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舞銀貂小契丹,滿堂賓客盡關山。從今裊裊盈盈處,誰復端端正正看! 模淚易,寫愁難,瀟湘江上竹枝斑。碧雲日暮無書寄,寥落煙中壹雁寒。
觀看剛勁有力的遼國舞蹈小契丹,本應令人振奮,可是作者卻用了壹個“休”字,領起全詞,定下基調。第二句“滿堂賓客盡關山”揭示原因:大家都來自邊防前線,看到這被金所滅的遼國舞蹈,想到宋朝眼下的處境,哪有心情再看。三四句進壹步寫出了這種心情:在這面臨亡國威脅的時刻,如何能“端端正正”地去觀看舞姿的 “裊裊盈盈”。語勢慷慨、強烈,表達了對國家前途的憂慮。下片深入壹步,寫作者心中的苦悶,情調也由慷慨轉為憂愁。並用神話傳說“瀟湘江上竹枝斑”具體點出了“愁”,隱隱流露出金人侵擾,災難深重的悲痛。最後兩句,以空中雖有大雁飛過,卻“無書寄”透露出心中的憂憤在現實生活中無處訴說,內心的苦悶也就可想而知了。本詞上片激昂慷慨,悲壯蒼涼,下片則幽愁暗恨,低徊消沈,真實形象地表現了作者以及當時壹般愛國人士的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尖銳矛盾,壯誌難酬的深沈悲痛,是壹首充滿愛國情思的作品。 夢
艾青
醒著的時候
只能幻想
而夢卻在睡著的時候來訪
或許是童年的青梅竹馬
或許是有朋友來自遠方 鋼絲床上有痛苦
稻草堆上有歡晤
匱乏時的贈予
富足時的失竊
不是壹場虛驚
就是若有所失 從詩歌風格上看,在解放前,艾青以深沈、激越、奔放的筆觸詛咒黑暗,謳歌光明。而建國後,又壹如既往地歌頌人民,禮贊光明,思考人生。他的“歸來”之歌,內容更為廣泛,思想更為渾厚,情感更為深沈,手法更為多樣,藝術更為圓熟。建國後出版的詩集有《歡呼集》、《寶石的紅星》、《海岬上》、《春天》、《歸來的歌》、《彩色的詩》、《域外集》、《雪蓮》、《艾青詩選》等。艾青以其充滿藝術個性的歌唱卓然成家,實踐著他“樸素、單純、集中、明快”的詩歌美學主張。
壹九八壹年的詩歌作為“精神文明的花朵”,在不少篇章中還洋溢著對美好的事物的迷戀與向往,歌頌生活中的新事物,歌頌錦繡江山,歌頌溫暖的友誼,歌頌壹切在躍動與閃爍的生命。老詩人艾青寫的《夢》(《人民文學》第3期),抒發了“鋼絲床上有痛苦,稻草堆上有歡晤”的真情實感,表示了對物質貧困然而精神富有的生活的依戀與追求。
詩的意象有大多采取代表新生的物體,青梅竹馬是美好的,來自遠方的朋友也是美好的,即使生活中常常伴隨著痛苦,常帶有陰影,但是未來還是光明美好的。尤其是解放後歌頌大家熱火朝天的建設新中國的詩歌,更是表現了詩人對祖國無限美好的期待。
夢,是個虛幻的詞。但是代表了希望,象征著的是新中國的崛起。 夜雨寄北李商隱
本文通過深入分析《夜雨寄北》壹詩,指出了李商隱詩歌創造中的壹種獨特的藝術風格:形象、細膩、含蓄、深刻。?
君問歸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
這是壹首膾炙人口的小詩,是詩人身居遙遠的異鄉巴蜀寫給他在長安的妻子的詩。李商隱對妻子的愛很真摯,他們結婚不到12年,妻子便死了。就是在那12年中,由於詩人到處飄泊,也不能和妻子經常團聚。俗話說:小別勝新婚。李商隱與妻子的分別卻常常是久別,因而對夫妻恩愛、相思情長就體會的更深、更強烈。在其筆下就呈現出“春蠶吐絲”、“蠟炬成灰”般的摯著熱烈,顯示出了獨特的藝術風格。?
這首小詩寫得明白如話,不用典故,不用比興,直書其事,直寫其景,直敘其話;寓情於景,情景交融,蘊無限深情於質樸無華的詞語之中,給人留下無窮的回味余地。?
