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三上冊語文教案範例
教學重點
1.了解詩人李白的生平和創作
2.了解唐代詩歌發展歷史
3.體會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
4.把握結構上回旋往復的特色
教學難點
分析李白詩歌中的浪漫主義風格
教學過程
唐代是我國詩歌發展的峰,唐詩是中華藝術園地的瑰寶,歷經朝朝代代,至今仍以她豐富而又深刻的內涵,絢麗多彩的藝術風格閃耀著不滅的光芒。
壹、關於唐詩
唐代是我國詩歌最光輝的時期。評述唐代的詩歌,壹般都按它發展的情況分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個時期。
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他們被評為“初唐四傑”,詩風健康,活潑。
盛唐的代表人物就是我們這壹單元涉及到的兩位詩人李白和杜甫。除此以外,盛唐還出了了以高適,岑參,王昌齡為代表的邊塞詩作。
中唐的代表人物是白居易,他的敘事詩《琵琶行》和《長恨歌》廣為傳誦。
晚唐時被稱為“小李杜”的李商隱和杜牧,也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作。
二、關於李白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我國文學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壹。
三、關於《蜀道難》
在預習的基礎上,課堂上給學生2—3分鐘速讀壹遍課文,之後找壹名同學範讀,訂正字音,斷句。
提問:讀過這首詩後,妳會發現有壹句話重復出現了三次,妳知道是哪壹句嗎?
明確:“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提問:這句話在三段中分別出現了三次,是不是簡單的重復呢?
明確:不是,意義上是有區別的。第壹段中說“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寫蜀道的高峻及開辟歷史,可以分為兩層:
第壹層(“蠶叢及魚鳧……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講了蜀道的來歷。
第二層(“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以手撫膺坐長嘆”)寫蜀道的高峻。蜀山太高,連太陽的車子遇到它也只好回去,水波也被沖擰倒流。善飛的黃鶴和善攀的猿猱都不能越過。山路纖曲,蜀道極高處,登者可以上捫星辰。
學生熟讀,背誦。
第二段中說“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雕朱顏!”寫蜀道的奇險難行及途中的恐怖氣氛。可分為兩層:
第壹層(“問君西遊何時還……使人聽此雕朱顏”)作者借“悲鳥”和“子規”來渲染途中的悲涼淒清的氛圍,有千裏孤身之感。
第二層(“連峰去天不盈尺……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作者極寫蜀道的險惡。想象旅遊者攀援於“連峰”“絕壁”之上,置身於震耳欲聾的“飛端瀑流”之間,驚心動魄。最後用“其險也如此”勸阻歷險者慎入蜀地。
學生熟讀,背誦。
第三次出現在第3段,“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寫蜀中戰禍之烈。第壹句再現劍閣的險要景象。既然“壹夫當關,萬夫莫開”,易守難攻,則必為兵家必爭之地,蜀中易生軍事叛亂,景象殘酷,慘不忍睹。
學生熟讀,背誦。
提問:我們知道,“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絕非簡單地重復,那麽連續出現三次,是何用意呢?
明確:奠定了全詩的詠嘆基調。統觀全詩詩人之嘆有三:壹嘆蜀道之高峻;二嘆蜀道之險惡;三嘆蜀中戰禍之烈。這三嘆其實也蘊含在詩人的具體描寫和抒情直白中。
提問:李白的想象上天入地,搜古尋今,這種驚人的想象和高度的誇張相結合,營造出震撼人心的氣氛和奇險壯觀的景象。那麽李白此詩只是為了寫景嗎?
