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關於王翦的詩句

關於王翦的詩句

1. 形容廉頗的詩句

1.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2. 晚年猶矍鑠,勁氣肯消磨。——《八公山憶廉頗》作者: 李曾伯

3. 吾故曰:藺相如之獲全於璧也,天也。若其勁澠池,柔廉頗,則愈出而愈妙於用。所以能完趙者,天固曲全之哉!——王世貞《藺相如完璧歸趙論》

4. 廉頗解武文無說,謝脁能文武不通。——杜荀鶴《讀張仆射詩》

5. 可憐壹點狐丘誌,到死猶能用趙臣。——《雜詠壹百首·廉頗》作者: 劉克莊

6. 可憐壹點狐丘誌,到死猶能用趙臣。——《廉頗》作者: 徐鈞

7. 長年霜骨白皚皚,廉藺羞顏似濕灰。——《詠史上·廉頗藺相如》作者: 陳普

8. 廉頗,生卒年不詳,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國苦陘(今保定定州市邢邑)人, 嬴姓,廉氏,名頗,戰國末期趙國的名將,與白起、王翦、李牧並稱"戰國四大名將"。

9. 廉頗因為勇猛果敢而聞名於諸侯各國。長平之戰前期,他以固守的方式成功抵禦了秦國軍隊。長平之戰九年後,擊退燕國的入侵,斬殺燕軍主帥栗腹,進軍包圍燕都三月,令對方割五城求和,並因此受任為相,封信平君。至趙悼襄王時,由於不得誌,他先後投奔魏國與楚國。奔魏時居於大梁,而後老死於楚地,葬於壽春。

2. 求《史記》中有關王翦的文章及譯文

王翦,是頻陽東鄉人。

少年時就喜好軍事,後來奉事秦始皇。始皇十壹年(前236),王翦帶兵攻打趙國的閼與,不僅攻陷了它,還壹連拿下九座城邑。

始皇十八年(前 229),王翦領兵攻打趙國。壹年多就攻取了趙國,趙王投降,趙國各地全部被平定,設置為郡。

第二年,燕國派荊軻到秦國謀殺秦王,秦王派王翦攻打燕國。燕王喜逃往遼東,王翦終於平定了燕國都城薊勝利而回。

秦王派王翦兒子王賁攻擊楚國,楚兵戰敗。掉過頭來再進擊魏國,魏王投降,最後平定了魏國各地。

秦始皇滅掉了韓、趙、魏三國,趕跑了燕王喜,同時多次戰敗楚軍。秦國將領李信,年輕氣盛,英勇威武,曾帶著幾千士兵把燕太子丹追擊到衍水,最後打敗燕軍捉到太子丹,秦始皇認為李信賢能勇敢。

壹天,秦始皇問李信:“我打算攻取楚國,由將軍估計調用多少人才夠?”李信回答說:“最多不過二十萬人。”秦始皇又問王翦,王翦回答說:“非得六十萬人不可。”

秦始皇說:“王將軍老嘍,多麽膽怯呀!李將軍真是果斷勇敢,他的話是對的。”於是就派李信及蒙恬帶兵二十萬向南進軍攻打楚國。

王翦的話不被采用,就推托有病,回到頻陽家鄉養老。李信攻打平與,蒙恬攻打寢邑,大敗楚軍。

李信接著進攻鄢郢,又拿了下來,於是帶領部隊向西前進,要與蒙恬在城父會師。其實,楚軍正在跟蹤追擊他們,連著三天三夜不停息,結果大敗李信部隊,攻入兩個軍營,殺死七個都尉,秦軍大敗而逃。

秦始皇聽到這個消息,大為震怒,親自乘快車奔往頻陽,見到王翦道歉說:“我由於沒采用您的計策,李信果然使秦軍蒙受了恥辱。現在聽說楚軍壹天天向西逼進,將軍雖然染病,難道忍心拋棄了我嗎!”王翦推辭說:“老臣病弱疲乏,昏聵無能,希望大王另擇良將。”

