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地點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地點

1、“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是哪首詩裏面的?2、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是哪首詩裏面的?3、沈從文鳳凰古鎮詩句4、鳳凰臺上鳳凰遊全詩5、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是哪首詩裏面的?

出自李白《登金陵鳳凰臺》。

李白《登金陵鳳凰臺》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譯文

鳳凰臺上曾經有鳳凰鳥來這裏遊憩,而今鳳凰鳥已經飛走了,只留下這座空臺,伴著江水,仍徑自東流不停。當年華麗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的吳王宮殿,及宮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沒在荒涼幽僻的小徑中,晉代的達官顯貴們,就算曾經有過輝煌的功業,如今也長眠於古墳中,化為壹_黃土。我站在臺上,看著遠處的三山,依然聳立在青天之外,白鷺洲把秦淮河隔成兩條水道。天上的浮雲隨風飄蕩,有時把太陽遮住,使我看不見長安城,而不禁感到非常憂愁。

《登金陵鳳凰臺》是唐代的律詩中膾炙人口的傑作。此詩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後所作,壹說是作者天寶(唐玄宗年號,742~756)年間,被排擠離開長安,南遊金陵時所作。

開頭兩句李白以鳳凰臺的傳說起筆落墨,用以表達對時空變幻的感慨。“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自然而然,明快暢順;雖然十四個字中連用了三個“鳳”字,但絲毫不使人嫌其重復,更沒有常見詠史詩的那種刻板、生硬的毛病。鳳凰臺為地點,在舊金陵城之西南。據《江南通誌》載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鳳凰臺在江寧府城內之西南隅,猶有陂陀,尚可登覽。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鳥翔集山間,文彩五色,狀如孔雀,音聲諧和,眾鳥群附,時人謂之鳳凰。起臺於山,謂之鳳凰山,裏曰鳳凰裏。”李白用“鳳凰臺”不是壹般意義上的登臨抒懷,而是別有機杼。從遠古時代開始,鳳凰便壹直被認為有祥瑞的意義,並且與社會的發展有關:美好的時代,鳳凰鳥則從天而降,壹片天籟之聲。因此,鳳凰鳥的出現,多半顯示著稱頌的意義。然而李白在這裏首先點出鳳凰,卻恰恰相反: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他所抒發則是由繁華易逝,聖時難在,惟有山水長存所生發出的無限感慨。引來鳳凰的元嘉時代已經永遠的過去了,繁華的六朝也已經永遠的過去了,只剩下浩瀚的長江之水與巍峨的鳳凰之山依舊生生不息。

三四句的“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從“鳳去臺空”的變化時空入手,繼續深入開掘其中的啟示意義。“生子當如孫仲謀”的吳大帝,風流倜儻的六朝人物,以及眾多的統治者,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他們都已經被埋入墳墓,成為歷史的陳跡;就連那巍峨的宮殿也已經荒蕪破敗,壹片斷壁殘垣。煊赫與繁華並沒有留給歷史可以值得紀念的東西。這裏含蘊著李白獨特的歷史感喟。那些“投汩笑古人,臨濠得天和”與“功高不受賞,長揖歸故園”的高士、哲人,獲得了李白特殊的尊敬。同時,李白敢於藐視封建秩序,打破傳統偶像的精神束縛,以至於輕堯舜,笑孔丘,平交諸侯,長揖萬乘。所以,李白對這些帝王的消逝,除去引起壹些感慨之外,沒有絲毫惋惜。那麽,當他把歷史眼光聚焦在那些帝王身上的時候,蔑視的態度是顯而易見。花草蓬勃,天地依舊,壹切都按照規律變化發展著。這就是歷史,這就是千古的興亡。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接下二句表現出李白沒有讓自己的思想完全沈浸在對歷史的憑吊當中,而把深邃的目光投向大自然的情懷。三山亦為地點,舊說在金陵西南的江邊。據《景定建康誌》載:“其山積石森郁,濱於大江,三峰並列,南北相連,故號三山”。又據陸遊的《入蜀記》載:“三山自石頭及鳳凰臺望之,杳杳有無中耳,及過其下,則距金陵才五十余裏。”陸遊所說的“杳杳有無中”,恰好箋註說明了“三山半落”那若隱若現的景象描寫。尤其是那江中的“白鷺洲”,橫亙於金陵西長江裏,竟把長江分割成為兩半。於是,自然力的巨大、恢闊,賦予人以強健的氣勢,寬廣的胸懷,也把人從歷史的遐想中拉回現實,重新感受大自然的永恒無限。

