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如何區分自由詩體、無韻詩體和散文詩體?
自由詩是中國新詩的主要體式,中國新詩的研究和批評經常使用自由詩這個詩體概念,卻未加以歷史和理論的檢討。本文從中國早期自由詩理論的反思出發,聯系新詩接受自由詩的過程,認為中國新詩在語言與形式“求解放”的進程中,精神與內容的考慮顯然優先於美學的考慮,存在著把自由詩浪漫化和簡單化的現象。自由詩有存在的合理性,但它仍應遵循詩歌運用語言的基本規律,不宜將自由詩看成新詩的至尊形式,以至於代替其它形式的探索。必須打破“新詩應該是自由詩”的絕對觀念,形成格律詩和自由詩並存、對話與互動的詩歌生態,以便在詩歌內部形成競爭機制和參照體系,獲得自我反思和自我調節的能力。無韻詩體:佛經中大量的用詩體寫成的偈、頌被翻譯成了五言或七言的無韻詩。這種由於無奈而舍棄韻腳的簡化譯法在漢語中創造了壹種新詩體。此後五、七言這類較四、六言更為活潑的奇數音節奏在中國大為風行,竟成了漢語習慣的主要詩體節奏了(而基於四聲的平仄律也是在輸入印度的反切拼音法之後才發展起來的)。後來中國本土的佛教徒如禪宗僧人表達悟道感受時往往采用偈這種形式,只不過有時會出於習慣順便押上韻而已。與中國的五言無韻詩體極相似的是英語中的無韻詩體。它每行五個音步,每個音步調式前輕後重,不押韻,行數不限。散文詩是20世紀中國文學中的壹種特殊的抒情文體,它的文體特性長期被新詩人誤解.散文詩幾乎成為新詩初期的流行詩體,受到中國新詩人的極端重視.散文詩給了新詩人過多的文體自由,不僅造成新詩人對"散文美"的過度追求,還助長了新詩詩體建設史中長期存在的文體自由與文體法則的極端對抗,是百年新詩無法建立起相對定型的詩體的重要原因之壹,用"散文詩"這個術語作為這種抒情文體的體裁名稱是不準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