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關於黃河的成語詩句俗語和諺語(有關於黃河的成語諺語詩句和俗語)

關於黃河的成語詩句俗語和諺語(有關於黃河的成語諺語詩句和俗語)

1.有關於黃河的成語、諺語、詩句和俗語

俗語:

1.跳進黃河洗不清.

2.不到黃河心不死.

3.黃河富寧夏,最富是吳忠.

4.黃河尚有澄清日,豈可人無得運.

5.天下黃河富寧夏.不到黃河心不死,不見棺材不掉淚

成語:

砥柱中流、海晏河清、河清海晏、河山帶礪、黃河水清、礪山帶河、鯉魚跳龍門、俟河之清、中流砥柱王昌齡的“白花垣上望京師,黃河水流無盡時。窮秋曠野行人絕,馬首東來知是誰”、“黃河渡頭歸問津,離家幾日茱萸新”。

杜甫《黃河二首》黃河北岸海西軍,椎鼓鳴鐘天下聞。鐵馬長鳴不知數,胡人高鼻動成群。 黃河南岸是吾蜀,欲須供給家無粟。願驅眾庶戴君王,混壹車書棄金玉。

賀敬之《三門峽--梳妝臺》:“望三門,三門開,黃河東去不回來”、“責令李白改詩句,黃河之水手中來!”。

元代詩人薩都剌《過古黃河堤》:“古來黃河流,而今作耕地。都道變通津,滄海化為塵。”

唐代劉禹錫寫 “九曲黃河萬裏沙,浪淘風簸自天涯”

李白“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黃河落天走東海,萬裏寫入胸懷間”、“黃河捧土尚可塞,北風雨雪恨難裁”、“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吼萬裏觸龍門”、“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暗天”“西嶽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 “且探虎穴向沙漠,鳴鞭走馬淩黃河”。

王維的“獨樹臨關門,黃河向天外”。

李商隱的“土花漠碧雲茫茫,黃河欲盡天蒼黃”。

白居易的“黃河水白黃雲秋,行人河邊相對愁”。

宋代丘崈《黃河清》鼓角清雄占雲祲。喜邊塵、今度還靜。壹線乍添,長覺皇州日永。樓外崇牙影轉,擁千騎、歡聲萬井。太平官府人初見,夢熊三占佳景。皇恩夜出天闈,雲章粲、鳳鸞飛動相映。寶帶萬釘,與作今朝佳慶。勛業如斯得也,況整頓、江淮大定。這回恰好,歸朝去、***調金鼎。

柳中庸《征人怨》歲歲金河復玉關, 朝朝馬策與刀環。三春白雪歸青冢, 萬裏黃河繞黑山。

2.1、關於黃河的俗語、成語、諺語(各五條)

關於黃河的俗語

1、天下黃河富寧夏,最富是吳忠。

釋義:天下黃河流域富了寧夏地區,最富有的吳忠。

2、是非吹入凡人耳,萬丈黃河洗不清。

釋義:平凡人聽了是是非非,就是黃河也黃河也捋不清楚。

3、不到黃河心不死,不撞南墻不回頭。

釋義:比喻不達目的不罷休。

4、黃河黃,長城長,英雄百戰走四方。

釋義:黃河是黃色的,長城很長,英雄打仗在四方。

5、跳進黃河洗不清。

釋義:比喻很難擺脫幹系,避免嫌疑。

關於黃河的成語

1、河清海晏:黃河水清了大海沒有浪了,比喻天下太平。

2、河不出圖:古代相傳每當聖明之世時,黃河便出現河圖,因此黃河不出河圖時則不是聖明之世。

3、俟河之清:比喻期望的事情不能實現。

4、河山帶礪:泰山黃河如衣帶,泰山像磨刀石.這是永遠不可能發生的事情,舊時表示所封爵位傳之久遠,含有江山永固之義。

5、河清雲慶:黃河水清,雲呈五彩.古人以為太平祥瑞的象征。

關於黃河的諺語

1、黃河尚有澄清日,豈可人無得運時。

釋義:黃河水還有清澈的時候,難道人沒有走運的時候。

2、聖人出,黃河清。

釋義:聖人出來後,黃河水都變清了。

3、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釋義:黃河的水從天上來,壹直奔到海布不回來。

4、黃河歸來不看川,黛眉歸來不看山。

釋義:看到黃河看不到其他的河流,從黛眉山回來不去不看其他的山。

5、黃河水清。

釋義:也比喻罕見的、難得的事情。

擴展資料

黃河中國北部大河,全長約5464公裏,流域面積約752443平方公裏。世界長河之壹,中國第二長河。

黃河北源發源於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支脈查哈西拉山南麓的紮曲,南源發源於巴顏喀拉山支脈各姿各雅山北麓的卡日曲,西源發源於星宿海西的約古宗列曲。呈“幾”字形,自西向東分別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及山東9個省(自治區),最後流入渤海。

黃河中上遊以山地為主,中下遊以平原、丘陵為主。由於河流中段流經中國黃土高原地區,因此夾帶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稱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中國歷史上,黃河下遊的改道給人類文明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黃河是中華文明最主要的發源地,中國人稱其為“母親河”。每年都會生產十六億噸泥沙,其中有十二億噸流入大海,剩下四億噸長年留在黃河下遊,形成沖積平原,有利於種植。

參考資料:

搜狗百科 _黃河(中國第二長河)

