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被稱為詩囚的那位詩人

被稱為詩囚的那位詩人

被稱為詩囚的詩人是孟郊。

孟郊(751年-815年),字東野,漢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縣)人,祖籍平昌(今山東德州臨邑縣),先世居汝州(今屬河南汝州),唐代著名詩人,少年時期隱居嵩山。

孟郊兩試進士不第,四十六歲時才中進士,曾任溧陽縣尉。由於不能舒展他的抱負,遂放跡林泉間,徘徊賦詩。以至公務多廢,縣令乃以假尉代之。後因河南尹鄭余慶之薦,任職河南(河南府今洛陽),晚年生活,多在洛陽度過。憲宗元和九年,鄭余慶再度招他往興元府任參軍,乃偕妻往赴,行至閿鄉縣(今河南靈寶),暴疾而卒,葬洛陽東。張籍私謚為"貞曜先生"。孟郊仕歷簡單,清寒終身,為人耿介倔強,死後曾由鄭余慶買棺殮葬。故詩也多寫世態炎涼,民間苦難。孟郊現存詩歌574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詩最多,代表作有《遊子吟》。今傳本《孟東野詩集》10卷。有"詩囚"之稱,又與賈島齊名,人稱"郊寒島瘦"。

主要成就

折疊詩歌內容

孟郊

孟郊

在內容上,孟郊的詩超出了大歷、貞元時代那些狹窄的題材範圍。固然,他的詩的主旋律是中下層文士對窮愁困苦的怨懟情緒,這是他屢試不第、仕途艱辛、中年喪子等生活遭遇決定的;但他還是能透過個人的命運看到壹些更廣闊的社會生活,並以詩來反映這些生活。其中有的揭露、針砭了社會上人際關系中的醜惡現象,有的則尖銳地揭示了貧富之間的不平等。如《寒地百姓吟》以“高堂捶鐘飲,到曉聞烹炮”與“霜吹破四壁,苦痛不可逃”兩相對照,《織婦辭》描寫了織婦“如何織絝素,自著藍縷衣”的反常現象。他寫這種詩常有很深刻的心理體驗,如《寒地百姓吟》中“寒者願為蛾,燒死彼華膏”之句,實非泛泛紀述民間疾苦者可比。應該說,在杜甫之後,孟郊又壹次用詩歌深入地揭露了社會中貧富不均、苦樂懸殊的矛盾。孟郊還有壹些詩描寫了平凡的人倫之愛,如《結愛》寫夫妻之愛,《杏殤》寫父子之愛,《遊子吟》寫母子之愛,這些題材已經在很長時間內被詩人們忽視了。

折疊詩歌思想

孟郊

孟郊

孟郊接過元結壹派手中的復古旗幟,在社會思想和政治思想上繼續宣揚其復古思想。他宣揚仁義道德,歌頌堯舜古風,批判澆薄時風和叛亂犯上,處處顯示出壹個偉岸君子的姿態,對時俗采取壹種不合作態度:“恥與新學遊,願將古農齊。”他所結交的官僚和朋友,如鄭余慶等也大多是些重道德,守古遣的人物。他標榜的“自是君子才,終是君子識”,其主要內含就在於不與時俗為伍,只求復古守道的知音的意願。他衛道、行道的思想和行動,與韓愈所倡導的“道”相近,而其生活準則正好是韓愈的“道”在社會生活中的實踐。孟郊不僅在生活中惜守古道,而且在創作中亦以宣揚這種“道”為目的。他的“補風教”、“證興亡”的創作宗旨,直陳元結的“極帝王理亂之道,系古人規諷之流”的原則,與元和時白居易的“篇篇無空文,句句必盡規。……惟歌民生病,願得天子知”母、“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創作理論是壹致的。因此孟郊雖然沒有直接參預韓愈的古文運動,也沒有象白居易那樣在鮮明的文學原則下以直言諷諫式的詩去千預政治,但他卻是自始至終地沿著恢復古道、整頓朝綱、淳化民俗、振興詩壇的道路走下去的,而復古,就是他在這條道路上的戰鬥宗黔和精神武器。他是壹位復古思潮的傑出代表。因此他在中唐這個復古之風很濃的時代裏得到了在後來不可能有的贊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