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儒家經書《中庸》。
原句:百舸爭流,奮楫者先;千帆竟發,勇進者勝。
白話文釋義:上百條船在激流的江水中劃行,努力劃槳的人會在最前面。上千的帆船出發在海上,敢於前進的人才會勝利。
《中庸》本是禮記中的壹篇,後由唐代韓愈所推崇,北宋二程發揚,至南宋大儒朱熹撰寫《四書章句集註》時將其抽取,成為和《大學》、《孟子》、《論語》並稱的四書。
擴展資料:
《中庸》的思想理論
中庸是循中和之道而為之。其通篇的主旨是論中和,探討致中和的方法。中和是宇宙的本來狀態。人的可教育,就在於能中和;政教的作用,就在於致中和。
書中認為自然授予人的本質就是人性,遵循人的本真善性就是道,修養本真善性就是教。道實質是遵循人的本真善性處理天、人大小事務的無聲、無息、無味、無色的壹以貫之的自然法則。
道即率性,率性就是自然、平常,平常之理即常規常理,自然的常規常理就是中,就是和。《中庸》壹書認為中和之道即天下根本之道,即天下平常、常用之道。用不偏不斜的平常的中和之道對待所有事物就是中庸,以中和之道修養自己就是中庸。
就《中庸》壹書而論,可知中庸既是最高的大道境界,也是處理問題的最正確的思想方法。
搜狗百科-中庸
2.“百舸爭流千帆競 ,借海揚帆奮者先”這句詩的出處在哪這句詩出自《禮記·中庸》:百舸爭流,奮楫者先。
意思:這個世界競爭很激烈,適者生存,為了生存,就要努力。
禮記/《禮記·中庸》
《禮記》是壹部儒家經典,它在經學中的地位早有定論。《禮記》是西漢武宣時代禮學家戴聖編定的四十九篇本,是先秦儒家學術論文匯編,非壹人壹時所著。它包涵了從孔子直到孟、荀各家各派的論著,其中皆為孔子七十子後學所記,內容相當龐雜。大多寫就於春秋戰國時代,文中反映的基本內容多系先秦古制,其中錄有壹些孔子言論或其弟子對孔子思想真諦的發揮,即使有個別篇章是秦漢儒生所撰,但其基本內容也都是對先秦古制的追記,書中包涵的古代禮制和當時社會生活情景的內容;另外從治國方略,至家庭準則,在《禮記》中都有專門篇章論述。這些篇章處處體現出宗法制的原則和精神《禮記》在儒家學術史上占有相當突出的位置。把《禮記》中有關篇章聯系起來考察,大致可勾勒出孔孟荀之間乃至秦漢之際儒家各派思想體系傳承關系的輪廓。《禮記》為研究先秦儒學史提供了充分的資料,尤其是蘊含的禮學思想最為豐富。儒家的禮學思想博大精深,從孔子首創禮學思想,經孟荀的發展達到了壹個更高的階段,體系大備。其間《禮記》對禮學的闡述最為精彩完備。《禮記》還結集了如《中庸》、《大學》、《禮運》等蘊含深邃的思想內容的學術論文,它們是中國學術思想史上的名作,影響極其深遠。是了解儒家的禮學思想的重要參考依據。
中庸/《禮記·中庸》
《四書》之《中庸》:《中庸》原來也是《禮記》中壹篇,在南宋前從未單獨刊印。壹般認為它出於孔子的孫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史記·孔子世家》稱“子思作《中庸》”。自唐代韓愈、李翺維護道統而推崇《中庸》(與《大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獎宣揚,甚至認為《中庸》是“孔門傳收授心法”,再到南宋朱熹繼承二程思想,便把《中庸》從《禮記》中抽出來,與《論語》、《孟子》、《大學》並列,到朱熹撰《四書章句集註》時,便成了《四書》之壹。從《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觀點來看,也大體上相同的。不過,現存的《中庸》,已經經過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寫定於秦統壹全國後不久。所以每篇方式已不同於《大學》,不是取正義開頭的兩個字為題,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內容為題了。