李白雖然具有超脫塵俗的理想願望,但他的心卻始終關切著現實政治與社會生活,於是當他對歷史與自然進行親切的光顧之後,又把自己的眼睛轉向現實政治。他極目遠眺,試圖從六朝的帝都放眼到當時的權力中心,亦即自己的心之所向的首都長安。然而他的努力失敗了,原因是“總為浮雲能蔽日”,只好“長安不見使人愁”。於是,浮雲悠悠,愁思無限,壯誌難酬,哀怨如縷。在這裏李白化用了陸賈《新語》中的“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月也”的說法,用來寄予自己的內心懷抱。他的痛苦,他的疾惡如仇,他的“與爾同消萬古愁”的情結,仿佛也就容易理解。特別是其中的“長安不見”又內含遠望之“登”字義,既與題目遙相呼應,更把無限的情思塗抹到水天壹色的大江、巍峨崢嶸的青山與澄澈無際的天空當中。這樣心中情與眼中景也就茫茫然交織在壹起,於是山光水色,發思古之幽情,思接千載;江水滔滔,吟傷今之離恨,流韻無窮。

李白是天才詩人,並且是屬於那種充滿創造天才的大詩人。然而,惟獨李白臨黃鶴樓時,沒能盡情盡意,“馳誌”千裏。原因也很簡單,所謂“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因而,“謫仙詩人”難受、不甘心,要與崔顥壹比高低;於是他“至金陵,乃作鳳凰臺詩以擬之”,直到寫出可與崔顥的《黃鶴樓詩》等量齊觀的《登金陵鳳凰臺》時,才肯罷休。

這雖然是傳言,但也挺恰切李白性格。《登金陵鳳凰臺》博得了“與崔顥黃鶴樓相似,格律氣勢未易甲乙”的贊揚。其實,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崔顥的《黃鶴樓詩》,它們同為登臨懷古的雙璧。

李白《登金陵鳳凰臺》的藝術特點,首先在於其中所回蕩著的那種充沛、渾厚之氣。氣原本是壹個哲學上的概念,從先秦時代起就被廣泛運用。隨著魏晉時期的曹丕以氣論文,氣也就被當做壹個重要的內容而在許多的藝術門類裏加以運用。雖然,論者對氣的理解、認識不完全相同,但對所含蘊的思想性情、人格精神與藝術情調,又都壹致認同。李白《登金陵鳳凰臺》中明顯地充溢著壹股渾厚博大之氣,它使李白觀古閱今,統攬四海於壹瞬之間,且超然物外,揮灑自如。渾厚博大之氣使李白淵深的思想,高妙的見解,闊大的心胸,成為編織巨大藝術境界的核心與精神內含。就像透過“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的巨大立體時空,可以感受到歷史的脈搏跳動與詩人的呼吸壹樣,通過李白的舉重若輕,從容自在,以浩然雄大之氣充塞整個詩歌境界的努力,也能更進壹步感受到他整個詩歌以氣奪人的藝術特點。

