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譯文:洞庭湖與青草湖相連,浩瀚無邊,在這中秋將至的時節,更是沒有壹點風勢。秋月下浩浩湯湯、壹碧萬頃的湖水,載著我壹葉細小的扁舟。皎潔的明月和燦爛的銀河,在這浩瀚的玉鏡中映出她們的芳姿,水面上下壹片明亮澄澈。體會著萬物的空明,這種美妙的體驗卻不知如何道出與君分享。感懷這壹輪孤光自照的明月啊,多少年徘徊於嶺海之間,心地光明磊落像冰雪般純潔。而此刻的我,身著單薄衣衫,平靜的泛舟在這廣闊浩渺的蒼溟之中。讓我捧盡西江清澈的江水,細細的斟在北鬥星做成的酒勺中,請天地萬象統統來做我的賓客,我盡情的拍打著我的船舷,獨自的放聲高歌啊,怎能記得此時是何年!
3、賞析:
(1)這首詞上片先寫洞庭湖月下的景色,突出寫它的澄澈。“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壹點風色。”青草是和洞庭相連的另壹個湖。這幾句表現秋高氣爽、玉宇澄清的景色,是縱目洞庭總的印象。“風色”二字很容易忽略過去,其實是很值得玩味的。風有方向之別、強弱之分,難道還有顏色的不同嗎?也許可以說沒有。但是敏感的詩人從風雲變幻之中是可以感覺到風色的。
(2)李白《廬山謠》:“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黃雲萬裏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那萬裏黃雲使風都為之變色了。張孝祥在這裏說“更無壹點風色”,表現洞庭湖上萬裏無雲,水波不興,讀之冷然、灑然,令人向往不已。“玉鑒瓊田三萬頃,著我扁(piān)舟壹葉。”玉鑒就是玉鏡。瓊是美玉,瓊田就是玉田。“玉鑒瓊田”,形容湖水的明凈光潔。“三萬頃”,說明湖面的廣闊。著,猶著,或釋為附著。船行湖上,是飄浮著、流動著,怎麽可以說附著呢?著者,安也,置也,容也。陳與義《和王東卿》:“何時著我扁舟尾,滿袖西風信所之。”陸遊《題齋壁》:“稽山千載翠依然,著我山前壹釣船。”都是這個意思。
(3)張孝祥說:“玉鑒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壹葉。”在三萬頃的湖面上,安置我的壹葉扁舟,頗有自然造化全都供我所用的意味,有力地襯托出詩人的豪邁氣概。“素月分輝,明河***影,表裏俱澄澈。”這三句寫水天輝映壹片晶瑩。“素月分輝”,是說皎潔的月亮照在湖上,湖水的反光十分明亮,好象素月把自己的光輝分了壹些給湖水。“明河***影”,是說天上的銀河投影到湖中,十分清晰,上下兩道銀河同樣地明亮。素月分輝,明河***影”這兩句明點月華星輝,暗寫波光水色,表現了上下通明的境地,仿佛是壹片琉璃世界。所以接下來說:“表裏俱澄澈。”這壹句是全詞的主旨所在。說來說去,洞庭秋色美在哪裏呢?詞人在這壹句裏點了出來,美就美在“澄澈”上。這裏表裏如壹的美,是光潔透明的美,是最上壹等的境界了。“表裏俱澄澈”這五個字,描寫周圍的壹切,從天空到湖水,洞庭湖上上下下都是透明的,沒有壹絲兒汙濁。這已不僅僅是寫景,還寄寓了深意。這五個字標示了壹種極其高尚的思想境界,諸如光明磊落、胸懷坦蕩、言行壹致、表裏如壹,這些意思都包涵在裏面了。杜甫有壹句詩:“心跡喜雙清”(《屏跡》三首其壹),心是內心,也就是裏,跡是行跡,也就是表,心跡雙清也就是表裏澄澈。“表裏俱澄澈,心跡喜雙清”,恰好可以集成壹聯,給我們樹立壹個為人處世的準則,我們不妨拿來當作自己的座右銘。當張孝祥泛舟洞庭之際,壹邊欣賞著自然景色,同時也在大自然中寄托著他的美學理想。他筆下的美好風光,處處讓我們感覺到有他自己的人格在裏面。詩人的美學理想高尚,心地純潔,他的筆墨才能這樣幹凈。上片最後說:“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洞庭湖是澄澈的,詩人的內心也是澄澈的,物境與心境悠然相會,這妙處難以用語言表達出來。悠然,閑適自得的樣子,形容心與物的相會是很自然的壹種狀態,不是勉強得來的。妙處,表面看來似乎是指洞庭風光之妙,其實不然。洞庭風光之妙,上邊已經說出來了。這難說的妙處應當是心物融合的美妙體驗,只有這種美妙的體驗才是難以訴諸言語的。下片著重抒情,寫自己內心的澄澈。“應念嶺表經年,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嶺表,指五嶺以外,今兩廣壹帶。嶺表經年,指作者在廣南西路任經略安撫使的時期。“應”字平常表示推度猜測的意思,這裏講的是自己當時的思想,無所謂推度猜測。這“應”字語氣比較肯定,接近“因”的意思。杜甫《旅夜書懷》:“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猶言“官因老病休”,“應”字也是肯定的語氣。“應念嶺表經年”,是由上片所寫洞庭湖的景色,因而想起在嶺南壹年的生活,那是同樣的光明磊落。孤光,指月光。蘇軾《西江月》:“中秋誰與***孤光,把盞淒然北望。”就曾用孤光來指月光。“孤光自照”,是說以孤月為伴,引清光相照,表現了既不為人所了解,也無須別人了解的孤高心情。“肝膽皆冰雪”,冰雪都是潔白晶瑩的東西,用來比喻自己襟懷的坦白。南朝詩人鮑照在《白頭吟》裏說:“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南朝另壹個詩人江總《入攝山棲霞寺》說:“凈心抱冰雪。”
