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筆記:古文選(壹)唐五代部分二

筆記:古文選(壹)唐五代部分二

13、李頎《送陳章甫》

作者簡介:

1、李頎交友廣泛,朋友有王維、王昌齡、綦毋潛、崔浩、高適、岑參等著名詩人。

2、作品大都是古體詩,七言歌行尤為擅長。

3、風格:其邊塞詩風格豪放,慷慨深沈,贈別詩也有特色。《全唐詩》錄存其詩三卷。

作品背景:

1、陳章甫:高適《同觀陳十六史新碑序》稱他是“才傑”。

2、這是陳章甫罷官返鄉時的送行之作。送別詩。

主旨內容:

作者在送行題目下,通過表現自己對陳章甫不幸遭遇的同情和對其人格的欽佩,蘊含對人生旅途險惡的感嘆。

內容分析:

1、首四句點名送行時間為春暮夏初時節。

2、中間八句從陳章甫的品德、外貌、才學、誌節、行跡、胸襟和格調,寫出其人的精神氣質和形貌特征。

3、末六句照應送別詩題,設想旅途的艱辛,表示對陳章甫罷官返鄉後境況的關切。

領會寫送別的六句詩表達的深意。

1、末六句照應送別詩題,設想旅途的艱辛,表示對陳章甫罷官返鄉後境況的關切。

2、用比興手法暗喻仕途險惡,世態炎涼。

分析詩中陳章甫的形象。

1、此詩筆調輕松,風格豪爽。

2、行者是“鄭國遊人”,送者是“洛陽行子”,同是天涯淪落人,但作者不為失意作苦語。

3、詩末設想旅途的艱辛,也蘊含著人生旅途的險惡,語義雙關,詩意雋永。

14、王昌齡《從軍行》

文學常識

1、王昌齡,字少伯。世稱王江寧、王龍彪。有《王昌齡集》。

2、以高適、岑參、王之渙等人同為邊塞詩派的代表作家,擅長七言絕句,時有“七絕聖手”“詩家夫子”之稱。

思想內容

通過描寫西北邊陲的廖廓景象,表達了守邊將士不畏環境荒涼艱苦的豪情壯誌,歌頌了將士們為國殺敵、英勇善戰的愛國精神。

但也有不同的理解,如清人沈德潛稱“不破樓蘭終不還”句,可做歸期無日看。今人劉永濟也說“終”字,使人讀之淒然,“終不還”壹句說明九久戍之苦。從中可知,對作品主旨不必做單壹理解。

藝術特色

1、篇幅雖小,但描繪的空間卻非常闊大。

詩人依靠想象的力量將東西相距數千裏的青海與玉門關有機的整合在壹幅畫面中,顯示了西北邊陲的廣漠無垠以及邊塞將士生活戰鬥環境的艱苦,詩歌意境也因而顯得壯闊雄渾。

2、用語註意色彩的調配。

“青海”“雪山”色彩暗淡,“黃沙”“金甲”色彩濃重,兩者交相映襯,寫出邊塞的空曠、寂寥、荒寒,造成強烈的視覺效果。

15、王昌齡《出塞》

文學常識

作者背景

本詩為邊塞詩。樂府舊題《出塞》,其傳統寫法都是歌詠征戌之事。原作***兩首,這是第壹首。

這首邊塞詩歷來受到詩評家的高度推許,明人李攀龍贊許其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

思想內容

此詩描寫雄偉的關塞、輝煌的征戍歷史。

表達了詩人對戍卒的同情,對英才良將的企盼和抗敵衛國的豪情。

藝術特色

1、“秦時明月漢時關”壹句運用互文,“秦”“漢”二字,互文見義,穿越千年、概括古今,揭示了世代邊境不寧,士卒萬裏戍邊的歷史事實。

2、互文見義使詩意的表達更加凝煉,擇取關關塞的典型鏡頭,涵蓋了過去與現在的邊塞場景,溝通了荒涼景物與思鄉情懷的聯系。

最後兩句典故的作用

1、“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壹句中,“飛城龍將”指西漢武帝時將軍李廣,匈奴稱之為“漢之飛將軍”。

