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創作是人類特有的、復雜的 精神活動和實踐活動 。
藝術創作就是藝術家把自己在社會生活中體驗到的思想感情運用藝術語言和藝術技巧轉化為具體的、生動的、可感的藝術形象,把自己的審美意識和生活體驗用物質的手段表現為藝術作品。
藝術創作過程是復雜的,不同的藝術家,不同的藝術種類,不同的創作方法,使藝術創作過程呈現出復雜多樣的表現形式,但大體上可以區分為三個階段: 對生活的藝術體驗、藝術構思與藝術傳達 。這三個階段的成果是: 審美表象、審美意象和藝術形象 。
第壹節 對生活的藝術體驗
對生活的藝術體驗就是藝術家在接觸生活時,被生活中的具體形象所感動而引發的飽含情感的切身感受。
對生活的藝術體驗開始於人的感官對客觀生活的接觸,終結於創作欲望的萌發,審美表象的形成。
壹、對生活的藝術體驗在藝術創作中的地位。
對生活的藝術體驗,是藝術創作的準備階段。
藝術家對生活的藝術體驗形式,可以是自覺的,也可以是不自覺地;可以具有明確的目的,也可以不具有明確的目的;可以時間很長,也可以時間很短。
二、對生活的藝術體驗在藝術創作中的作用。
(壹)、對生活的藝術體驗是藝術創作的基礎。
在藝術與社會生活之間,有壹個中間環節,那就是藝術家對社會生活的藝術體驗。
藝術只能表現藝術家體驗到的社會生活。深切地生活體驗和豐富的經驗積累是藝術創作的前提和基礎。
俄國作家岡察洛夫說:“我只能寫我體驗過的東西,我思考過和感覺過的東西,我愛過的東西,我清楚地看見過和知道的東西,總而言之,我寫我自己的生活和與之常在壹起的東西。”
(二)、對生活的藝術體驗引發藝術創作的欲望。
當藝術家對生活的藝術體驗有了豐富的積累,為生活中的形象所感動,就必然產生升華、飛躍,要求轉達給別人,不吐不快,這就是藝術創作欲望的心理動因。
鄭板橋論畫竹,說“意在筆先”,“意”就是指“立意”、“意象”、“意趣”等等,“筆”就是指“用筆”、“筆法”、“筆墨”等等,它概括了藝術創作過程的兩個階段。這裏所說的“意”既存在於藝術構思階段,也存在於藝術體驗階段,藝術家的“意”蘊於其中的“眼中之竹”就叫做審美表象。鄭板橋所說的“胸中之竹”就是藝術家用自己的思想感情去改造現實中竹子的形象而產生的審美意象。
三、對生活藝術體驗的特點。
(壹)、藝術體驗是對形象的體驗。
政治家、經濟學家、科學家了解社會也要從形象入手,通過形象去了解社會的本質與規律,但是壹旦他們把握之後,就拋棄了形象。
藝術家在體驗生活是必須始終以敏銳的觀察力去把握客觀事物的具體形象,了解和熟悉事物形象的特點和細節以適應藝術創作的特殊要求。
福樓拜說:“對妳所要表現的東西,要長時間很註意去觀察它,以便能發現別人沒有發現和沒有寫過的特點。任何事物裏都有未曾被發現的東西,因為人們用眼觀察事物的時候,只習慣於回憶起前人對這事物的想法。最細微的事物裏也會有壹點點未被認識過的東西,讓我們去發掘它。”
(二)、藝術體驗是情感的體驗。
科學家對生活的體驗和認識是純客觀的、純理性的,是不包含情感的真理的探索。
而藝術家對生活的體驗卻是包含主觀心靈的情感體驗。
德國美學家利普斯提出“移情說”,揭示了藝術家對生活情感體驗的過程:
第壹,由我及物。藝術家把自己的主觀情感“外射”或“移”到客觀事物上去,使無生命、無情感的外物有了生命、有了情感;
第二,由物及我。既然外物已經有了生命和情感,它就會反轉過來影響藝術家主體的情感;
第三,由物我兩忘,達到物我同壹。藝術家感到外物與自己有相同的情感,於是認為我就是物,物就是我。
藝術家永遠不是生活的冷靜的、純理性的旁觀者。他把自己全部的情感、理想、人格,他全部的心投入生活,以致自己深深的感到,生活就是自己,自己就是生活。這是藝術家體驗生活的主要特點。
(三)、藝術體驗是對美的體驗。