秦始皇再次表示歉意說:“好啦,將軍不要再說什麽了!”王翦說:“大王壹定不得已而用我,非六十萬人不可。”秦始皇滿口答應說:“就只聽將軍的謀劃了。”

於是王翦率領著六十萬大軍出發了,秦始皇親自到灞上送行。王翦臨出發時,請求賜予許多良田、美宅、園林池苑等。

秦始皇說:“將軍盡管上路好了,何必擔憂家裏日子不好過呢?”王翦說:“替大王帶兵,即使有功勞也終究難以得到封侯賜爵,所以趁著大王特別器重我的時候,我也得及時請求大王賜予園林池苑來給子孫後代置份家產吧。”秦始皇聽了哈哈大笑起來。

王翦出發後到了函谷關,又連續五次派使者回朝廷請求賜予良田。有人說:“將軍請求賜予家業,也太過分了吧。”

王翦說:“這麽說不對。秦王性情粗暴對人多疑。

現在大王把全國的武士調光特地委托給我,我不用多多請求賞賜田宅給子孫們置份家產來表示自己出征的堅定意誌,竟反而讓秦王平白無故地懷疑我嗎?” 王翦終於代替李信進擊楚國。楚王得知王翦增兵而來,就竭盡全國軍隊來抗拒秦兵。

王翦抵達戰場,構築堅固的營壘采取守勢,不肯出兵交戰。楚軍屢次挑戰,始終堅守不出。

王翦讓士兵們天天休息洗浴,供給上等飯食撫慰他們,親自與士兵同飲同食。過了壹段時間,王翦派人詢問士兵中玩什麽遊戲?回來報告說:“正在比賽投石看誰投得遠。”

於是王翦說:“士兵可以派用了。”楚軍屢次挑戰,秦軍不肯應戰,就領兵向東去了。

王翦趁機發兵追擊他們,派健壯力戰的兵丁實施強擊,大敗楚軍。追到蘄南,殺了他們的將軍項燕,楚軍終於敗逃。

秦軍乘勝追擊,占領並平定了楚國城邑。壹天後,俘虜了楚王負芻,最後平定了楚國各地設為郡縣。

又乘勢向南征伐百越國王。與此同時,王翦的兒子王賁,與李信攻陷平定了燕國和齊國各地。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兼並了所有的諸侯國,統壹了天下, 王將軍和蒙將軍的功勞最多,名聲流傳後世。 秦二世的時候,王翦和他的兒子王賁都已死去,蒙恬也因被構陷而被誅殺。

陳勝起義反抗秦朝時,二世派王翦的孫子王離攻打趙國,把趙歇和張耳圍困在鉅鹿城。當時有個人說:“王離,這是秦朝的名將。

現在他率領強大的秦軍攻打剛剛建立的趙國,戰勝它是必然的。壹個過客說:“不是這樣的。

說來做將領的世家到了第三代的必定要失敗。說他必定失敗是什麽道理呢?壹定是他家殺戮的人太多了,他家的後代就要承受為惡的懲罰。

如今王離已是第三代將領了。”過了不久,項羽救援趙國,攻打秦軍,果然俘虜了王離,王離的軍隊就投降了諸侯軍。

太史公說:俗話說“尺有短的時候,寸有長的時候。”白起算計敵人能隨機應變,計出不盡,奇妙多變,名震天下,然而卻不能對付應侯給他制造的禍患。

王翦作為秦國將領,平定六國,功績卓著,在當時不愧是元老將軍,秦始皇尊其為師,可是他不能輔佐秦始皇建立德政,以鞏固國家根基,卻茍且迎合,取悅人主,直至死去。到了他的孫子王離被項羽俘虜,不也是理所當然的嗎!他們各有自己的短處啊。

