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閨怨》是中國古代文學中的壹首詩歌,下面是《閨怨》的原文和壹種翻譯:
1、原文: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2、翻譯:在閨房中的少婦不知愁緒,春日裏凝妝出現在翠綠的樓閣上。突然看到街頭楊柳的嬌嫩色彩,後悔嫁給丈夫,讓他去追求封侯的榮華。
這首詩以閨中少婦為主角,表達了她對婚姻和家庭生活的不滿和遺憾。她在閨房中度日如年,不懂得享受生活的美好。當她看到外面的楊柳婀娜動人時,對自己的選擇感到後悔,覺得自己嫁給了丈夫,卻無法享受封侯般的富貴和榮華。這首詩通過對女性內心的情感描繪,反映了女性在封建社會中的困境和無奈。
《閨怨》的作者是唐代的詩人王之渙(688年-742年)。王之渙是唐代初期的文學家,他以其婉約派的詩風而聞名。他的作品以描寫女性情感和婚姻生活的詩歌為主題,其中《閨怨》就是其中之壹。王之渙的其他著名作品包括《登鸛雀樓》和《登飛來峰》等,他的詩歌作品多以細膩、感傷的情感表達著稱,引發了後世文人的廣泛關註和傳頌。
閨怨詩歌背景
《閨怨》這首詩的背景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婦女地位和婚姻制度。
在古代封建社會中,婦女處於家庭的封閉環境中,整日無法外出,只能在閨房中度過大部分的時間。她們的社交圈和活動範圍受到限制,無法自由地展現自己的才華和追求個人的興趣。
此外,婚姻在古代社會被視為重要的家族聯姻和社會地位的象征。女性的婚姻往往由家長或者長輩決定,註重門當戶對和家族間的利益考量。很多時候,女性的婚姻並不是由自己來選擇,而是被迫嫁給親人或者富貴人家為了家族的利益。
因此,《閨怨》的背景就是古代婦女困境中的寫照。詩中的少婦感到愁苦和遺憾,她在閨房中無法自由行動,對婚姻的選擇感到後悔。她對外面的美景和自由生活的向往使她產生了不滿和痛苦。這首詩揭示了古代婦女的真實情感和對束縛生活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