明確:明人胡震亨說“言其險,更著其戒”,詩人的用意其實在此。
學生體會全文,誦讀全詩。
2.高三上冊語文教案範例
教學設想
1、學情分析
本文的教學對象是高三的學生,已經學過《宇宙的邊疆》等自然科學小論文。因此,學生對這種科學小論文已經有壹定的了解,知道其論述的嚴謹性,和語言的簡介性。但對於文中提出的諸如“文法”、“可譯性”等新概念,對其的準確理解還需要引導。
2、教學目標
《課程標準》中關於必修5冊實用類文本的有關敘述是:從整體上把握文本內容,理清思路,概括要點,理解文本所表達的思想、觀點。而實用類文本閱讀的評價,著重考察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準確解讀,以及對文本信息的篩選和處理能力。
知識教育目標:
①理清文章思路,明確中國國建築的特征。
②根據分層,歸納概括“文法”“可譯性”等重點詞句的含義。
能力培養目標:
①學習本文科普文章的語言特色,並指導學生在說明文或議論文寫作中有意識地學習和借鑒。
②通過對課文的壹些主要內容和觀點展開討論,提高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
情感培養目標:通過學習,提高對我國建築藝術的審美能力。激發學生對我國古代悠久的建築藝術的熱愛之情。
3、重點難點:
根據自然科學小論文的特點和學生的學習狀況,將本文的重難點制定如下:
教學重點:把握文章整體結構,理清思路,掌握中國建築的九大特征以及中國建築的“文法”。
教學難點:
壹、對建築術語如“所”“鬥拱”“舉架”的理解。
二、對作者提出的新概念“文法”“詞匯”以及“可譯性”的理解。
教學方法
(壹)教學方式:
學習說明文,主要讓學生了解文章所講述的內容,學習說明文簡潔明了的語言,並把學到的技巧運用於平時的寫作中。還要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他們的自主探究能力。為了使本文的教與學達到的效果,本文主要采取以下的教學方法:
1、三讀:通過在預習的基礎上瀏覽、精讀、研讀三步讓學生逐漸深入地掌握課文知識。
2、設置情境:在課堂上,利用課件和視頻增強直觀性,讓學生更真切地了解說明對象。
3、問題討論: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同分享合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悅。
4、課外探究:引導學生發現和尋找現實生活中的建築,比較他們與中國傳統建築的特點。
(二)學習方法:
精讀研究法:學生通過仔細閱讀揣摩課文,深化對中國建築的特征的認識。
對比學習法:把中國的傳統建築與西方的建築進行比較,讓學生更深刻地了解中國建築的特征。
教學手段
多媒體課件。
視頻。
3.高三上冊語文教案範例
壹、說教材
《勸學》位於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壹“得到修養的途徑”這壹專題,和韓愈的《師說》組成了“修業之道”這壹模塊.
《勸學》是壹篇敘述學習的緊張意義,勸導人們以準確的目標、態度和要領的去學習的散文。也是門生進入高中階段學習的第壹篇文言文,要是他們能很好的掌握課文的深層寄義,對他們樹立精良的學習態度和進步學習文言文的信心有很大資助。
二、說教學目標
1、掌握、積累“勸、學、青、中、疾、致、假、絕、興、功、強、用”12個文言常用實詞;學習“於、者、而”3個文言常用虛詞;學習、復習課文中其他文言虛實詞,學習掌握常見的文言句式。
2、理解文中20多個比喻句的內在含義。
3、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高中語文新課標要求:閱讀淺議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了解並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和意義或用法,註重在閱讀實踐中舉壹反三。
三、說重點難點
重點:誦讀課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礎上理解詞句,把理解詞句與理解理解文章統壹起來。
新課標要求學生精讀壹定數量的優秀古代散文和詩詞曲作品,教師應激發學生誦讀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誦讀習慣。《勸學》是新課標規定的誦讀篇目之壹。
難點:文章裏的比喻的含義和內在的聯系
壹篇說理性很強的文章,如果駕馭不好,是很容易正襟危坐,流於枯燥和單調的。但這篇文章卻形象清新,膾炙人口,千百年來為人們傳誦不衰。原因何在?最重要的是在於,它把深奧的道理寓於大量淺顯貼切的比喻句中,全文多達20個比喻句,運用比喻時手法極其靈活自然,生動鮮明而絕無枯燥的學究氣。
四、說教法
1、啟發式研究性教學法
進入高中階段要重視學生思維方法的訓練尤其要重視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因此采用啟發式教學,貫穿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新思維。
2、朗讀式相結合的方法
本文語言錘煉精深,許多語句千年不衰。從培養學生語感的角度,本文采用朗讀式的教學。
4.高三上冊語文教案範例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雨霖鈴》,現在我從以下八個環節來說說這首詞的教學設計和教學理念。
壹、教材分析
《雨霖鈴》是婉約詞的代表作之壹。這是壹首別離詞,全詞圍繞“傷離別”而構思,層次特別清楚:分離別之前、離別之時、離別之後,層層深入,離情別緒,淋漓盡致,令人嘆為觀止。這首詞,具有較高的鑒賞價值。有助於提高學生古典詩詞的鑒賞能力。
二、學情分析
三、學習目標
1知識和技能感知作品內容,體會詞中淒清的意境和哀傷的離愁。
2過程和方法通過朗讀、意象來掌握寫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寫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詞人傷離別的愁緒,培養學生健康、敏銳的審美情趣。