對生活中美的敏感是藝術家必須具備的獨特的觀察能力與感受能力。
以上我們說明了對生活的藝術體驗在藝術創作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特征。沒有對生活的藝術體驗就沒有藝術創作。
但是,對生活的直接觀察和體驗並不排斥間接經驗。間接經驗在藝術創作中是必要的:
首先,表現歷史的題材只能借助於間接經驗。
其次,由於藝術家生活經驗的局限,間接經驗是直接經驗的補充。
第二節 藝術構思
藝術家對生活有了體驗,就會萌發藝術創作的欲望。也就是說,藝術家想把自己在生活中體驗到的思想感情傳達給別人。這時藝術構思階段就開始了。
壹、藝術構思在藝術創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藝術構思是壹種復雜的 精神活動 。它是藝術家在對生活藝術體驗的基礎上,為了表達思想感情,對生活現象進行選擇、提煉、加工、改造、虛構,形成 審美意象 。
藝術構思始於 創作欲望的萌發 ,終於 審美意象的完成 。
藝術構思是藝術創作的 中心環節 。只有通過藝術構思,才能把藝術家對生活的藝術體驗轉化為藝術作品。
藝術構思的作用就是在藝術家頭腦中產生審美意象。審美意象的產生標誌著藝術構思的完成。
二、審美意象的特征。
(壹)、審美意象是主觀和客觀統壹的內心視像。
“意象”中的“意”是指 主觀的情思 ,“象”是指 客觀的物象 。“意象”是物象與情思的融合。
所謂“審美意象”是指這種“意象”既體現了 主體的審美意識 ,又體現了 客體的審美特征 ,是二者的統壹。
所謂“內心視像”就是指存在於藝術家內心的 視覺形象 ,這種形象還沒有用物質手段表現出來呈現於觀賞者的面前。
藝術構思首先要考慮的是“象”,即表現怎樣的 社會生活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 藝術作品的題材 。藝術家要從五光十色的客觀生活中選擇壹角加以凝縮集中,以便吸引人們的註意力去感受它。沒有選擇與集中就無法確定藝術要表現的對象。
藝術構思的關鍵是要考慮通過“象”表達怎樣的“意”,既表達怎樣的 思想感情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 藝術作品的主題 。
“意”與“象”的關系是“象”表現“意”,“意”統帥“象”。意中有象,象中有意。
(二)、審美意象是***性與個性統壹的內心視像。
所謂***性與個性統壹的內心視像,就是典型的內心視像,它是藝術家通過典型化的方法構思出來的內心視像。
所謂典型化,就是創造典型的內心視像的方法,也就是藝術家對生活素材進行選擇、提煉、集中、概括,創造出典型的內心視像的過程。
典型化是藝術構思的關鍵。包括兩個方面:
***性化 :把生活中個別的、零散的、偶然的事物,經過選擇、提煉、加工、改造,使之具有壹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從而揭示出生活的某些本質方面。
個性化 :把對象獨壹無二的個性特征鮮明突出地表現出來。
***性化並不排斥個性化,***性化沒有脫離個性化,***性化就寓於個性化之中。
比如畫家畫壹株松樹,要觀察千百株松,最後所形成的審美意象並不是磨去壹切個性特征的松,而是具有千姿百態的松。
具體方法:
第壹種, 綜合法 。這是采用多種生活原型概括出來的審美意象,魯迅概括為“雜取種種人,合成壹個人”的方法。
第二種, 原型法 。是以壹個模特兒為主幹適當吸取其他素材所創造出來的審美意象。
(三)、審美意象是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統壹的內心視像。
