曉角·人影窗紗 詩詞作者: 宋代 蔣捷 詩詞歸類: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