(本著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確立了如下的學習重點和難點)
四、學習重點和難點
感受詞人在詞中流露出的濃濃離別之愁;領會全詞情景交融的寫法。(為了突破學習重難點,我將通過以下三個方法來實現,從而引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五、說教法與學法
新課程要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
①誦讀討論法
②提問點撥法
③自主探究法
5.高三上冊語文教案範例
壹、教學目標
因為大部分學生對詩歌閱讀感到困難,所以我在設計教學目標時,有意識地降低難度,引導學生對整首詩歌進行整體的把握,然後重點講解思想內容方法的知識。通過訓練讓學生掌握把握作者思想感情方面的方法,然後利用這個方法訓練能力,提高學生在試卷上的得分能力。所以,我的教學目標就是:
1、把握詩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出題者的意圖,有針對性地答題。
二、說教學方法
學生對古代詩文鑒賞有壹定的畏難心理,而且平時在披閱試卷的時候也發現學生這個題目的得分較低。所以,我首先要讓學生破除這種畏難心理。只有不懼怕了,才有可能做好。我便在開始的時候給學生講解高考有關的知識,同時使用風趣的語言。目的是讓學生了解高考,消除學生對這個題目的畏懼心理,同時放松學生的心態,活躍課堂氣氛。
再次,在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自己上黑板做題。先不做任何的提示,讓學生把自己的錯誤展示出來,然後有針對性地講解,以期能突出重點,有的放矢。然後總結方法,方法總結出來以後,再做相關的題目提高能力。體現學案導學,自主探究,自我展示,精講啟發的教學思想。
三、說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我利用學生對詩歌熟悉的現狀進行導入,同是用壹個誇張的句子讓學生知道自己的身體裏流淌著詩歌的天賦,然後來壹個轉折,指出學生在考試的時候做這個題目時的困惑。有困惑,我來幫妳解決。以此引起學生的註意力。
2、授課過程
講解高考考綱關於這個問題的相關規定。註意引導學生回憶相關的詩歌名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進行高考題目的相關講解。首先講解題目,題目是壹首詩歌的重要部分,在很多情況下是詩眼的所在。在這首詩歌裏面,題目就給出了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等要素。這些要素是學生掌握文章內容的壹個重要提示。然後重點講解“故園”、“折柳”。通過“故園”讓學生把握詩歌鑒賞中重要字詞的作用。重點講解“折柳”這個詞,壹個是有關“折柳”的典故,“柳”和“留”的諧音;另壹個是關於《折楊柳》這個曲子,以及曲子的內容。
四、說板書
我的板書沒有什麽特色。但是,我在設計板書的時候註重體現這堂課前後環節之間的緊密聯系。壹環扣壹環,學生看完以後能夠回想起這堂課的開始、重點和結束。
6.高三上冊語文教案範例
壹、導讀
提問:同學們知道哪些關於學習的名言?
比如:好問則裕,自用則小。《尚書》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
善學者,假人之長以補其短。《呂氏春秋》
二、荀子簡介
學生讀註釋,教師補充(多媒體顯示):
荀子,名況,當時人們尊稱他為荀卿,戰國末期趙國人。曾到齊國、秦國、楚國遊學,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後代表人物,同早於他的孟子成為儒家中對立的兩派。他對儒家的復古保守傾向有所揚棄,強調後天學習的重要性,註意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重視教育的作用,強調教育功能的重要,這些都比前人的想法合理、進步。
荀子的散文說理透徹,氣勢渾厚,語言質樸,句法簡練綿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素有諸子大成的美稱。
三、解題
《勸學》中的勸起統領全篇的作用。勸是勸勉的意思。繁體字勸是形聲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數有勉勵的意思,如勵努等,這是勸的本義。而現代漢語中,勸解釋為勸阻,詞義已經轉移了。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為題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展才能,培養高尚的品德。
四、熟讀課文,把握文意
聽錄音或教師範讀
誦讀的準備
先給下列句子劃分節奏,學生試讀。
學/不可以已輮/使之然也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蚓/無爪牙之利
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
師生壹起處理課文詞句中的疑難問題。學生可以先自學,後提問。
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容易寫錯讀錯的字。
討論分析下列詞語的壹詞多義。(聞,絕,假,強,望)
詞類活用
①動詞的使動用法:木直中繩,輮以為輪。
②名詞作狀語:
a.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b.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③名詞用作動詞: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b.假輿馬者,非利足也
④形容詞用作動詞:假輿馬者,非利足也
特殊句式
五、布置作業
整理、歸納文中的多義詞、活用詞、特殊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