王翦者,頻陽東鄉人也。少而好兵,事秦始皇。

始皇十壹年,翦將攻趙閼與,破之,拔九城,十八年,翦將攻趙。歲余,遂拔趙,趙王降,盡定趙地為郡。

明年,燕使荊軻為賊於秦,秦王使王翦攻燕。燕王喜走遼東,翦遂定燕薊而還。

秦使翦子王賁擊荊,荊兵敗。還擊魏,魏王降,遂定魏地。

秦始皇。

3. 與王翦相關的成語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出自《史記·白起王翦列傳》,司馬遷評價白起、王翦二人說:“白起算計敵人能隨機應變,計謀無窮,聲震天下,卻不能對付應侯給他制造的禍害;王翦身為秦將,平定六國,是當時的元老將軍,秦始皇尊他為師,可他不能輔佐秦始皇建立德政,鞏固國家的根基,卻茍且迎合,取悅始皇,直至死去。他的孫子王離成了項羽的俘虜,不也是理所當然的嗎?他們各有自己的短處啊!”

後世比喻人或事物各有其長處和短處

詞目: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拼音:chǐ yǒu suǒ duǎn,cùn yóu suǒ chánɡ

釋義:短:不足;長:有余。比喻人都各有長處,也各有短處,彼此都有可取之處,沒有壹個人全是優點,也沒有人全是缺點。

出處:戰國·楚·屈原《蔔居》:“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數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示例:但古人雲:“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我們只要盡忠輔佐闖王,總還是有可用之處。(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四十八章)

典故原文:甘戊使於齊,渡大河。船人曰:“河水間耳,君不能自渡,能為王者之說乎?”甘戊曰:“不然。汝不知也。物各有短長。。”

譯文:甘戊出使齊國,渡過壹條大河。船夫說:“河水是個小的間隔,妳自己都不能渡過去,還能到君主那裏去遊說嗎?”甘戊回答說:“不對,妳不了解,事物各有它的長處。那種謹慎老實、誠懇厚道的臣子可以讓他們侍奉君主,卻不可以叫他們帶兵打仗;騏驥騄駬這樣的好馬,能過日行千裏,如果把它們放到屋子裏,讓它們捕老鼠,還趕不上壹只小野貓;幹將可算是鋒利的寶劍,天下聞名,可是木匠用它做木工活,還比不上壹把普通的斧頭,現在用船槳劃船,讓船順著水勢起伏漂流,我不如妳;然而遊說各個小國大國的君主,妳就不如我了。”

4. 第六屆古詩文大賽高中文言文第七篇《王翦請求良田美宅》,急

周亞夫這才覺察出這頓飯不對頭。

若是換做別的人,應該惶恐交加,立即向皇帝謙卑地參拜請罪,然後涕淚交加地請求原諒,大表忠心。然而,周亞夫性情耿直,不但沒有做出任何申辯,還當場免冠告退,然後便快步走出大殿。

他對皇帝此舉的惱怒壹覽無遺。可以說,周亞夫不懂變通的性格也是他後來的死因之壹。

景帝捉弄了周亞夫,不喜反怒,目送著周亞夫離去,恨恨地說:“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意思是說,瞧這個憤憤不平的人,將來能事奉少主嗎。反過來就是說,將來太子即位之後,未必能夠控制得了周亞夫。

景帝說出了這樣的話,可見心中已經動了殺機。 歷代帝王很少不猜忌大臣的,尤其是那些功勛卓著者,如周勃周亞夫父子。

而那些聰明的功臣,懂得用政治智慧來避禍。戰國時期有王翦出征時數次向秦王請求良田美宅,漢初有蕭何故意強買強賣民田。

這二人並非真地想要那些良田美宅,不過是以此舉來消除皇帝的猜忌。對於大臣來說,尤其是像周亞夫這樣功高蓋主的功臣,忠誠度是職業生涯中最最重要的,只有讓皇帝徹底地放心,絕對沒有謀反的念頭,他才能繼續他的職業生涯。

而周亞夫憤然離席之舉,正犯了帝王的大忌。對於周亞夫來說,大禍已經不可避免,不過是時機的問題而已。

不久,景帝的機會來了。周亞夫的兒子給父親買了五百件皇家殉葬用的鎧甲、盾牌。

搬運的雇工很受累,周亞夫的兒子卻不給錢。雇工們知道周亞夫的兒子偷買的是天子用的器物,壹怒就上告周亞夫的兒子要反叛,事情自然牽連到周亞夫。

有關部門把罪行書寫於冊,壹條條地按問,要求周亞夫如實回答。這時候,還處在調查取證的階段,皇帝並沒有正式下逮捕令,事情也還有轉機。

然而,周亞夫卻拒不答話,保持了他壹貫的高傲,也因而將事情引向更糟糕的結果。景帝知道周亞夫的態度後,大罵道:“吾不用也。”

