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裏的“中國”——《詩經·大雅·民勞》部分節選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民亦勞止,汔可小休。惠此中國,以為民逑。民亦勞止,汔可小息。
惠此京師,以綏四國。民亦勞止,汔可小_。惠此中國,俾民憂泄。民亦勞止,汔可小安。惠此中國,國無有殘。這是現行記載的最早出現在詩詞裏的中國,在這首詩歌中,不僅出現了“中國”,還有“小康”。
這是壹首諷刺勸諫統治者愛護國民的詩歌,在詩歌開篇就說到:人民已經很勞苦了,可以讓他們稍稍安居了。要愛護京城的老百姓啊這裏的“中國”指的是周王朝直接統治的地區,是相對於四方諸侯國而言的。
先秦散文中的“中國”——《孟子·梁惠王上·齊桓晉文之事》節選曰:“為肥甘不足於口與?輕暖不足於體與?抑為采色不足視於目與?聲音不足聽於耳與?便嬖不足使令於前與?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豈為是哉?”曰:“否,吾不為是也。
曰:“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王曰:“若是其甚與?”
孟子說:“是因為肥美甘甜的食物不夠吃嗎?輕暖的衣服不夠穿嗎?還是因為美女不夠看嗎?美妙的音樂不夠聽嗎?左右受寵的大臣不夠用嗎?這些大臣們都能充分地提供給大王,難道大王真是為了這些嗎?”齊宣王說:“不是,我不是為了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