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突出重圍:
1934年10月,閩浙贛蘇區圍剿已經進行了四年,在王 明錯誤指揮下,敵人步步緊逼。廣昌失守、萬年亭失守、驛前失守、石城失守,敵人已經逼近了瑞金。
2、絢麗之夢:
1930年8月,中國工農紅軍開辟以瑞金為中心的根據地。紅壹方面軍發展到擁有壹、三、五、七、八、九軍團,約12.7萬人。
3、十送紅軍:
1934年10月,江西瑞金紅軍反圍剿失利,紅軍主力8.6萬人被迫長征。地方部隊1.6萬人,留在蘇區,蘇區百姓依依不舍,送別紅軍。
4、路在何方:
1934年11月 粵北與湘南,長征前夕,粵系軍閥陳濟棠命令軍隊放開防線,紅軍突破粵軍封鎖線,長征開始。
5、山河蒼茫:
1934年12月 湘西與豫西。
6、橘子紅了:
1934年11月湘南事件。
7、血漫湘江:
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紅軍在湘江上遊廣西境內的興安縣、全州縣、灌陽縣,與敵軍苦戰五晝夜,最終從全州、興安之間強渡湘江,突破了敵軍的第四道封鎖線,粉碎了蔣圍殲紅軍於湘江以東的企圖。
湘江戰役是紅軍突圍以來最壯烈、最關鍵的壹仗。 紅軍雖然突破了第四道封鎖線,但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渡過湘江後,紅軍已由出發時的8.6萬人銳減到3萬人。
8、恭賀新年:
1935年1月1日,紅軍突破烏江江界河,烏江戰役打響。至1月3日,紅軍主力部隊以較小傷亡,取得突破烏江的偉大勝利,粉碎了國民黨妄圖憑借烏江天險堵截紅軍於南岸並予以徹底消滅的黃粱美夢,使紅軍從此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
9、夜郎之月:
遵義會議是在紅軍第五次反“圍 剿”失敗和長征初期嚴重受挫的情況下,為了糾正“左”傾 錯誤而召開的。
這次會議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是黨史上壹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10、殘陽如血:
二渡赤水後,敵人調集大軍企圖殲滅紅軍。2月26日,紅軍主力在婁山關及其以南擊潰王家烈部,攻占板橋,殘敵向遵義逃跑。
27日,紅1、紅3軍團乘勝追擊,在遵義以北擊潰敵3個團的阻擊,28日淩晨再占遵義。接著於遵義以南忠莊鋪擊破敵吳奇偉縱隊兩個師的進攻,殲其第59師大部,重創第93師,戰役結束。
11、巴山蜀水:
1935年4月 川北、湘西與陜南。
12、金沙水畔:
1935年5月,金沙江位於長江的上遊。紅軍到達金沙江後,先後找到七條船並控制了皎平渡兩岸渡口。紅軍主力就靠這7只小船從容地過了江。兩天以後,敵人的追兵才趕到南岸。紅軍主力早已渡過金沙江。
13、喜極之淚:
紅軍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難,翻越終年積雪、空氣稀薄的大雪山--海拔4000多米的夾金山。
紅四方面軍正分路西進,先頭部隊攻占懋功(今小金),壹部前出達維。12日,紅壹軍先頭部隊和紅四軍壹部在達維會師。
14、黑暗時刻:
1935年8月紅軍穿越草地,是中外軍事史上的壹大奇跡。渡過松潘草地所遇到的困難難以想象,饑餓、寒冷,以及布滿鮮花的泥沼,它超越了人體所能承受的極限。
但是,面對死亡的威脅,紅軍指戰員始終保持高昂的激情,他們依靠積極樂觀的革命精神,依靠堅忍不拔的鋼鐵意誌,依靠對理想信念的執著追求,將困難和艱險甩在身後,前仆後繼,壹往無前,用熱血和生命在亙古荒原上奏響了壹曲團結奮鬥、視死如歸的壯麗凱歌。
15、北鬥高懸:
