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他鄉的童年》是由周佚君擔任導演和主持,以“探索教育方式”旅行六國,從東亞日本出發,到芬蘭,印度,以色列,英國,最後回到中國,橫跨了大半個地球,參觀訪問當地的學校課堂和家庭生活,為觀眾呈現不同國家教育的部分,作為兩個孩子母親的周佚君,試圖“從家長及學校的角度,去感受不同的教育方式,也從不同的社會文化,歷史出發,去對教育做壹個深刻思考。”
[02]?
以下部分羅列了篇中各國的訪談陳述:
日本 :從兩個幼兒園的活動體現出日式教育集體主義至上,理念是不麻煩人,重視集體性,註重同伴意識的培養。
芬蘭:註重教育資源的公平均衡,重視平等教育,特意避免任何形式的競爭,所以“最好的學校,就是最近的那壹所”。推崇現象式教學,讓藝術,文化,美學,科學融入以真實生活現象為主題的教學中,常識回歸教育。
印度:教育豐富多彩:壹方面整體的教育設施和環境逼仄從“大約有57%的印度女學生在青春期退學”可見壹斑,另壹方面“Jugadd凡事都有解決方案”的思維下,呈現了不同需求下的各種教育:雲中學校,天堂學校,用《哈利波特》做案例講授法律,並歡迎質疑與挑戰的課堂。
以色列:虎刺巴(chutzpah)特性的民族特性同樣呈現在教育方式中:容忍失敗,鼓勵再嘗試;可估計質疑和辯論,不限制自我管理,積極主動去管理自己,使得邊學習邊創業的創新教育模式在以色列存在。
英國:老牌的精英教育真正的核心:體育,藝術,社會責任感。所以學校的教育中註重長期的體育課,有戲劇課和各種校外活動課。精英的意識培養在於“當滿足了自我生活品質後,如何能幫助他人,服務社會?”
中國:把目光放置於非學校教育中的教學:熊亮老師的詩歌繪畫教學,童行學院,小團山學校的夏令營,包括在香港定居的印度媽媽的訪談,都在尋找文化中好的東西。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真實核心的東西在日常生活中。
[03]
徐冰教授說:“我們教育中,最有價值的部是傳統文化,傳統文化是什麽?它不在書本上,在自己父母的說話語氣,待人接物的方式,日常生活中。”不難理解,各國之所以呈現這樣的教育特征,也正是父母,社會呈現出的日常,對教學,育兒,現實社會的理解和問題解決。
整個紀錄片中讓我震撼的是印度“解決問題思維”和以色列教育中“失敗再嘗試就是英雄”的部分-讓人為之壹震,因為原來不僅僅個人是這麽想的,而且整個社會中很多人是這樣想的,而且他們也是麽做的,因為我們的環境中這樣的氛圍的缺失:“以成績單壹因素論英雄,成王敗寇”,因為深切地體會到自己在原來教育思維中被“束縛”的部分,進而表現在日常的言行中,這就是徐老師說的教育的核心本質。
關註教育紀錄片本身是為了更好的教育子女,請允許我引申論述導演的主旨論述:“傳統是現代的童年”,傳統在我們手裏,我們要“汲取它內在的力量,然而面對開放的世界裏”,其他的創新性,思辨力,權威的挑戰性,平等自主的意識,為社會服務的責任意識,“其他文明的思維和言行並不相同”。我們家長如何在自身的傳統中,“幫助孩子更好的融入未來世界?”是全篇的視角和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