李白《登金陵鳳凰臺》的藝術特點,又在於對時空觀念的完美表達。這既體現在對歷史與自然的認識上,也體現在他構造時空藝術境界的表達方法上。李白強調的自然永恒不朽,壹方面是宣傳他的以自然為中心的“物我為壹”的世界觀,另壹方面也是為了揭露歷史上的統治神話。因為從古而來,幾乎所有的統治者他們都宣揚自己的世代永存與精神不滅,並且還把這樣壹種模式灌輸到人們的意識形態當中,使人深信不疑。但是,李白則對此不以為然。他認為即或是極為強有力的統治者,就像秦始皇,他可以“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明斷自天啟,大略駕群才”,然而他終歸也要“但見三泉下,金棺葬寒灰”(《古風·秦王掃六合》),煙消雲散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在李白看來,宇宙萬物之中,能夠獲得永恒存在的只有自然。壹切的繁華與驕奢淫逸都會煙消雲散;如果說它們還存在,似乎也只是作為自然的反襯而存在的。另外,李白在表現自然力量的雄大與變化的時空觀時,則選取了最為典型的事物,即“三山半落”之混茫與“二水中分”之遼闊,從而構造出闊大的境界,並且把歷史的變遷,即時間的改變與地點的依舊,即空間的不改整體地表現出來,啟發人們作更深的思考。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是哪首詩裏面的?

出自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沈從文鳳凰古鎮詩句

1. 有關於鳳凰古鎮的詩句

2. 關於鳳凰古鎮的詩句

有關於鳳凰古鎮的詩句1.描寫鳳凰古城的詩詞有哪些

1,《臨江仙·直自鳳凰城破後》 宋代 朱敦儒

直自鳳凰城破後,掰釵破鏡分飛。天涯海角信音稀。夢回遼海北,魂斷玉關西。

譯文:自從鳳凰城被攻破後,掰斷頭釵,滿地都是摔碎的鏡子碎片。天涯海角杳無信息。。夢裏回到了遼寧海北,魂卻斷在了玉門關西。

2,《登金陵鳳凰臺》 唐代 李白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譯文:鳳凰臺上曾經有鳳凰來悠遊,鳳去臺空只有江水依舊東流。吳宮鮮花芳草埋著荒涼小徑,晉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

3,《鳳凰臺上憶吹簫·香冷金猊》 宋代 李清照

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惟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凝眸處,從今又添,壹段新愁。

譯文:想到心上人就要遠去,剩下我獨守空樓了,只有那樓前的流水,應顧念著我,映照著我整天註目凝眸。就在凝眸遠眺的時候,從今而後,又平添壹段日日盼歸的新愁。

4,《鳳凰臺次李太白韻》 宋代 郭祥正

高臺不見鳳凰遊,浩浩長江入海流。舞罷青蛾同去國,戰殘白骨尚盈丘。

譯文:登上了金陵鳳凰高臺,已經看不見鳳凰遊的盛景了,只見浩浩長江洶湧澎湃,入海東流。那壹批粉黛青蛾也都被擄離故國,唯有當年棄下的白骨,依舊掩埋在長江邊野草叢中的古墓中。

5,《念奴嬌·鳳凰山下》 明代 張紅橋

鳳凰山下,恨聲聲玉漏、今宵易歇。三疊陽關歌未競,啞啞棲鳥催別。

譯文:鳳凰山下,恨聲聲玉漏為何不在今霄停歇。送別的三疊陽關曲還未唱完,城上啼鳥已經催人離別。

2.有哪些形容湖南鳳凰古城美景的句子

煙迷水鄉景朦朧,雨霏絲絲育花紅。鳳鳴晨曦蘭舟影,凰鸞曲婉古樓中。

傍晚,徜徉在光可鑒人的鳳凰古城石板街道上,摩肩接踵的遊客沒有慣常鬧市中的喧囂,而是全都悄言細語地感受這古樸民居的無限韻致,妳會覺得古城有壹種超然人寰的寧靜,是另壹種美麗畫卷。

鳳凰古城位於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西南部,國家4A級景區。因背依的青山酷似壹只展翅欲飛的鳳凰由而得名,是壹個以苗族、土家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聚集地。鳳凰古鎮歷史悠久,風景秀麗,城內紫紅沙石砌成的城樓、沿沱江而建的吊腳樓、古色古香的明清古院,積油綠的沱江靜靜地流淌;城外有南華山國家森林公園、城下藝術宮殿奇梁洞、建於唐代的黃絲橋古城、舉世矚目的南方長城等風景區。與雲南麗江古城、山西平遙古城媲美,還享有“北平遙,南鳳凰”的美譽。

