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臨川人,好讀書,善屬文。曾鞏攜其所撰以示歐陽修,修為之延譽。擢進士上第,授淮南判官。故事,秩滿許獻文求試館職,安石獨否。調知鄞縣,通判舒州。文彥博為相,薦其恬退,乞不次進用,以激奔競之風,歐陽修薦為諫官,安石皆以祖母年高辭。修以其須祿養,復言於朝,召為群牧判官,改度支判官。
安石議論高奇,能以辯博濟其說,果於自用,慨然有矯世變俗之誌。於是上萬言書,其大要以為:“今天下之財力日以困窮,風俗日以衰敗,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則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傾駭天下之耳目,囂天下之口,而固以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取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自古治世,未嘗以財不足為患也,患在治財無其道耳。”
先是,館閣之命屢下,安石輒辭不起,士大夫謂其無意於世,恨不識其面;朝廷每欲畀於美官,唯患其不就也。及赴是職,聞者莫不喜悅。
翻譯:
王安石,臨川(今江四撫州)人,喜歡讀書,擅長寫文章。曾(此處應沒有“鞏”字)帶著自己寫的文章給歐陽修看,歐陽修對這些文章很是稱贊。提拔他到考中進士的前列,任命他為淮南判官。按照舊例,在地方任期已滿的官員允許獻上自己的文章申請在朝廷任職,只有王安石沒有這樣做。調到鄞縣作知縣,又到舒州作通判。文彥博擔任丞相,因為王安石的恬淡甘於作低等官職推薦他,王安石請求不要越級提拔自己,以免激起爭相追求提拔的風氣,歐陽修推薦他做諫官,王安石都以祖母年高為借口推辭了。歐陽修因為覺得王安石急需朝廷俸祿,又向朝廷請求,任命王安石為群牧判官,改任度支判官。
王安石的議論文章高深奇麗,能用許多文辭來證明他的觀點,對自己的信仰很堅定,慷慨有改變世俗風氣的誌向。於是上奏了壹萬字的奏章,其大意概要為:“如今天下的財力越來越窮困,風俗越來越衰敗,根源在執政者不懂得法度,沒有效法先王的政策。效法先王的政策,是效法他的出發點(本意)而已。效法他的出發點,那麽我的改革變更,就不至於讓天下人大驚失色,不至於讓天下人都張嘴來反對我,因為我的政策本來就是符合先王的政策。借助天下人的力量增長國家的財力,取國家的財力來供給國家的用度;治理天下從古代開始,沒有因為財力不足而擔心的,值得擔心的是沒有增長財力的方法。”
起初,朝廷的任命多次下發,王安石都推辭不接受,大臣們都認為他是無心做官,都遺憾自己不認識他;朝廷每次要任命名聲好的官員,都擔心他不接受任用。等到王安石上升的時候,聽說的人沒有壹個不高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