以懷念李廣,暗示朝廷用人不當,強烈希望有英才良將克敵制勝,為國安邊。

2、運用典故及“但使……不教”的呼應句式使諷刺意味稍委婉,充分體現了王昌齡七絕內蘊豐富,饒有余味的特色。

16、李白《蜀道難》

文學常識

1、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續屈原之後的偉大浪漫主義詩人。《李太白集》

2、性格豪邁,渴望建立功業,同情下層人民,關心國家政局,熱愛祖國山川,對唐玄宗後期社會黑暗政治腐敗的現實表示出極大不滿、抨擊。

3、其詩想象豐富奇特,風格豪邁飄逸,色彩瑰偉絢麗,語言清新俊逸。

背景:

《蜀道難》是樂府舊題,屬《相和歌.瑟調曲》。此詩最早見於唐人殷璠《河嶽英靈集》。

思想內容:

將傳統題材加以發揮,展開豐富想象,描寫蜀道艱難。

同時也流露出作者對唐王朝社會政治前景的關切和憂慮。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在詩中三次重復的使用。

1、“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是串聯三個部分的線索,使全詩壹氣貫通。

2、這兩句在詩中三次重復,猶如樂曲主旋律,奠定了全詩雄放的基調。

藝術特點

1、將奇特的想象、次衣的誇張與有關神話傳說糅合為壹體的浪漫主義表現特點。此詩具有鮮明的浪漫主義風格。

①依靠奇特的想象來形容蜀道的奇險無比;

②運用極度誇張的筆法寫出蜀道山水的非凡氣勢;

③瑰麗的神話傳說為蜀道抹上蒼涼迷離的色彩。

這三方面相輔相成,融為壹體,以超現實的形象表現詩人的現實情感。

2、句式的靈活多變和語言的奔放恣肆。

①本文為七言歌行句式,以七言為主,又摻雜四言、五言、六言、八言等句式,長短參差,靈活多變。

②語言則有意打破勻稱,多散漫舒展,但間或運用對偶,多用虛詞,不避重復,具有爆發力和動蕩美。

17、李白《古風》

《古風》即古詩體,名為“古風”,有繼承《詩經》“國風”傳統之意。

***59首,所涉內容廣泛,本詩為第19首。

本詩為遊仙題材和五言古體詩。

思想內容

約作於安祿山攻破洛陽以後。

作者關註時事政治,反應出洛陽壹帶安史之亂以後,人民的苦難生活,表現了獨善其身與兼濟天下的思想矛盾和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此詩給魏晉以來宣揚高蹈遺世的遊仙詩賦予了現實生命。

藝術特色

1、運用想象的表現手法自天上俯視人間,從大處著筆,從宏觀的角度描繪安史之亂給國家和百姓帶來的災難,體現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特色。

2、前後對照,既表現了出世和入世的矛盾,也表現了詩人對理想的追求和對現實的反抗

18、《夢遊天姥吟留別》

說明失蹤神仙世界的象征意義。

神仙世界的描寫抒發了詩人對理想境界的熱烈向往,李白在政治上遭受打擊後,仍保持了蔑視權貴,放浪不羈的個性,表現出絕不“摧眉折腰”的叛逆精神。

藝術特色

這首詩展現了其麗恍惚,繽紛多彩的藝術境界。

1、得之於詩人非凡的想象。

詩人在夢中生天乘雲,想落天外,這種超現實的虛擬境界積澱了他長期漫遊名山大川的經歷、中國古代美麗的神話傳說,以及屈原楚辭作品的意境。

2、得知於大膽的誇張。

對於天姥山的雄偉氣勢,對登山之路的異常奇險,對眾仙聚會的熱烈場面的描寫都因詩人的誇張筆法而呈現出新奇之感,詩歌充滿著浪漫主義的絢麗情調。

3、句式多變。

句式主要是七言兼用四、五、六、九言,還參用了《楚辭》句法,參差多變、收放自如。

詩的辭采鮮明,語言飛動有力,極富藝術表現力。

19、李白《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

思想內容

1、書寫受現實壓迫而無法實現理想的愁懷。

2、抒發了理想與現實的尖銳矛盾所引起的強烈而復雜的感情。

3、詩人既有力圖擺脫精神苦悶的要求,也有對高潔理想境界的向往。

4、詩中的思想感情瞬息萬變,波瀾叠起,但其主調仍不失豪邁雄放。

藝術特色:

1、此詩的語言驅遣自如,風格自由奔放。

2、詩的首兩句用散文化的長句,流註著豪放健舉的氣勢。

“欲上青天攬明月”“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等句氣概豪放,貼切流利。

簡析“棄我去者”兩句的內涵。

1、“昨日之日”與“今日之日”是指許許多多個棄我而去的“昨日”和接踵而至的“今日”。

2、既蘊含了“功業莫從就,歲月屢奔迫”的精神苦悶,也融鑄著詩人對汙濁的政治現實的感受。

20、李白《將進酒》

說明本詩壹二句與三四句之間的關系。

1、起首以“君不見”提唱,兩個排比句辟空而降,悲嘆歲月蹉跎、生命短暫。

2、“人生”兩句在及時行樂的狂放中表達積極用世的渴望,情緒由悲轉樂。

思想內容:

1、總括:寫詩人懷才不遇、借酒消愁,抒發了憂憤深廣的人生感慨。

2、李白在樂府舊題上推陳出新,重點寫借酒消愁,抒發了久蓄胸中的牢騷不平情緒,憂憤深廣的人生感慨。

3、全詩悲嘆中有闊達,失意中有自信,激憤中有排遣,體現出詩人強烈的狂傲豪放的個性。

藝術特色

1、詩人多1用誇張手法。

①以巨大的數字進行修飾,用來加強情感的氣勢和力度。

②以反向對比的誇張來皆是詩意,如“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是“天上來”與“不復回”的反向更顯黃河的壯浪,人生的渺小;

“朝如青絲暮成雪”是“朝”與“暮”的反向,把本來短暫的生命說得更為短暫。

2、通篇以七言句式為主,雜以三言、五言,參差錯綜,壹氣奔註。

以散行為主,間以對偶,節奏疾徐多變,與跌宕起伏的情緒相應。

李白的創作特點:想象、誇張、神話傳說、浪漫主義。

21、高適《燕歌行》

1、高適,字達夫,世稱高常侍。盛唐邊塞詩派代表詩人,以岑參並稱“高岑”。

2、詩歌題材廣泛,以邊塞詩成就最高。作品充滿著強烈的愛國熱情,反映了慷慨奮進的時代精神,同時也能揭露軍旅生活中的多種矛盾,反映社會現實,同情民生疾苦。

3、擅長七言歌行,沈雄悲壯,激昂慷慨,有《高常侍集》。

思想內容

這首邊塞詩高度概括了唐開元年間唐軍將士戍邊生活的各個方面。①包括對唐軍以身許國慷慨殺敵的愛國熱情的歌頌,

②對軍中苦樂不均,將帥腐敗無能的指責,

③對廣大戰士離家萬裏艱苦征戰的同情,也融入了詩人從軍邊塞的經歷和體驗,就思想內容的豐富及深刻而言,堪稱盛唐邊塞詩壓卷之作。(王昌齡的《出塞》是唐人七絕壓卷之作)。

說明此詩中筆法多變,節奏不同,修辭多樣,達到了內容與深情的和諧統壹。

1、善於描摹邊塞的自然環境和渲染戰地生活的氣氛,真實再現士卒們豐富的內心感情。

筆法多變,既有對戰士的概括敘述,又有對生活戰鬥場面的具體描寫,還有寫景的映襯,抒情的渲染,議論的點化,幾者靈活結合。

2、是七言歌行體,四句壹轉韻,押韻大體平仄相間,詩的音韻、節奏與詩人感情的跌宕起伏相壹致,達到了內容、聲情的和諧統壹。

3、運用多種修辭手法。

①對比,如“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②對偶,如“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鬥兵稀”;

③比喻、誇張、反問、用典等互相配合,增加作品藝術感染力。

22、高適《封丘縣》

思想內容

敘寫詩人在任職封丘縣蔚期間的內心沖突和痛苦,表現了詩人對人民的同情,對官場的失望,以及對像陶淵明壹樣辭官歸田的向往,展現了壹個正直、傲岸、充滿仁義又潔身自好的士大夫形象。

藝術特色

1、本詩為七言古詩,全詩槑部分四句的壹、二句為傘行。(詩歌中不對偶的句子)

2、此詩每部分壹韻,換韻時平仄相間,有抑揚頓挫之妙。

23、杜甫《同諸公登慈恩寺塔》

1、杜甫,字子美,世稱杜少陵、杜拾遺、杜工部。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有《杜工部集》。