3.有關鳳凰古城的詩詞歌賦

桑城的南沿

有壹個美麗的地方

澧水似壹條碩大的玉帶

深情的環繞、拱衛

把仙娥日夜摟在自己的心坎上

青山倒映著綠水

藍天上的白雲在水裏蕩漾

良田美地

滿眼碧綠

梔子、柑橘花香撲鼻

花叢中蝴蝶起舞

蜜蜂詠唱

吊腳樓

翹檐鬥角

古色古香

嶄新、漂亮的小洋樓

銀光閃亮

香椿樹掛滿流蘇

芭蕉葉翠色流淌

竹林裏小寶塔破土而出

生命的搖籃曲凝固成堅強

對岸的小峰

如金字塔頂天矗立

額頭上的寺廟

遙遙相望

偶爾白雲親吻

雄鷹翺翔

這神聖與雄奇

使我心潮澎湃、激蕩

澧水寬敞的胸膛在起伏

微風中仿佛隱隱傳來鐘聲悠揚

是靈霄殿裏的仙樂

還是南天門眾神的吟唱

4.關於鳳凰古城的詩詞

《古城遐思》揚眉展翅欲飛的鳳凰啊,妳是咱苗嶺人的吉祥,奔流不息的沱江啊,妳是苗嶺人的血脈;千百年來,我們生活在妳的身旁,妳的豐滿的羽翼,護佑我們健康成長!綠水蕩漾中的古城啊,紫紅色的沙石城墻,細腳伶仃的吊腳樓啊,壹群群矗立在沱江,崇垣危閣的萬壽宮,奇山秀水間露出長廊,啊,英雄的家鄉,定海浴血抗英頑,萬古流芳。

啊,鳳凰古城,遠去的家園,邂逅數個人,都向往妳那古老而神秘的地方。展翅欲飛的鳳凰啊,妳是咱土家人的吉祥,湍流不息的沱江啊,妳是土家人的血脈;千百年來,我們依偎在妳的身旁,妳的充盈的乳汁,哺育我們茁壯成長!碧波中的烏蓬小船啊,艄公號子寬厚悠揚,東嶺山麓的萬名塔啊,豐月拱門燈火輝煌,青石板鋪就的老街,商賈雲集穿梭著馬幫,啊,巨匠的故裏,星鬥其文赤子人,棲眠辛桑。

啊,鳳凰古城,夢裏的故鄉,艷遇壹座城,都匯集在這古老而神秘的地方。

5.描寫鳳凰古城風雨橋的詩句

1.《秋日雜詠》:“久雨初睛喜欲迷,青鞋踏遍舍東西.忽然來到柳橋下,露濕蓼花紅壹溪

2.《即事》:“小山榴花照眼明,青梅自墮時有聲.柳橋東岸倚筇立,聊借水風吹宿醒.”

3.《柳橋》:“村路初晴雪作泥,經旬不到小橋西.出門頓覺春來早,柳染輕黃已蘸溪.”

4.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曉》)

5.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王維:《山居秋瞑》) 6.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杜甫:《春夜喜雨》)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杜甫:《春夜喜雨》)

7.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8.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9.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李商隱:《無題》)

10.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敕勒歌》)

鳳凰古城有好幾座橋,風橋、雪橋、雲橋、霧橋、虹橋、南華橋 風橋在豹子灣路萬名塔附近,雪橋在南華大橋上面不遠,雲橋在豆腐灣,霧橋在風橋下遊,虹橋在古城中心區江天廣場,南華大橋在南華門。

關於鳳凰古鎮的詩句1. 描寫鳳凰古城的詩詞有哪些

1,《登金陵鳳凰臺》唐代 李白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譯文:鳳凰臺上曾經有鳳凰來悠遊,鳳去臺空只有江水依舊東流。吳宮鮮花芳草埋著荒涼小徑,晉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

