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句出自《管子·大匡》壹篇。意在說明最了解子女的人就是養育他們的父母。父母與子女長期生活在壹起,對子女的品德、性格、能力等諸多方面有著全面深刻而又細致入微的了解。此言有壹定的真理性,因此被廣為引用。
2、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本句出自《詩經·小雅·蓼莪》壹詩,這是壹首悼念父母恩德的詩歌。在這句話中,作者抒發其未能奉養父母至終老的遺憾。在後世,引用這句話來表達感念父母之恩的非常多。
3、無父何怙?無母何恃?
本句出自《詩經·小雅·蓼莪》壹詩。這時那些幼年失去父母者的哀歌,表達的是人們對親情的懷念與渴望。後來,人們就用“失怙”表示喪父;用“失恃”表示喪母;用“幼失怙恃”表示幼年時期父母雙亡。
4、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義也。
出自《孝經·聖治》。父子之間的親情,體現的是人的天性,父子之愛裏還包含敬意,父如嚴君,也體現出君臣之間的義理關系。
5、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出自春秋·魯·孔子《論語》。能夠孝敬父母,關愛兄弟姐妹,這是做人的根本所在。
6、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壹則以喜,壹則以懼。
出自春秋·魯·孔子《論語》。父母的年齡不可以不知道。壹面要為他們的年齡長壽而感到高興,另壹面要為他們的衰老而感到憂愁。
7、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本句出自《論語·裏仁》壹篇。若是父母在世的話,身為子女者就不遠遊外地,即便是要出遠門,也要有個明確的去處。這句話意在強調身為子女者,在父母健在之時不應遠離父母,秉持著以方便行孝為主的行事原則。
8、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這句話出自西漢韓嬰《韓詩外傳》。樹木不喜隨風擺動太多,無奈勁風始終不肯停息,被吹得不停搖動。兒子長大了,希望能夠奉養雙親,報答養育之情,但父母卻已經離世。子女的孝親心願無法實現,留下了令人傷感的終生遺憾!這句話提醒我們盡孝道要趁早,不要等到父母去世,自己追悔莫及,落下遺憾。
9、暗中時滴思親淚,只恐思兒淚更多。
出自清代倪瑞璿詩《憶母》。暗地裏時常流淚,想念著遠方的親人,只是擔心母親會思念孩兒留下更多的淚水。
10、如何淮上雁,不作壹行飛。
出自元代薩都剌詩《九月七日舟次寶應縣雨中與弟別》。為何我不能像那飛翔在淮河上空的大雁壹樣展翅高飛呢?這句話表達了詩人與親人離別的傷感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