(《史記·絳侯周勃世家》)下詔令將周亞夫交給廷尉治罪。 廷尉責問周亞夫為何造反。

性情直爽的周亞夫說:“我兒子所買的兵器都是殉葬品,怎麽可以說造反呢?”廷尉已經聽出景帝“吾不用也”的深意,故意譏諷周亞夫說:“妳即使不在地上(指生前)造反,也要到地下(指死後)造反哩!”話說到了這個地步,周亞夫再憨厚愚笨,也完全明白了,不過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當初官吏去逮捕條侯時,周亞夫不甘心受辱,本想當場自殺,後因夫人勸阻,因此沒死。

被關進了廷尉的監獄後,周亞夫壹連絕食五天,最後吐血而死。時為景帝後元元年(前143年)。

“條侯果餓死”(《史記·絳侯周勃世家》)。 相士許負當日神奇的預言,每壹件無不應驗,這大概就是所謂的冥冥之中自有定數。

然而,仔細分析起來,周亞夫之死也有他必然的因素。周亞夫為壹代名將,因其軍事才能被委以重任。

他精於兵法,善於治軍,能夠決戰千裏之外而鎮定自若,極有大將之風。然而,他不通權術,性情耿直,為人不懂得變通,在險惡的政治鬥爭中,難免要招來殺身之禍。

周亞夫死後,他的封國被撤除,景帝立即封了王信做了蓋侯。 景帝忌刻少恩由此可見。

現河北景縣有周亞夫墓。據說周亞夫死後,消息傳至修地,當地人悲痛萬分,每人壹捧土堆起壹座高大的衣冠冢。

真正的周亞夫墓在何處,如今已經不考。 可以說,周勃和周亞夫是靠性情走上了歷史的重要舞臺,周勃因“重厚少文”而被高祖劉邦所器重,周亞夫因治軍嚴謹而留下細柳營的千古佳話。

可嘆周勃和周亞夫這樣的性情人物,能在沙場上建功立業,卻無法在政治鬥爭中生存。

5. 數九的詩詞句

消寒詩圖

頭九初寒才是冬,三皇治世萬物生,

堯湯舜禹傳桀事,武王伐紂列國分。

二九朔風冷難當,臨潼鬥寶各逞強,

王翦壹恕平六國,壹統江山秦始皇。

三九紛紛降雪霜,斬蛇起義漢劉邦,

霸王力舉千斤鼎,棄職歸山張子房。

四九滴水凍成冰,青梅煮酒論英雄,

孫權獨占江南地,鼎足三分屬晉公。

五九迎春地氣通,紅拂私奔出深宮,

英雄奇遇張忠儉,李淵出現太原城。

六九春分天漸長,咬金聚會在瓦崗,

茂公又把江山定,秦瓊敬德保唐王。

七九南來雁北飛,探母回令是彥輝,

夤夜母子得相會,相會不該轉回歸。

八九河開綠水流,洪武永樂南北遊,

伯溫辭朝歸山去,崇禎無福天下丟。

九九八十壹日完,闖王造反到順天,

三桂令兵下南去,我國大清坐金鑾。

6. 秦國將領王翦簡介 王翦的名字怎麽讀

秦國王翦

如果說秦國為什麽能夠很快的統壹六國,肯定跟很多人分不開關系,武將和謀士的貢獻都是缺壹不可。其中,武將肯定包括大將王翦,他對於秦國的擴張有著重要的影響,倘若沒有王翦,統壹的步伐肯定受到阻攔,可以說他是秦統壹過程中的最大功臣。