首句起筆以“君”直呼對方,以獨特的視角勾畫出壹幅夫妻相思溫情脈脈的畫面:親愛的妻啊,妳肯定是懷著急切的心情問我何日是歸期,那麽,現在我告訴妳,我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回家。這句詩的獨特之處在於詩人以錯位的視角寫相思之情,即對方未必真有信寄來詢問歸期,而是詩人自己設想妻子思念、詢問歸期。在我國古詩中寫相思之情的詩,往往並不直接寫自己如何思念對方,而是寫對方如何思念自己,通過這種手法含蓄地表達詩人的思念之情。如杜甫的《望月》就是通過設想妻子在月夜對自己的思念來表現自己對妻子的思念。“君問歸期未有期”壹句看似平淡,卻把自己對妻子的思念之情註入到了每壹個字中,委婉、深情、耐人尋味。?
“巴山夜雨漲秋池”直寫自己當時所處的環境,也就是寫景。詩人以簡練的語言描繪了壹個特定的環境:巴山,秋夜,大雨淋淋。作者對這個環境作了較為具體的描寫,不僅寫了天上所淋之雨,而且寫了地下所積之雨。透過寫實的景物,使人仿佛感受到了這樣壹個氣氛:周遭壹片黑夜迷茫,大雨滂沱,池水漲滿,作者身邊無壹個親密的友人,雨驟風狂,人事寂寥,此情此景使人倍感孤獨、淒涼。這淋淋的秋雨使人心煩,盈盈的池水令人情滿,自然作者的內心情感也洶湧難平。那麽,“漲秋池”給人的感覺豈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漲的池水?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對妻子無限思念的感情波濤。所以,寫景中又深深地透著寫情,寫的是環境,但絕不單單是環境,字裏行間流露著壹個“情”字。這樣,情景交融就構成了壹種藝術境界。
如果說前兩句是實寫當前景的話,那麽後兩句則是虛寫未來情。詩人在秋雨綿綿之夜,觸景生情,展開想象的翅膀,用豐富而自然的聯想來表現他們夫妻的恩愛之情。詩人在此選取了兩種情態:壹個是動態“***剪”,壹個是語態“卻話”。“***剪西窗燭”,具體細膩而又無限傳神地描繪出了壹幅良宵美景圖,壹個“***”字極寫了親昵之情態。而“何當”壹詞卻又把詩人描繪的美景推向了遠方,推向了虛處。這美景原來不過是詩人追念、向往的,至於何時重回溫柔鄉中,壹切都在“未有期”中。這是多麽殘酷的事情,又是多麽無奈的事情。這壹句,字字含情,卻又不著壹個“情”字,表達非常含蓄。?
傳情莫過於語言,“言為心聲”,詩人想象夫妻二人團聚在壹起,秉燭夜話,進行心靈的交流。“卻話”是回溯追想,詩人此時設想彼時,而彼時正談論此時,談論的是巴山夜雨之時的思念之情。在這首短小的四句詩中兩處出現“巴山夜雨”的字樣,這種情況在壹般的古詩中是絕少見的,這是因為“巴山夜雨”給詩人的感受是非常復雜深沈的,是最凝煉的景語,又是最深切的情語,既寫景,又抒情,是情景交融的詩的意境。在這首詩中如此使用,就非常含蓄,引人聯想,別具壹格。?
這首詩,前兩句寫現實情景,含有離愁別緒;而後兩句寫未來相會時的景況,含有歡聚的情緒。離愁是實,歡聚是虛。虛寫未來的歡聚,正是為了襯托眼下的孤寂和思戀之情,對歡聚盼之愈強,當前的思戀之情便反映得愈深,愈難排遣。兩相對照,更深刻地表達了現實的離愁和深切的思念。?
