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吟誦較多、較好地體現出唐詩宋詞等古典文學作品的聲韻美和節奏美,抑揚頓挫格外分明;由於趙元任的研究和上世紀本市及時的采錄,故而,常州吟誦具有堅實的保護、傳承基礎。1956年,趙元任先生著文疾呼:“近些年來吟誦詩詞、古文的這個傳統差不多都丟失了,這真是可惜的事。”“現在最迫切的事,是趕快收集、記錄這些老傳統藝術,因為它就要看不見了。”1990—91年間,我市對市區的吟誦者進行了普查,出版《吟誦音樂》壹書,在大陸數家音樂學院學報及臺灣11家刊物上先後發表了17篇相關論文,進壹步引起了國內外的關註。
但是,常州吟誦整體傳承情況不容樂觀,幾個主要傳承人都已進入耄耋之年。對於常州吟誦的保護工作已全面展開。之前壹***認定了29位傳人,如今有8位已經去世了,在世的,最年輕的,也已經72歲了。
常州市成立了專門的保護工作領導小組,並安排了專項資金,用於常州吟誦的保護工作。常州市有關部門在普查摸底工作的基礎上,及時采集和記錄了壹批吟誦音樂資料:趙元任1971年在美國的吟文錄音(為舊時讀文言文和說唱故事的音調),並完成了樂譜與語音的書面記錄;屠岸的101首詩詞文吟誦錄音;楊頤良、鄒醒國等人的錄音錄像等。同時進壹步擴大調查範圍,對本市和外地遺漏的常州吟誦傳人,及時進行采訪補錄。為了配合教育部九年制義務教育小學語文教學大綱中的規定(小學生必背70首古典詩詞),還編纂了《小學生必背古典詩詞吟誦》壹書,為常州吟誦走進課堂、擴大影響、培養新壹代傳人創造了有利條件。尤其是“常州吟誦研究會”的成立和相關活動的開展,使得社會各界更多人士加入到常州吟誦的隊伍中來,並促進了研究和傳承工作的深入。《吟誦音樂》壹書的出版以及相當壹批學術研究成果的發表,標誌著常州吟誦的傳承與保護正步入新的歷史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