3.關於黃河的成語,俗語,詩句

詩句: 1)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李白《將進酒》; 2)黃河落盡走東海,萬裏寫入襟懷間 李白《贈裴十四》; 3)黃河遠上白雲間,壹片孤城萬仞山 王之渙《涼州詞》; 4)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王維《使至塞上》; 5)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王之渙《登鸛雀樓》; 6)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李白《行路難》; 7)九曲黃河萬裏沙,浪淘風簸自天涯 劉禹錫《浪淘沙》. 諺語(俗語): 1)黃河百害,惟富壹套; 2)是非吹入凡人耳,萬丈黃河洗不清; 3)不到黃河心不死,不撞南墻不回頭; 4)黃河黃,長城長,英雄百戰走四方; 5)河走溫縣城,倉頭猛壹窮;跳進黃河洗不清; 6)黃河富寧夏,最富是吳忠; 7)黃河尚有澄清日,豈可人無得運時; 8)天下黃河富寧夏; 9)不到黃河心不死,不見棺材淚不流 成語: 砥柱中流、海晏河清、河山帶礪、黃河水清、礪山帶河、鯉魚跳龍門、俟河之清黃河--詩句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 李白《將進酒》 黃河落天走東海,萬裏寫入襟懷間。-- 李白《贈裴十四》 黃河遠上白雲間,壹片孤城萬仞山。

-- 王之渙《涼州詞》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王維《使至塞上》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裏目,更上壹層樓! --王之渙《登鸛雀樓》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李白《行路難》 九曲黃河萬裏沙,浪淘風簸自天涯。

--劉禹錫《浪淘沙》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李白《將《登鸛雀樓》唐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裏目,更上壹層樓。

《涼州詞》唐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壹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黃河二首》唐杜甫 黃河北岸海西軍,椎鼓鳴鐘天下聞。鐵馬長鳴不知數,胡人高鼻動成群。

《詠史詩?黃河》唐胡曾 博望沈埋不復旋,黃河依舊水茫然。沿流欲***牛郎語,只得靈槎送上天。

江上漁者——範仲淹 江上往來人, 但愛鱸魚美。君看壹葉舟, 出沒風波裏。

惠崇春江曉景——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黃河》宋王安石 派出昆侖五色流,壹支黃濁貫中州。吹沙走浪幾千裏,轉側屋閭無處求。

江上——王安石 江北秋陰壹半開,曉雲含雨卻低徊。青山繚繞疑無路,忽見千帆隱映來。

黃河--俗語 不見棺材不落淚,不到黃河不死心 黃河清,聖人出 黃河百害,惟富壹套 跳進黃河也洗不清 黃河面惡心善,長江面善心惡 黃河歸來不看川,黛眉歸來不看山 三年兩決口,百年壹改道 黃河決了口,縣官活不成 九曲黃河十八灣 壹碗河水半碗沙 黃河--成語 中流砥柱 魚躍龍門 九曲黃河 涇渭分明與黃河有關的民間故事: 1.鯉魚跳龍門的傳說 龍門位於壺口瀑布南面約65公裏處,在晉陜峽谷的最南端。龍門之南,就是開闊平坦的關中平原。

黃河之水從狹窄的龍門口突然進入寬闊的河床之中,河性發生很大變化。龍門的形成,是其東面的龍門山和西面的梁山各伸出山脊,相互靠攏,形成壹個只有100米寬的狹窄的口門,好像巨鉗,束縛著河水,形成湍急的水流。

每當洪水季節,由於峽口中的水位壅高,而出了峽谷後,河谷突然變寬,水位則驟然下降,於是在龍門形成明顯的水位差,故有“龍門三跌水”之說。沿襲相傳的“鯉魚跳龍門”的故事,就是指跳躍此處的跌水。

該故事說的是小鯉魚不畏險阻,紛紛跳躍這道通向成龍道路上的門關,能躍過去者,便能成龍。只有那些百折不撓的小鯉魚,最終才能成龍。

這個故事千百年來也激勵著炎黃子孫頑強拼搏,奮鬥不息。古代人們對龍門峽這種自然奇觀的形成,感到不可思議,便想象為大禹所鑿開的壹條峽口,因而龍門又被稱為“禹門口”。

2.大禹治水的故事 傳說在帝堯時期,黃河流域經常發生洪水。為了制止洪水泛濫,保護農業生產,堯帝曾召集部落首領會議,征求治水能手來平息水害。

鯀被推薦來負責這項工作。鯀接受任務後,采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就是用簡單的堤埂把居住區圍護起來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後被放逐羽山而死。

舜帝繼位以後,任用鯀的兒子禹治水。禹總結父親的治水經驗,改鯀“圍堵障”為“疏順導滯”的方法,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趨勢,順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

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窪地或湖泊,然後合通四海,從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從高地遷回平川居住和從事農業生產。後來禹因此而成為夏朝的第壹代君王,並被人們稱為“神禹”而傳頌與後世。

在大禹治水的過程中,留下了許多感人的事跡。相傳他借助自己發明的原始測量工具——準繩和規矩,走遍大河上下,用神斧劈開龍門和伊撅,鑿通積石山和青銅峽,使河水暢通無阻。

他治水居外13年,三過家門而不入,連自己剛出生的孩子都沒工夫去愛撫,不畏艱苦,身先士卒,腿上的汗毛都在勞動中被磨光了。他是中國歷史上第壹位成功地治理黃河水患的治水英雄 補充:黃河的故事 從前,有壹個小夥子叫黃河,長得壹表人才,騎得烈馬,拉得硬弓,百步之內,指哪裏射哪裏,分毫不差。

每天早晨日頭壹冒紅,黃河就騎馬出去打獵了。每次他都經過壹家員外的花園。

這天打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