形象、細膩、含蓄、深刻,是這首詩的藝術特色。 山亭夏日高駢
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
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壹院香。
首句起得似乎平平,但仔細玩味“陰濃”二字,不獨狀樹之繁茂,且又暗示此時正是夏日午時前後,烈日炎炎,日烈,“樹陰”才能“濃”。這“濃”除有樹陰稠密之意外,尚有深淺之“深”意在內,即樹陰密而且深。《紅樓夢》裏描寫大觀園夏日中午景象,謂“烈日當空,樹陰匝地”,即此意。夏日正午前後最能給人以“夏日長”的感覺。楊萬裏《閑居初夏午睡起》說“日長睡起無情思”,就是寫的這種情趣。因此,“夏日長”是和“綠樹陰濃”含蓄地聯在壹起的,決非泛泛之筆。
第二句“樓臺倒影入池塘”寫詩人看到池塘內的樓臺倒影。“入”字用得極好:夏日午時,晴空驕陽,壹片寂靜,池水清澈見底,映在塘中的樓臺倒影,當屬十分清晰。這個“入”字就正好寫出了此時樓臺倒影的真實情景。
第三句“水精簾動微風起”是詩中最含蓄精巧的壹句。此句可分兩層意思來說。其壹,烈日照耀下的池水,晶瑩透澈;微風吹來,水光瀲灩,碧波粼粼。詩人用“水精簾動”來比喻這壹景象,美妙而逼真——整個水面猶如壹掛水晶做成的簾子,被風吹得泛起微波,在蕩漾著的水波下則是隨之晃動的樓臺倒影,多美啊!其二,觀賞景致的詩人先看見的是池水波動,然後才感覺到起風了。夏日的微風是不會讓人壹下子感覺出來的,此時看到水波才會覺著,所以說“水精簾動微風起”。如果先寫“微風起”,而後再寫“水精簾動”,那就味同嚼蠟了。
正當詩人陶醉於這夏日美景的時候,忽然飄來壹陣花香,香氣沁人心脾,詩人精神為之壹振。詩的最後壹句“滿架薔薇壹院香”,又為那幽靜的景致,增添了鮮艷的色彩,充滿了醉人的芬芳,使全詩洋溢著夏日特有的生氣。“壹院香”,又與上句“微風起”暗合。
詩寫夏日風光,純乎用近似繪畫的手法:綠樹陰濃,樓臺倒影,池塘水波,滿架薔薇,構成了壹幅色彩鮮麗、情調清和的圖畫。這壹切都是由詩人站立在山亭上所描繪下來的。山亭和詩人雖然沒有在詩中出現,然而我們在欣賞這首詩時,卻仿佛看到了那個山亭和那位悠閑自在的詩人。
夏晝偶作
柳宗元
南州溽暑醉如酒,隱幾熟眠開北牖。
日午獨覺無餘聲,山童隔竹敲茶臼。
這首詩寫於元和七年,寫得恬靜淡雅,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用筆含蓄,意蘊豐富。
地處南國的永州,盛夏確實酷熱,白天尤甚。詩的首句,直白與細描並用,交代了夏晝的氣候特點:“溽暑”,既潮濕,又悶熱,這與北方迥然不同。“醉如酒”,形象地狀寫出了人們的難熬溽暑之態。由於濕度大,溫度高,自然憋悶難禁,體力不支,心煩意懶,疲憊欲睡。這壹句話張力頗大,敘事、抒情和寄慨,均由此而生發。
接下三句,寫詩人夏晝的閑逸生活。
第二句緊承前脈,並與首句構成因果關系。溽暑難檔,就打開北邊的窗戶,以透進絲絲涼意;困乏不堪,俯倚幾案就酣然大睡,而且睡得既香且久。在這裏,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亦無壹觴壹詠之樂,但能身舒神爽,逸興遄飛,豈不快哉!三四句寫詩人中午醒來,萬籟俱寂,只聽見隔著竹林的那邊,有山村的兒童敲茶臼的聲音。靜,它作為壹種存在,要有恰當的表現形式,常用的形式是借聲顯靜,如王籍《入若耶溪》:“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就是用對立兩極的事物互為襯托,展現了壹種靜中之動、動中顯靜的自然景觀。而這首詩中以有聲寫無聲,襯托出夏日中午環境的分外幽靜,從而在極端偏僻、極端孤寂的境界中,微微透露出壹點空靈生動的契機。
詩人寫閑逸的生活,寫幽靜的心境,反映了他在沈重壓抑中追求的壹種精神寄托。懷才遭謗,處境孤立,久貶不遷,而今是良馬羈於廄內,猛虎囚禁柙中,因此對悠閑自在的生活十分向往。詩人的這壹苦衷卻常常被壹些幫閑文人畫匠所歪曲,如《江雪》這壹著名五絕,後來的某些畫家竟屢屢以詩中情景為題材繪成《寒江釣雪圖》,把漁家生活描繪成閑情逸致,飄飄欲仙,這完全違背了社會現實。對此,明代的孫承宗曾作《漁家》詩為其翻案:“呵凍提篙手未蘇,滿船涼月雪模糊。畫家不識漁家苦,好作寒江釣雪圖。”真是有理有據,深中肯綮。 夏日南亭懷辛大 孟浩然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
散發乘夕涼,開軒臥閑敞。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
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
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
