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白
大鵬壹日同風起,
扶搖直上九萬裏。
假令風歇時下來,
猶能簸卻滄溟水。
時人見我恒殊調,
見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猶能畏後生,
丈夫未可輕年少。
大鵬:
大鵬是《莊子·逍遙遊》中的神鳥,傳說這只神鳥其大“不知其幾千裏也 ”,“其翼若垂天之雲”,翅膀拍下水就是三千裏,扶搖直上,可高達九萬裏。大鵬鳥是莊子哲學中自由的象征,理想的圖騰。李白年輕時胸懷大誌,非常自負,又深受道家哲學的影響,心中充滿了浪漫的幻想和宏偉的抱負。在此詩中 ,他以“扶搖直上九萬裏”的大鵬自比,這只大鵬即使是不借助風的力量,以它的翅膀壹搧,也能將滄溟之水壹簸而幹,這裏極力誇張這只大鳥的神力。在這前四句詩中,詩人寥寥數筆,就勾劃出壹個力簸滄海的大鵬形象——也是年輕詩人自己的形象。
冥水
《莊子·逍遙遊》“北溟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裏耶?”
畏後生:
這裏用了《論語·子罕篇》中孔子的話:“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孔子如此說,是獎掖後進;李白如此說,是少年氣盛。但這四句也只含壹典,詩情激蕩,不因用典而沈滯,也算極盡解嘲、辯解和宣泄之能事。
這首詩是以高飛遠舉的"大鵬"作為最重要的線索來展開的。而"大鵬"這壹形象,對李白來說,具有壹種特殊的象征意義。我們打開《李太白集》,第壹卷第壹首作品就是《大鵬賦》。這篇開宗明義的辭賦最初是寫於李白的年輕時期,有著明顯的自比的性質,在《大鵬賦》的序言中,他直言不諱地表白:"余昔於江陵,見天臺司馬子微,謂余有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之表。因著《大鵬遇希有鳥賦》以自廣。"文學作品中的大鵬形象最初是出現在先秦時期,同樣是我國古代浪漫大師的莊子,在他的駭世名篇《逍遙遊》中,以充滿想象的浪漫之筆,創造了這壹光照千秋的藝術形象:"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裏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裏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逍遙遊》中的這只大鵬從北冥出發,展翅高飛,水擊三千裏,摶扶搖而上者九萬裏,絕雲氣,負青天,壹直飛向南海。這只被莊子的生花妙筆所創造的極富個性色彩和浪漫情調的大鵬,不屑與世俗同流合汙,有著與尋常鳥類所無法想象的抱負和能力,這壹切無疑對李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我們知道,李白壹生對自己的自視是非常高的,在這篇賦中,年輕的李白以大鵬自比,用激昂的筆觸抒發了自己要讓"鬥轉而天動,山搖而海傾"的非凡抱負。後來李白在長安官場失意,受朝中權貴排擠,被唐玄宗"賜金放還"之後,他也沒有心灰意懶,大鵬的形象仍然活躍在他的詩歌創作中,最有名的是在《上李邕》中的"大鵬壹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裏。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這時的大鵬雖然已經不再像在《大鵬賦》中的那樣目空壹切,勇往直前了,但是盡管失敗了,卻仍然不甘寂寞,還在抗爭拼搏,而到了《臨路歌》中則已經是力不從心,有心無力地走到了命運的終點站了。從"鬥轉而天動,山搖而海傾"到"風歇時下,簸卻滄溟"再到"中天摧兮力不濟",以大鵬自許的浪漫天才李白即將走完壹生的奮鬥歷程,雖然,他的生命力與沖擊力在生命的不同階段有高有低,但他的堅韌頑強卻是與其相伴終生的。早年的他,壯誌淩雲,"噴氣則六合生電,灑毛則千裏飛雪"(《大鵬賦》);離開長安後的他仍然不甘失敗,向往著有壹日能夠東山再起,"大鵬壹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裏"(《上李邕》);到了晚年,臨終之際,他還在高歌"大鵬飛兮振八裔"(《臨路歌》)!八裔就是八方。這是在歌唱他當年就像壹只展翅高飛的大鵬鳥,直沖九霄,其聲勢震動了四面八方。在《大鵬賦》序中他也說過,要"神遊八極之表",大鵬這種擺脫壹切束縛,永遠向往著高飛遠振神遊的形象,正是李白自身上下求索的最好藝術寫照。不過,這壹次李白卻明白這已經成為了壹個永遠不可能實現的遺憾了,所以,接下來第二句是"中天摧兮力不濟",可惜才飛到壹半,卻因為折斷了翅膀,再也無力翺翔了。《臨路歌》開頭的這兩句詩可以說是藝術地概括了詩人李白壹生的奮鬥經歷。早年受到過最高統治者的青睞,在長安朝廷中曾經萬人矚目,風光無限,那可真是"大鵬飛兮振八裔"!但最終還是因為疏於心計,被朝中的小人合力排擠出了朝廷,不得不遠離了政治中心,雖然空有壹腔豪情,卻已是報國無門了,豈不就是"中天摧兮力不濟"!這首詩是用楚辭體寫就的,這種體裁從被屈原創造出的第壹天起,就帶有明顯的悲劇色彩和極強的個性風格。所以,李白用楚辭體詩歌來總結自己壹生的經歷與追求是再合適也不過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