2、生活在唐王朝由全盛轉向衰落時期,詩歌全面深刻反映了這壹時期的社會現實,表現了詩人深沈的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因而被後人譽為“詩史”。

3、其詩沈郁頓挫,律切精深,融合眾長,兼備諸體。五言、七律的成就尤高,被後人評為“集大成者”,被譽為“詩聖”,對後世詩歌發展有極大的影響。

思想內容:

詩人登塔遠眺,俯仰無限空間和茫茫神州百感交集,流露出他對時局動蕩的隱憂,對清明政治的深切懷念。

藝術特色:

清人仇兆鱉《杜詩詳註》雲:“俯仰高深之境,盱衡古今之識,感慨身世之懷,沒不曲盡篇中。”

1、詩人筆力雄健,仰視蒼天,俯瞰神舟,描寫極具氣魄。

如借“高標”極言塔高,用“跨”把“高標”和“蒼穹”相連,既誇張又形象。然後以“烈風”來襯托,再加上“無時休”更突顯塔之高度。

“泰山”四句中以“破碎”、“不可求”等語,在寫景中似影射政局之昏暗。

2、運用典故與比喻。

用“瑤池飲”典故、“黃鵠”、“隨陽雁”的比喻,也有諷喻現實之意。

24、杜甫《兵車行》

本詩是壹首新題樂府詩,敘事詩。

時代背景及反映現實的創作精神:

唐朝對吐蕃、南詔連年征討,甚至用強迫的手段募兵。

“於是行者仇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聲震野”這首詩生動形象地反映了歷史現實。

思想內容:

對統治者窮兵黷武政策進行強烈譴責,控訴這種政策給廣大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表達了憂國憂民之情。

敘事特色

詩人十分註意敘事參差變化和開合呼應。如把親人送別征夫的場面置於篇首,從情感上入筆渲染悲劇氣氛,在篇末淒涼的畫面與開頭呼應中間,用對話方式寫役夫伸恨。通篇時開時合,造成結構上的波折跌宕。

總括:

是“即事名篇,無復依傍”的新題樂府詩。

本片主體部分以役夫述言的方式直接傾訴,語言通俗淺近,句式和用韻富於深情頓挫之妙。

全詩寓抒情於敘事之中,傳達出樂府詩體的神韻。

請分析《兵車型》的思想內容與敘事特色

答:

1、思想內容全:詩分為三部分 ,起始句至“哭聲直上千雲霄”為第壹部分,詩人用白描手法寫征人出發,親人送別的場面,揭示擴邊戰爭的罪惡。

第二部分自“道旁過者問行人”至“被驅不異犬與雞”,用問答句提起,以正夫之口先敘述其終生征戰之苦懼,繼而寫在擴編戰爭直接影響下農村雕敝的景象,真實反映了戰爭給人民生活和社會現實帶來的災難。

第三部分自“長者雖有問”至篇末,寫地方官吏的催租逼稅,無異雪上加霜,並把筆觸伸向寧可生女不生男的社會心理,最後,以鬼哭與開頭的人哭相呼應,以悲劇情調進壹步譴責戰爭的罪惡後果。

2、敘事特色:這是壹首敘事詩,詩人十分註意敘事的參差變化和開合呼應。

如把親人送別征夫的場面至於篇首,從情感上入筆渲染悲劇氣氛,在片末又突出白骨遍野鬼哭秋秋的淒涼畫面與開頭呼應,中間用對話方式寫役夫伸恨。時合時開,造成結構上的波折跌宕。

25、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分析“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兩句千古名句的深刻含義。

1、藝術概括力極強,概括了當時的社會矛盾,揭示出盛唐時代在所謂“盛世”掩蓋下的本質真實有時代認識高度;

2、“朱門”與“路有”形成強烈對比,突顯出封建社會貧富懸殊的極端不公;

句中“酒肉臭”與“凍死骨”呈現出兩幅鮮明的畫面,把統治階級的窮奢極欲與勞動人民的困苦死難突現在讀者面前,令人觸目驚心。

說明此詩具有的“史詩”特性

1、首先,從自身經歷和家庭遭遇出發,敘述自長安赴俸先途中的壹路見聞和內心情思,其中有對自己個性、政治懷抱和家庭悲劇的真情訴說;