此詩寫夏夜水亭納涼清爽閑適和對友人的懷念。詩的開頭寫夕陽西下與素月東升,為納涼設景。三、四句寫沐後納涼,表現閑情適意。五、六句由嗅覺繼續寫納涼的真實感受。七、八句寫由境界清幽想到彈琴,想到“知音”、從納涼過渡到懷人。最後寫希望友人能在身邊***度良宵而生夢。全詩感情細膩,語言流暢,層次分明,富於韻味。“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句,納涼消暑之佳句。
浩然詩的特色是雖只就閑情逸致作清描淡寫,往往能引人漸入佳境。《夏日南亭懷辛大》是有代表性的名篇。孟浩然善於捕捉生活中的詩意感受。此詩不過寫壹種閑適自得的情趣,兼帶點無知音的感慨,並無十分厚重的思想內容;然而寫各種感覺細膩入微,詩味盎然。文字如行雲流水,層遞自然,由境及意而達於渾然壹體,極富於韻味。詩的寫法上又吸收了近體的音律、形式的長處,中六句似對非對,具有素樸的形式美;而誦讀起來諧於唇吻,又“有金石宮商之聲”。 已亥雜詩
龔自珍
九州生氣恃風雷,
萬馬齊喑究可哀。
我勸天公重抖擻,
不拘壹格降人才。 “萬馬齊喑究可哀”壹句,深刻地表現了龔自珍對清朝末年死氣沈沈的社會局面的不滿,因此他熱情地呼喚社會變革,而且認為這種變革越大越好,大得該像驚天動地的春雷壹樣。他又認為實行社會變革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才,所以他熱情地呼喚:天公啊!請妳抖擻精神,把各式各樣的人才都賜給我們吧。
鄉色酒
舒蘭
三十年前
妳從柳樹梢頭望我
我正年少
妳圓
人也圓
三十年後
我從椰樹梢頭望妳
妳是壹杯鄉色酒
妳滿
鄉愁也滿
這是壹首有色有味、又淡又濃的現代小詩。說它淡,淡在詩景,淡淡的酒香,淡淡的月色;說它濃,濃在詩情,濃濃的相思,濃濃的鄉愁。仔細品嘗這杯《鄉色酒》真是又甜又苦,又醉又醒。
詩句的行列布局完全是對宋詞小令的發揚與創新,對稱均勻,簡約精純。自然地想到了《生查子》:“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鄉色酒》是從民族文化的優秀遺產中汲取了精華,用傳統的審美形式釀出的當代人的民族情思。這種遠近時間的跨越、空間距離的跳躍、“妳”“我”位置的變換,雖是幾字之別,卻能景象遷移、情緒突變,其情由甜而苦,其思由醉而醒,其地由故園而他鄉,油然而生濃濃的相思,無限的鄉愁。 鄉愁
席慕蓉
故鄉的歌是壹支清遠的笛
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
故鄉的面貌卻是壹種模糊的悵惘
仿佛霧裏的揮手別離
離別後
鄉愁是壹棵沒有年輪的樹
永不老去
對故土的眷戀可以說是人類***同而永恒的情感。遠離故鄉的遊子、漂泊者、流浪漢,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葉落歸根。
席慕蓉將這份鄉愁用簡短的七行三節詩進行概括:第壹節寫鄉音的清新繚繞,笛聲“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試想壹年四季又有幾個晚上沒有月光啊,這就隱隱喻出遊子無時無刻不在懷戀故鄉。第二節寫鄉情的悵惘,對故鄉的懷念漸漸遙遠,時間的推移搖落了故鄉的輪廊,僅剩壹種模糊不清的悵惘,如霧裏別離,濃似血卻又隔著壹層迷蒙的雲霧。用霧裏的揮手別離來比喻對故鄉的模糊而悵惘的印記,是用壹種可觀可感的具象來描述抽象的主觀感受,可謂生動形象、貼切自然。第三層寫鄉愁的永恒。是從上兩層的鄉音繚繞和鄉情纏綿過渡而來,這在形式上極具新穎意味。層次的漸遞使主題由模糊逐漸鮮明。詩人用沒有車輪的樹永駐遊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發了深似海洋的愁緒和懷戀、悵惘的情感。
情感抒發與意象選擇的融合,使整首詩的意境深邃悠遠。比喻的貼切自然、語言的樸素優美更使整首詩具有牧歌式的情調。 遠和近顧城
妳,
壹會看我,
壹會看雲。
我覺得,
妳看我時很遠,
妳看雲時很近。《遠和近》雖只有短短的六句,卻容納了對歷史反思的豐富內涵。“遠”、“近”:是物理距離概念,這是客觀存在,有科學的衡量標準。但在情感作用下產生的心理距離卻不同,“遠”可以變“近”,“近”可以變“遠”。詩中用“妳”、“我”、“雲”心理距離的變換,曲折地反映了人與人之間的隔閡、戒備以及詩人對和諧、融洽的理想人際關系的向往、追求。
詩中的“妳”、“我”、“雲”三個意象都具有壹定的象征意義。“妳”、“我”都生活在客觀現實中、同屬於社會的組成人員,“雲”則象征著美麗淳樸的大自然。“妳看我時很遠”,這是地近心遠,“咫尺天涯”:“妳看雲時很近”,這是地遠心近,“天涯若比鄰”。詩人這種“人遠天涯近”的辯證感情方式已成為人審美理想的發展的方式,即“由客體的真實,趨向主體的真實,由被動的反映,趨向主觀的創造。”
這首詩看似信手拈來,實則匠心獨運,給人的印象是:自然而不自然,工巧而不矯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