1935年九月紅壹方面軍率領8000人脫離張國濤秘密北上。同月紅二十五軍到達陜甘蘇區的永坪鎮,次日同紅軍第26、第27軍會師,紅二十五軍結束長征。
16、天高雲淡:
1935年10月,紅壹軍翻越六盤山之後到達吳起鎮,10月19日與陜北紅軍勝利會師。此次會師,標誌著紅壹軍長征結束。
17、北上北上:
1936年1月 湘西與川北。
18、江山多嬌:
1936年10月10日,紅壹、紅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10月22日,紅壹、紅二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至此,紅軍長征勝利結束。
王樹增所著的《長征》以嚴肅的歷史責任感記述了長征這壹人類歷史上的驚人壯舉,是迄今為止最為全面、生動、動情的長征紀實作品。
擴展資料:
王樹增的《長征》這部作品歷時六年、精心打造的巨著《長征》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從人類文明發展的高度重新認識了長征的重要意義,是紅軍長征 70 年以來,第壹 部用紀實的方式最全面的反映長征的文學作品;
作品以客觀、真實的態度敘述歷史,並以宏大、厚重的筆觸展開這壹考驗人類意誌的大規模轉移。紅軍轉移的浩大場面,在作品中得到真實而翔實地再現,令人震動和感慨。
特別值得註意的是,作者賦予了長征以嶄新的認知高度——長征是中國貢獻給世界的最壯麗的英雄主義史詩,長征給予人類的精神財富是走向理想所必需的永不磨滅的信念。
作者激情澎湃的記述做到了這壹點,這是過去所有記述長征的文學作品所從未具有的。作者王樹增查閱了大量的史料, 實地采訪了許多 老紅軍戰士,書中的許多重大事件和資料都是首次披露;
在書中,作者弘揚了長征體現出來 的國家統壹精神和不朽的信念力量;此外,作者還講述了在這壹偉大壯舉許多感人小事,讓 我們通過豐富的細節更加親近地去接觸長征的歷史。
展現長征是壹部偉大的革命英雄主義史詩。它向全中國和全世界宣告,中國***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是壹支不可戰勝的力量。
記述在長征征途上,武器簡陋的中國工農紅軍所面對的,往往是裝備了飛機大炮的數十倍於己的敵人。年輕的紅軍官兵能在數天未見壹粒糧食的情況下,不分晝夜地翻山越嶺,然後投入激烈而殘酷的戰鬥,其英勇頑強和不畏犧牲舉世無雙。
在兩萬五千裏的路途上,平均每三百米就有壹名紅軍犧牲。世界不曾有過像中國工農紅軍這樣的部隊,官兵軍裝是壹樣的,頭上的紅星是壹樣的,犧牲時的姿態也是壹樣的。
在中國工農紅軍中,無論是政治和軍事精英,還是不識字的紅軍戰士,官兵如同壹人的根本是他們都堅信自己是壹個偉大事業的奮鬥者,他們都堅信中國革命的隊伍“殺了我壹個,自有後來人”,他們激情萬丈、前赴後繼、視死如歸,決心為每壹個紅軍所認同的理想犧牲生命。
表達紅軍長征,鑄就了不畏艱難,不怕犧牲的長征精神,長征精神,是中國***產黨人和人民軍隊革命風範的生動反映,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體現。長征精神為中國革命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
紅軍長征轉戰十四個省,歷經曲折,戰勝了重重艱難險阻,保存和鍛煉了革命的基幹力量,將中國革命的大本營轉移到了西北,為開展抗日戰爭和發展中國革命事業創造了條件。
從1934年開始到1936年結束的長征,他們突破幾十萬敵軍的包圍封鎖,唱響戰略轉移的凱歌,是人類近現代戰爭史上凡人譜寫出的英雄史詩。
百度百科-長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