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楸木做棋盤始於何年己不可考,壹般來說是在唐代就從開始從上層社會流行。杜少陵 白樂天 杜牧的詩作中就對圍棋和楸枰的涉獵。作為壹種珍貴棋盤在唐代,也只皇宮之內或者是高級官宦之家珍藏雅好的東西,壹般奕者都是難以接觸到楸枰的。像老杜自己也只能是“老妻畫紙為棋局”。
在明清年代楸枰己比較普遍,圍棋國手己有機會在楸枰上下棋,棋楸枰也成棋盤的代名詞。如清詩人錢謙益贊美過百齡所雲:
八歲牙童上奕壇,白頭旗纛許誰幹。
年來復盡楸枰譜,局後方知審局難。
烏榜青油載奕師,東山太傅許追隨。
風流宰相清平世。誰識沿邊壹著棋。
這裏講述過百齡和太傅葉向高之間對奕的事。錢謙益另有壹首觀棋的詩,但不知秋老是何人,在楸枰上下棋己是普遍了。
金陵後觀棋
寂寞楸秤響泬寥,案淮秋老咽寒潮。
白頭燈影涼宵裏,壹局殘橫見六朝。
清初詞壇巨匠納蘭容若,壹生淡泊功名卻憂郁而終。在壹次訪友人所做壹首於中好,裏面有關楸枰的詩句,可能是棋子打在楸枰上聲音最好的描寫。
於中好
小構園林寂不嘩,疏籬曲徑仿山家。晝長吟罷風流子,忽聽楸枰響碧紗。
添竹石,伴煙霞。擬憑尊酒慰年華。休嗟髀裏今生肉,努力春來自種花。
“忽聽楸枰響碧紗”把棋子打在楸枰的聲音,寫的淋漓盡致。納蘭容若身位滿清貴胄壹生淡泊功名,所交友人想畢也達官貴人之輩或是名人逸士之流。
國盛則棋興,自中國近代以來圍棋只是壹種可有可無的附庸的東西。棋客大多以賭棋為生,奔波四方,壹生清貧,壹般圍棋愛好者更不知道什麽叫楸枰。解放前,整個上海市也沒有幾個棋迷有楸木盤,到現在的中國棋院下的圍棋大都是松木的,願楸木盤早日能走近棋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