大將王翦

王翦的出生時間不詳,但是我們知道他是頻陽東鄉人,就是如今的陜西富平那壹塊人。他年幼的時候,就特別喜歡軍事,之後沒多久就侍奉始皇帝。

在公元前236年的時候,王翦率領秦兵去攻打趙國境內的闕與。他只是花了18天不到的詩句,就把原本軍中的那些不滿足於百石的校尉趕回家,而且只是從原來軍隊中,進行十個人選出二個人的選拔方式,並把他們留在軍中,就是這樣的做法,留在軍中的都是精銳。王翦就是率領著這些精銳,士兵們高昂的士氣,很快就攻打下了闕與,到了趙地,王翦不可能是到此壹遊,他還攻取了趙國的九個城池可謂是大勝。

之後他還攻破了趙國的首都,把趙國人打的壹看到王翦的將旗就聞風喪膽,使秦國收復了趙國。在趙地收復以後,他還消滅了燕國。

如果說他哪壹場戰爭打的最為壯闊的話,那就是率領秦國的絕大部分兵力去攻打楚國,摧古拉朽的攻勢就把楚國滅亡。

他的兒子王賁是他的得意助手,就是他們兩個合璧,***同去攻打六國,可以說六國中除了韓之外,其余的5國都是被這兩父子所滅。王翦的作戰風格偏向於智取,而不是跟敵軍硬碰硬,也不會去過多的殺戮平民百姓,在當時殺戮無數的戰國時期,可以說他是為數稀缺的壹批人。

王翦怎麽讀

說起王翦,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他那傑出的軍事才能,他的那些事跡廣為我們知曉,但是竟還有人會不知道他的名字該怎麽讀。認識壹個人,最基本的前提就是得先知道他叫什麽,叫什麽的基本前提得知道該怎麽讀,怎麽些。

大將軍王翦

王翦這個名字,前面那個王,其實很簡單。王這個姓氏,源自於周朝,自今已有了幾千年的歷史。這個字很好寫,只用兩橫壹豎壹橫就可以,它在用作姓氏的時候,發作wáng,第二聲,是個後鼻音的字。而用作動詞的話,那就發wàng的音,依舊是後鼻音,但是第四聲,指的是那些稱霸天下的王。

翦這個字,筆外筆畫有9筆,總筆畫是15筆,部首是羽。它跟剪刀的剪區別就在於部首,剪是刀,多了刀之後,它的意思就完全不壹樣,但兩個字都發的是jiǎn,發的都是第三聲。把翦這個字分開來寫,那就是前羽,將這兩個字組合而成其實就很簡單。可以說這個字是形聲字,字的前面是前,前的意思是尖頭,將前和羽合起來,就是羽毛的尖頭。它的本義是剛長出來的羽毛,引申義是等到羽毛長齊了,愈加豐滿,再引申義就是把羽毛休整之後。根據這個引申義,才會有這個讀音。這個字並不是多音字,它就只有這壹個音,用作名字或動詞,它的意思有所變化,但是發音都不會變。壹般用作名詞的話,是初生的羽毛或者是當做姓氏,用作動詞的話,就是剪整齊的意思。

7. 描寫衛青的詩句

古詩詞中關於飛將軍李廣的很多,關於霍去病的也不少,大概壹個郁郁不得誌,壹個少年早夭,很符合文人心中的傳奇,所以為他們唱歌的人就多著呢。

關於衛青的就很少了,尤其是最有名的就是那個王維的: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為這兩句詩,此生不喜王摩詰。

“唐人以詩為專門之學,雖名世善用故事者,或不免小誤;如王摩詰詩:「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不敗由天幸乃霍去病,非衛青也,去病傳雲:「其軍常先大將軍,亦有天幸,未嘗困絕」。意有「大將軍」三字,誤指去病作衛青耳!”

——《詩學概要》

掘地三尺,找了些關於衛大將軍的詩詞。

《橫吹曲辭·出塞》

竇威 [唐]

匈奴屢不平,漢將欲縱橫。

看雲方結陣,卻月始連營。

潛軍渡馬邑,揚旆掩龍城。

會勒燕然石,方傳車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