來歷/《禮記·中庸》
《中庸》是四書五經中四書的壹種,是中國古代儒家最主要的經典之壹,原為儒家經典《禮記》中的壹篇。
秦始皇焚書坑儒和秦漢之際的戰火,使儒家典籍喪失殆盡。西漢建立後,儒家經典才被重新搜集、整理。西漢宣帝時,戴聖從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論著中輯錄了《禮記》,為與戴德傳《禮記》有所區別,後人稱戴聖傳《禮記》49篇為《小戴禮記》,我們現在所說的《禮記》,就是《小戴禮記》的簡稱。
《中庸》是《禮記》中第31篇。
《禮記》自西漢問世後,直到唐代,雖有人對《禮記》作註,但因《禮記》是壹部典章制度書籍,其中《大學》、《中庸》等有著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的篇章就不那麽容易引起後世學者的足夠重視,這種現象到唐代開始發生變化。
關於《中庸》的作者。司馬遷,鄭玄都稱《中庸》是孔子之孫子思所作,但清人崔則斷言“《中庸》必非子思所作”。馮友蘭則從《中庸》的內容和文體兩點出發,認為《中庸》的中間部分多言人事,文為記言體,似為子思所作《中庸》的原貌;而首末兩部分則論及天人關系,文為論著體,乃後人所加。
《中庸》的成文時代。壹般認為是戰國時期孔子之孫子思所著,因有些內容為後人所加,所以其成文至遲也應在《禮記》成書之前;但就主要內容而言,似應將其成文年代定在戰國時期。應該說《中庸》從子思之文到收入《禮記》,再到宋人的解說,最終由朱熹從《禮記》中抽出,重新校定章句,並加以註解,成為四書之壹,經歷了壹個漫長的過程。
《中庸》全書***33章,3545字,此外還有朱熹所加的註釋和解說,以闡發其思想。
3.“百舸爭流,奮楫者先”是什麽意思該句出自儒家經典《禮記.中庸》,舸是大船的意思,楫則是船槳的意思。
譯作現代語是:壹百條船在競爭著向前行駛,只有奮力劃動船槳的人才能走在前頭。引伸義為:在激烈的競爭中,只有勤奮的人才能取得成就。”
百舸爭流,奮楫者先“讀音bǎi gě zhēng liú fèn jí zhě xiān
近義詞:天道酬勤
《禮記》是西漢禮學家戴聖編定的四十九篇關於先秦儒家學術論文匯編,包涵了從孔、孟、荀各家大儒論著,內容龐雜。《中庸》本是禮記中的壹篇,後由唐代韓愈所推崇,北宋二程發揚,至南宋大儒朱熹撰寫《四書章句集註》時將其抽取,成為和《大學》、《孟子》、《論語》並稱的四書。
4.百舸爭流奮楫者先讀音 奮楫中流怎麽讀讀音bǎi gě zhēng liú fèn jí zhě xiān
釋義上百條船在激流的江水中劃行,努力劃槳的人會在最前面。
引申義在激烈的競爭中,只有勤奮的人才能取得成就。
下聯千帆竟發,勇進者勝。意思是上千的帆船出發在海上,敢於前進的人才會勝利。
出處前壹句出自毛澤東《沁園春·長沙》,後壹句出自儒家經書《禮記·中庸》,由先秦儒家學術論文匯編,非壹人壹時所著。
表達思想這句話意在告誡人們要發奮努力、敢於拼搏。先賢聖人大多對發奮這壹精神情有獨鐘。《周易》指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說明君子在追尋真理的過程中應剛毅堅卓、發奮圖強。
擴展資料
“百舸爭流,奮楫者先”的詞義剖析:
1、百舸
釋義許多船。舸,大船。
出處毛澤東《沁園春·長沙》
示例毛澤東 《沁園春·長沙》詞:“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
2、爭流
釋義比較高下、長短;流,流品;競相流瀉;指爭相逐流而去。
3、奮
釋義鼓起勁來;搖動;舉起。
示例奮筆疾書
4、楫
釋義槳,指的是劃船用具。
示例舟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