2,《鳳凰臺上憶吹簫·香冷金猊》宋代 李清照

香冷金猊,被翻紅浪,起來慵自梳頭。任寶奩塵滿,日上簾鉤。生怕離懷別苦,多少事、欲說還休。新來瘦,非幹病酒,不是悲秋。

譯文:鑄有狻猊提鈕的銅爐裏,熏香已經冷透,紅色的錦被亂堆床頭,如同波浪壹般,我也無心去收。早晨起來,懶洋洋不想梳頭。任憑華貴的梳妝匣落滿灰塵,任憑朝陽的日光照上簾鉤。我生怕想起離別的痛苦,有多少話要向他傾訴,可剛要說又不忍開口。新近漸漸消瘦起來,不是因為喝多了酒,也不是因為秋天的影響。

3,《鳳凰臺次李太白韻》宋代 郭祥正

高臺不見鳳凰遊,浩浩長江入海流。舞罷青蛾同去國,戰殘白骨尚盈丘。

譯文:登上了金陵鳳凰高臺,已經看不見鳳凰遊的盛景了,只見浩浩長江洶湧澎湃,入海東流。那壹批粉黛青蛾也都被擄離故國,唯有當年棄下的白骨,依舊掩埋在長江邊野草叢中的古墓中。

4,《念奴嬌·鳳凰山下》明代 張紅橋

鳳凰山下,恨聲聲玉漏、今宵易歇。三疊陽關歌未競,啞啞棲鳥催別。含怨吞聲,兩行清淚,漬透千重鐵。重來休問,尊前已是愁絕。

譯文:鳳凰山下,恨聲聲玉漏為何不在今霄停歇。送別的三疊陽關曲還未唱完,城上啼鳥已經催人離別。壹縷相思之情兩行淒清的淚水,把衾被浸透冰冷如鐵。再不要問今後相會之事,離別的杯前早巳愁苦至絕。

5,《小闌幹·去年人在鳳凰池》元代 薩都剌

去年人在鳳凰池,銀燭夜彈絲。沈水香消,梨雲夢暖,深院繡簾垂。

譯文:去年的這個時候在中書省,常與朋友們宴請酬唱,秉燭促談,彈和推盞。沈香已經燃盡,香氣飄灑了,深院鄉簾垂,清消永夜,無窮趣,無窮意。

2. 關於鳳凰古城的詩詞

《古城遐思》揚眉展翅欲飛的鳳凰啊,妳是咱苗嶺人的吉祥,奔流不息的沱江啊,妳是苗嶺人的血脈;千百年來,我們生活在妳的身旁,妳的豐滿的羽翼,護佑我們健康成長!綠水蕩漾中的古城啊,紫紅色的沙石城墻,細腳伶仃的吊腳樓啊,壹群群矗立在沱江,崇垣危閣的萬壽宮,奇山秀水間露出長廊,啊,英雄的家鄉,定海浴血抗英頑,萬古流芳。

啊,鳳凰古城,遠去的家園,邂逅數個人,都向往妳那古老而神秘的地方。展翅欲飛的鳳凰啊,妳是咱土家人的吉祥,湍流不息的沱江啊,妳是土家人的血脈;千百年來,我們依偎在妳的身旁,妳的充盈的乳汁,哺育我們茁壯成長!碧波中的烏蓬小船啊,艄公號子寬厚悠揚,東嶺山麓的萬名塔啊,豐月拱門燈火輝煌,青石板鋪就的老街,商賈雲集穿梭著馬幫,啊,巨匠的故裏,星鬥其文赤子人,棲眠辛桑。

啊,鳳凰古城,夢裏的故鄉,艷遇壹座城,都匯集在這古老而神秘的地方。

3. 描寫鳳凰古城風雨橋的詩句

1.《秋日雜詠》:“久雨初睛喜欲迷,青鞋踏遍舍東西.忽然來到柳橋下,露濕蓼花紅壹溪

2.《即事》:“小山榴花照眼明,青梅自墮時有聲.柳橋東岸倚筇立,聊借水風吹宿醒.”

3.《柳橋》:“村路初晴雪作泥,經旬不到小橋西.出門頓覺春來早,柳染輕黃已蘸溪.”