(4)唐代詩人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說:“洛陽親友如相問,壹片冰心在玉壺。”這些都是以冰雪比喻心地的純潔。張孝祥在這首詞裏說:“應念嶺表經年,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結合他被讒免職的經歷來看,還有表示自己問心無愧的意思。在嶺南的那段時間裏,自問是光明磊落,肝膽照人,恰如那三萬頃玉鑒瓊田在素月之下表裏澄澈。在詩人的這番表白裏,所包含的憤慨是很容易體會的。“短發蕭騷襟袖冷,穩泛滄溟空闊。”這兩句又轉回來寫當前。蕭騷,形容頭發的稀疏短少,好象秋天的草木。結合後面的“冷”字來體會,這蕭騷恐怕是壹種心理作用,因為夜氣清冷,所以覺得頭發稀疏。“短發蕭騷襟袖冷”,如今被免職了,不免帶有幾分蕭條與冷落。但詩人的氣概卻絲毫不減:“穩泛滄溟空闊”。
(5)不管處境如何,自己是拿得穩的。滄溟,本指海水,這裏指洞庭湖水的浩渺。這句是說,自己安穩地泛舟於浩渺的洞庭之上,心神沒有壹點動搖。不但如此,詩人還有更加雄偉的氣魄:“盡挹西江還,細斟北鬥,萬象為賓客。”這是全詞感情的高潮。西江,西來的長江。挹,汲取。“盡挹西江”,是說汲盡西江之水以為酒。“細斟北鬥”,是說舉北鬥星當酒器慢慢斟酒來喝。這裏暗用了《九歌·東君》:“援北鬥兮酌桂漿”的意思,詩人的自我形象極其宏偉。“萬象”,天地間的萬物。這幾句是設想自己作主人,請萬象作賓客,陪伴我縱情豪飲。壹個被讒罷官的人,竟有這樣的氣派,須是多麽的自信才能做到啊!詞的最後兩句更顯出作者藝術手法的高超:“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舷,船邊。扣舷,敲著船舷,也就是打拍子。蘇軾《赤壁賦》:“扣舷而歌之。”嘯,蹙口發出長而清脆的聲音。張孝祥說:“扣舷獨嘯”,或許有嘯詠、嘯歌的意思。“不知今夕何夕”,用蘇軾《念奴嬌·中秋》的成句:“起舞徘徊風露下,今夕不知何夕!”張孝祥稍加變化,說自己已經完全沈醉,忘記這是壹個什麽日子了。這兩句作全詞的結尾,收得很經松,很有余味。從那麽博大的形象收攏來,又回到壹開頭“近中秋”三字所點出的時間上來。首尾呼應,結束了全詞。
(6)張孝祥在南宋前期的詞壇上享有很高的地位,是偉大詞人辛棄疾的先驅。他為人直率坦蕩,氣魄豪邁,作詞時筆酣興健,頃刻即成。他的詞風最接近蘇東坡的豪放,就拿這首《念奴嬌》來說吧,它和蘇東坡的《水調歌頭》風格就很近似。《水調歌頭》寫於中秋之夜,壹開頭就問:“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將時空觀念引入詞裏,在抒情寫景之中含有哲理意味。末尾說:“但願人長久,千裏***嬋娟。”欲打破時間的局限和空間的阻隔,在人間建立起美好的生活。整首詞寫得豪放曠達,出神入化。張孝祥這首《念奴嬌》寫的是接近中秋的壹個夜晚。他把自己放在澄澈空闊的湖光月色之中,那湖水與月色是透明的,自己的心地肝膽也是透明的,他覺得自己同大自然融為壹體了。他以主人自居,請萬象為賓客,與大自然交朋友,同樣豪放曠達,出神入化。
(7)蘇東坡的《水調歌頭》仿佛是與明月對話,在對話中探討著關於人生的哲理。張孝祥的《念奴嬌》則是將自身化為那月光,化為那湖水,壹起飛向理想的澄澈之境。兩首詞的寫法不同,角度不同,那種豪放的精神與氣概,卻是很接近的。黃蓼園評此詞說:“寫景不能繪情,必少佳致。此題詠洞庭,若只就洞庭落想,縱寫得壯觀,亦覺寡味。此詞開首從洞庭說至玉界瓊田三萬頃,題已說完,即引入扁舟壹葉。以下從舟中人心跡與湖光映帶寫,隱現離合,不可端倪,鏡花水月,是二是壹。自爾神采高騫,興會洋溢。”(《蓼園詞選》)這首詞在情與景的交融上的確有獨到之處,天光與水色,物境與心境,昨日與今夕,全都和諧地融會在壹起,光明澄澈,給人以美的感受與教育。這首中秋詞是作者泛舟洞庭湖時即景抒懷之作。開篇直說地點與時間,然後寫湖面、小舟、月亮、銀河。此時作者想起嶺南壹年的官宦生涯,感到自己無所作為而有所愧疚。而且想到人生苦短不免心酸,不過由於自己堅持正道,又使他稍感安慰。他要用北鬥做酒勺,舀盡長江做酒漿痛飲。全詞格調昂奮,壹波三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