審美意象是藝術家內心中具體、鮮明、確定的形象。審美意象雖然有確定性的壹面,還有不確定性的壹面。
首先,審美意象具有 模糊性 。藝術家在構思的過程中總感到審美意象在心中清晰可見,呼之欲出,於是產生了強烈的創作沖動。但是,待藝術家傳達這個內心視像時,總感到某些細節是模糊不清,有待補充。
其次,審美意象具有 變動性 。魯迅說:“寫小說是不能夠休息的,過了壹夜,那個創造的人脾氣也許會兩樣。”
第三節 藝術傳達
壹、藝術傳達在藝術創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藝術傳達是藝術構思的延續,是藝術創作的完成。
所謂藝術傳達,就是藝術家借助於 物質材料 把 藝術構思 表現出來成為 藝術作品 ,借助於藝術語言和藝術技巧把 審美意象 物態化成為 藝術形象 。
藝術作品和藝術形象是藝術傳達的最終結果,是藝術創作這種精神勞動的物質體現。
藝術形象與審美意象的聯系:審美意象就是心中的藝術形象,藝術形象就是物態化的審美意象。
藝術形象與審美意象的區別:
第壹,審美意象是不能夠為他人感知的 內心現象 ,藝術形象是可以為他人感知的 物態化的形象 。
第二,審美意象具有 不確定性、模糊性、短暫性 ,藝術形象大多具有 確定性、鮮明性、持久性 。
二、藝術傳達的壹般規律。
(壹)、藝術技巧是藝術傳達的手段。
所謂藝術技巧就是掌握物質媒介表現審美意象的特殊能力,亦稱藝技。
技術不同於藝技,技術生產物質產品,藝技生產精神產品;技術生產的是千篇壹律的產品,藝技生產的是高度個性化的產品;技術可以脫離審美表象,而藝技變現審美表象。
藝術與藝技是什麽關系?有兩種片面的意見:
第壹種,藝術就是藝技。他們認為,繪畫就是比例透視,音樂就是旋律節奏,詩歌就是對仗押韻,“只要知道了藝術創作的規則,他們就都可以隨意依樣畫葫蘆,制造出藝術作品來。”但這種僅僅靠技術所創造出來的產品並不是藝術作品。
畫匠、畫工與畫家的本質區別就在於前者僅僅有藝技,因而只能模仿而不能創作藝術作品;畫家不僅僅有藝技,還有畫匠、畫工所不具有的某些品質,因而能創作出藝術作品來。
第二種,藝術根本不需要藝技。克羅齊認為,藝術就是心中的直覺。達芬奇之所以是藝術家,不是因為他創作出來《最後的晚餐》,而是因為他在心中想出了《最後的晚餐》,達芬奇把心中的圖像畫到畫布上,所需要的僅僅是藝技而已。藝技對藝術是不必要的。
但既然藝術是心中的直覺,而心中的直覺是人人都有的,因此,人人都是藝術家。壹切嚴肅的理論家與藝術家都充分估計藝技在藝術創作中的重要作用。
我們認為,不能把藝術歸結為藝技,但藝術離不開藝技,藝技是藝術傳達的手段。藝技的獲得是不容易的,“它完全要靠思索、勤勉和練習。”
(二)、藝術傳達是伴隨情感的傳達。
藝術家把審美意象變為藝術形象,決不是純理性的活動,它伴隨著強烈的情感。可以說,沒有情感就沒有藝術傳達。
三、藝術傳達與藝術體驗、藝術構思的關系。
(壹)、藝術創作過程三個階段不是彼此隔絕的,而是互相滲透的。
首先,對生活的藝術體驗貫穿藝術創作的始終。對生活的藝術體驗是藝術創作的基礎,但是對生活的藝術體驗並不是壹次完成的,在藝術構思、藝術傳達階段依然穿插著藝術體驗。
其次,藝術構思與藝術傳達也是相互滲透的,在藝術傳達過程中常常需要重新構思。
最後,藝術體驗階段也孕育和蘊含著藝術構思和藝術傳達的因素。
(二)、藝術創作過程的三個階段都伴隨著情感的活動,情感是貫穿藝術創作整個過程的中心線索。
藝術體驗是情感的體驗,沒有情感的體驗就不會產生藝術創作的沖動進入藝術構思階段。
藝術構思階段所產生的審美意象是包含情感的內心視像,沒有情感就不可能產生審美意象。
藝術傳達階段同樣是伴隨著情感的創作活動。
總而言之,沒有情感就沒有藝術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