4.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曉》)

5.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王維:《山居秋瞑》) 6.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杜甫:《春夜喜雨》)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杜甫:《春夜喜雨》)

7.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8.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9.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李商隱:《無題》)

10.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敕勒歌》)

鳳凰古城有好幾座橋,風橋、雪橋、雲橋、霧橋、虹橋、南華橋 風橋在豹子灣路萬名塔附近,雪橋在南華大橋上面不遠,雲橋在豆腐灣,霧橋在風橋下遊,虹橋在古城中心區江天廣場,南華大橋在南華門。

4. 有關鳳凰古城的詩詞歌賦

桑城的南沿

有壹個美麗的地方

澧水似壹條碩大的玉帶

深情的環繞、拱衛

把仙娥日夜摟在自己的心坎上

青山倒映著綠水

藍天上的白雲在水裏蕩漾

良田美地

滿眼碧綠

梔子、柑橘花香撲鼻

花叢中蝴蝶起舞

蜜蜂詠唱

吊腳樓

翹檐鬥角

古色古香

嶄新、漂亮的小洋樓

銀光閃亮

香椿樹掛滿流蘇

芭蕉葉翠色流淌

竹林裏小寶塔破土而出

生命的搖籃曲凝固成堅強

對岸的小峰

如金字塔頂天矗立

額頭上的寺廟

遙遙相望

偶爾白雲親吻

雄鷹翺翔

這神聖與雄奇

使我心潮澎湃、激蕩

澧水寬敞的胸膛在起伏

微風中仿佛隱隱傳來鐘聲悠揚

是靈霄殿裏的仙樂

還是南天門眾神的吟唱

鳳凰臺上鳳凰遊全詩

鳳凰臺上鳳凰遊全詩: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白話譯文:鳳凰臺上曾經有鳳凰來悠遊,鳳去臺空只有江水依舊東流。吳宮鮮花芳草埋著荒涼小徑,晉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三山雲霧中隱現如落青天外,江水被白鷺洲分成兩條河流。總有奸臣當道猶如浮雲遮日,長安望不見心中郁悶長懷愁。鳳凰臺在江寧府城內之西南隅,猶有陂陀,尚可登覽。

全詩賞析

此詩的藝術特點,還在於別致自然的遣詞造句。由於詩以寓目山河為線索,於是追求情隨景生,意象諧成也就顯得特別重要。鳳凰的高飛與鳳凰臺的空,潔凈、疏朗,與詩人瀟灑的氣質和略帶感傷的情懷相壹致,且意到筆到,詞義契合,起到了內外呼應的作用。

另外,整首登臨的內在精神,與埋幽徑、成古丘的冷落清涼,與三山、二水的自然境界。與憂讒畏譏的浮雲惆悵和不見長安無奈淒涼,都被恰切的語詞鏈條緊緊地鉤連在壹起,從而當得起古今題詠,惟謫仙為絕唱的贊譽。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登金陵鳳凰臺

鳳凰臺上鳳凰遊

“鳳凰臺上鳳凰遊”出自:李白登金陵鳳凰臺時創作的壹首懷古抒情詩《登金陵鳳凰臺》

原詩: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翻譯:鳳凰臺上曾經有鳳凰來悠遊,鳳去臺空只有江水依舊東流。吳宮鮮花芳草埋著荒涼小徑,晉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三山雲霧中隱現如落青天外,江水被白鷺洲分成兩條河流。總有奸臣當道猶如浮雲遮日,長安望不見心中郁悶長懷愁。

創作背景

《登金陵鳳凰臺》此詩壹說是天寶六載(747年)作者奉命“賜金還山”,被排擠離開長安,南遊金陵時所作;壹說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後所作;也有人稱是李白遊覽黃鶴樓,並留下“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後寫的,是想與崔顥的《黃鶴樓》爭勝。

全詩構造出闊大的境界,並且把歷史的變遷,即時間的改變與地點的依舊,即空間的不改整體地表現出來,啟發人們作更深的思考。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登金陵鳳凰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