2、又有對當前朝政昏暗、君臣窮奢極欲、社會矛盾尖銳等社會現實的揭示,表現了憂國憂民的博大胸懷。

3、即可看作自身對以往生活體驗的全面總結,更是以及敏銳的政治洞察力,對國家危機四伏的政治形勢和未來前途做出了自己的判斷和意見。

4、作者個人的身世和情誌在詩中與當時唐王朝的社會現實得到最緊密的結合,個人的喜怒哀樂體現了當時舉世存在的苦難,堪稱真正的“史詩”長卷。

分析此詩體現的“沈郁頓挫”的藝術風格。

1、此詩是杜詩“沈郁頓挫”藝術風格的代表作,反映了杜甫詩歌創作獨特的情感表達方式。

2、其境界闊大,寓意深遠,表達壹波三折,語言精煉蒼勁,音調鏗鏘瀏亮,節奏頓挫變化,體現了杜甫五古長篇***有的藝術特色。

26、杜甫《登高》

內容分析

1、前四句寫景著眼“秋”字,寫登高所見的秋天景色。

首聯寫近景、局部之景,壹句仰視、壹句俯瞰;

韓聯寫遠景、整體之景壹句寫山、壹句寫水;

2、多角度描寫。

既有從聽覺形象出發對猿鳴、落葉的描寫,也有從視覺形象出發,對渚清沙白和滾滾江流的描寫。有聲有色,動靜相襯,多層次,多角度的交織組合,構成了富有立體感的深秋三峽圖。

3、後四句抒情,著眼“悲”字,抒登高所生的情懷。

①頸聯“萬裏”壹句從空間說,“百年”壹句從時間說,既有對個人身世境遇的感傷,也有對國家動蕩局勢的憂慮。

②尾聯“艱難苦恨”四字則凝聚了上述復雜情思,困難與家仇打成壹片,在巨大的矛盾痛苦中結束全詩。

前四句寫登高聞見之景象,後四句寫登高所生的多層感觸,表達了對個人身世境遇的感傷,對國家局勢動蕩的憂慮。

藝術特色

寫景仰俯兼顧、動靜相襯、意境深遠以及通篇對仗的藝術特色。

1、本片語言極為精煉。

如“萬裏悲秋”兩句,十四字之間有多層可悲的含義:

他鄉作客,壹可悲

經常做客,二可悲

萬裏作客,三可悲

正當蕭瑟之秋,四可悲

重陽佳節無賞心樂事,五可悲

獨自登臺,六可悲

抱病登臺,七可悲

多病纏身,八可悲

年過半百壹事無成,九可悲

層層渲染,重重疊加,對內心情感深層開掘,把無限酸辛壓縮在壹聯之中,語言概括而感情容量極大。

2、此時,打破壹般律詩中間兩聯相對的常規,通篇運用對偶格律嚴謹,具有勻齊對稱的形式之美。(舉例分析)

①如首聯中“風急”與“天高”。“渚清”與“沙白”

是句中對,對得圓渾自然,不見斧鑿痕跡,讀來十分流暢。

明人胡應麟《詩藪》贊其“壹篇之中,句句皆律;壹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實壹意貫穿,壹氣呵成”。有人甚至稱此詩為“古今七言律第壹”。

②,音調的調配也頗講究,如雙聲疊詞“蕭蕭”、“滾袞”,兩字疊韻“潦倒”、“新停”,“艱難苦恨”,壹字壹調,使全詩音調諧婉而適於吟誦。

27、杜甫《又呈吳郎》

思想內容:1、1、此詩是以詩代簡之作。

2、通過勸說吳郎不要禁止老婦人打棗這件小事,表達了對貧苦百姓的關懷和同情。

3、揭示造成百姓困窮的社會根源是累年戰亂,官府正斂,反映了仁民愛物、心憂天下的博大情懷。

藝術特色

1、表現手法上:以小見大,由近及遠。

從圍籬防竊的小事,寡婦撲棗想到百姓、時局,挖掘社會根源,提升了思想高度。

2、勸告方式上:措辭委婉,入情入理。

“寧有此”有哀憐老婦之意,“轉須親”則是對吳郎的暗示。

3、語言上:活潑,具有形式美、音樂美,善用虛字作為轉接。如“不為”、“只緣”“正思”以及“即”、“便”、“雖”、“卻”等靈活流轉,抑揚頓挫,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