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古代關於出行觀念的詩句

古代關於出行觀念的詩句

1.古代人出行的觀念是什麽

“從古代詩歌看古代交通工具(馬、車、舟、轎)”;“從古代詩歌看古代的道路(陸路、海路、棧道)”;“從古代詩歌看古代的交通設施(館驛)”;“從古代詩歌看民間通訊”;“從古代詩歌看古人的出行觀念”

《房兵曹胡馬》

胡馬大宛名,鋒棱瘦骨成。

竹批雙耳峻,風入四蹄輕。

所向無空闊,真堪托死生。

驍騰有如此,萬裏可橫行。

春孟郊的《登科後》

昔日齷齪不足誇,

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

壹日看盡長安花。

《山行》

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於二月花。

早發白帝城

李白

朝辭白帝彩雲間,

千裏江陵壹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百步雲梯

明 唐世靖

壹線天高不可升,穿雲深處有梯登。

猿驚難上回山木,鳥駭遲飛落野藤。

行客攜筇常起伏,山僧著屐每淩兢。

後階先幸奇松護,獨立能遮最上層。

比較特別壹點的還有——陸遊詩:“身上衣裳雜酒塵,遠遊何處不銷魂。此身合是詩人

未?細雨騎驢入劍門。”

有關民間通信的,我記得有壹句是:烽火連三月 家書抵萬金

還有壹句出自王灣的《次北固山下》:鄉書何處達 歸雁洛陽邊

還有李白的《長幹行》中:早晚下三巴 ,預將書報家 ,相迎不道遠 , 直至長風沙

由於古代交通不便,古人出行之後,離別就是很長時間,或是來世再見了,所以離別之情,甚是悲傷

所以才有折柳,諧音留

“。。。。,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壹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月亮也是重要的意向,因為無論在哪裏都看到同壹個月亮

“海上升明月,天涯***此時”

朋友也是重要的,所以才有

“勸君更盡壹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不知道為送別而出行,算不算出行觀念的壹種,寫送別的詩就很多了。

龔自珍《己亥雜詩》中有:照人膽似秦時月 送我情如嶺上雲 ,當然還有李白等人的。

此外黃庭堅的壹首名詩《登快閣》,其中有:癡兒了卻公家事 快閣東西倚晚睛

落木千山天遠大 澄江壹道月分明

還有壹首《吳門道中》:渡口喚船人獨立 壹蓑煙雨濕黃昏

還有楊萬裏的《歸路過南溪橋》:童子隔溪呼伴侶 並驅水牯過溪來

還有翁卷的《野望》:閑上山來看野水 忽於水底見青山

古代交通工具及出行觀念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此別何時遇?望望不可見,連山起煙霧。”“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古代,科學水平和技術條件差,橫渡大海是壹種極為冒險、生死未蔔的事情。航海者僅憑幾片風帆,數支櫓槳,隨風飄流,不是艱險至極嗎?妳看,波濤在不停地奔湧,巨鰲與大魚在不停地出沒,這就不能不使人產生壹種神秘、奇詭、恐怖的感覺,把海上航行的艱險和對友人安危的憂慮聯系起來,妳就不難發現古人為什麽那麽看重“送別”,這幾乎就是壹種“生死離別”。

今天我們讀詩,讀到的是古代落後的交通,道路的曲折、工具的原始、設施的簡陋,也讀出了古代人們出行時濃郁的離愁別緒。壹首詩,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讀,可能會有不同的見解和感受;壹個人呢,則需要博采,廣泛交流,在交流中去發現,在發現中交流會更聰慧。竟管形式不壹,最終的目的都是壹樣,讓學生選擇自己所喜所好,發表自己所想所思,既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又為今後的合作、交流、探討作好了鋪墊。

2.有關於古代交通的詩句

①沈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唐?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②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晉?陶淵明《飲酒》

③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唐?王灣《次北固山下》

④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元?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⑤仍憐故鄉水,萬裏送行舟。——唐?李白《渡荊門送別》

⑥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唐?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⑦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南宋?辛棄疾《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

⑧山重水復疑無路,柳岸花明又壹村。——南宋?陸遊《遊山西村》

⑨行道遲遲,載渴栽饑。——《詩經?采薇》

⑩官船來往亂如麻,全仗妳擡聲價。——明?王磐《朝天子?詠喇叭》

3.古代詩中看古人的出行觀念

這下面是表答啊,老師寫的:古代交通工具及出行觀念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此別何時遇?望望不可見,連山起煙霧。”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古代,科學水平和技術條件差,橫渡大海是壹種極為冒險、生死未蔔的事情。

航海者僅憑幾片風帆,數支櫓槳,隨風飄流,不是艱險至極嗎?妳看,波濤在不停地奔湧,巨鰲與大魚在不停地出沒,這就不能不使人產生壹種神秘、奇詭、恐怖的感覺,把海上航行的艱險和對友人安危的憂慮聯系起來,妳就不難發現古人為什麽那麽看重“送別”,這幾乎就是壹種“生死離別”。 今天我們讀詩,讀到的是古代落後的交通,道路的曲折、工具的原始、設施的簡陋,也讀出了古代人們出行時濃郁的離愁別緒。

壹首詩,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讀,可能會有不同的見解和感受;壹個人呢,則需要博采,廣泛交流,在交流中去發現,在發現中交流會更聰慧。竟管形式不壹,最終的目的都是壹樣,讓學生選擇自己所喜所好,發表自己所想所思,既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又為今後的合作、交流、探討作好了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