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唐)孟郊《遊子吟》
譯文:慈愛的母親用手中的絲線,為遊子縫制身上的衣服。遊子通常是指遠走他鄉的孩子,不管年齡大小,兒女在母親的眼中永遠都是孩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戰國)孟子《孟子·梁惠王上》
譯文:在贍養孝敬自己的長輩時不應忘記其他與自己沒有親緣關系的老人。在撫養教育自己的小輩時不應忘記其他與自己沒有血緣關系的小孩。
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戰國)孟子《孟子·梁惠王上》
賞析:要壹個人把 泰山夾在胳膊下跳過 渤海,這人告訴人說:‘我做不到。’這是真的做不到。要壹個人為老年人揉揉胳膊這人告訴人說:‘我做不到。’這是不願意做,而不是做不到。大王您沒有做到用道德來統壹天下,不是屬於把 泰山夾在胳膊下跳過渤海的壹類,而是屬於為老年人揉揉 胳膊的壹類。 尊敬自己的老人,進而推廣到尊敬別人家的老人;愛護自己的孩子,進而推廣到愛護別人家的孩子。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唐)孟郊《遊子吟》
譯文:誰能說像萱草的那點孝心,可報答春暉般的慈母恩惠。
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 。——(近代)魯迅《答客誚》
賞析:這首詩,不僅是魯迅回答別人對他愛孩子的譏諷,表現他對孩子深厚的感情,而且應該看做魯迅對革命後代的殷切期望。“知否興風狂嘯者,回眸時看小於菟”,正是希望革命後代也能如自己那樣勇猛,那樣“興風狂嘯”,像壹只小老虎。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戰國)孟子《孟子·梁惠王上》
譯文:認真地興辦學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復講給百姓聽。 頭發花白的老人不會在路上背著或者頂著東西了。意思是,年輕人知道敬老,都來代勞了。
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戰國)孔子《孝經?三才》
譯文:孝道猶如天上日月星辰的運行,地上萬物的自然生長,天經地義,是人類最為根本首要的品行。盡孝是為人子女者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判斷壹個人本性善惡的最基本壹個品行。
子孝父心寬。——(明朝)馮夢龍《名賢集》
譯文:兒子孝順,老爸才能心寬。
陳遺至孝。母好食鐺底焦飯,遺作郡主簿,恒裝壹囊,每煮食,輒貯收焦飯,歸以遺母。——(南北朝)劉義慶《陳遺至孝》
譯文:陳遺極孝順。他母親喜歡吃鍋底的焦飯。陳遺擔任主簿時,總是收拾好壹個口袋,每次煮飯,就把鍋底的焦飯(鍋巴)儲存起來,等到回到家裏,就帶給母親。
君子曰:“潁考叔,純孝也,愛其母,施及莊公。”《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其是之謂乎!”——(先秦)左丘明《鄭伯克段於鄢》
譯文:君子說:“潁考叔是位真正的孝子,他不僅孝順自己的母親,而且把這種孝心推廣到鄭伯身上。《詩經·大雅·既醉》篇說:“孝子不斷地推行孝道,永遠能感化妳的同類。”大概就是對潁考叔這類純孝而說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