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山月 作者李白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
長風幾萬裏,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譯文:
壹輪明月從祁連山升起,穿行在蒼茫雲海之間。
浩蕩的長風吹越幾萬裏,吹過將士駐守的玉門關。
當年漢兵直指白登山道,吐蕃覬覦青海大片河山。
這裏就是歷代征戰之地,出征將士很少能夠生還。
戍守兵士遠望邊城景象,思歸家鄉不禁滿面愁容。
此時將士的妻子在高樓,哀嘆何時能見遠方親人。
2.秋登蘭山寄張五唐孟浩然 北山白雲裏,隱者自怡悅。
相望始登高,心隨雁飛滅。
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
時見歸村人,沙行渡頭歇。
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
何當載酒來,***醉重陽節。
譯文:
面對北山嶺上白雲起伏霏霏,我這隱者自己能把歡欣品味。
我試著登上高山是為了遙望,心情早就隨著鴻雁遠去高飛。
憂愁每每是薄暮引發的情緒,興致往往是清秋招致的氛圍。
在山上時時望見回村的人們,走過沙灘坐在渡口憩息歇累。
遠看天邊的樹林活象是薺菜,俯視江畔的沙洲好比是彎月。
什麽時候妳能載酒到這裏來,重陽佳節咱們開懷暢飲***醉。
擴展資料:
對於沒有楷書基礎而想練習楷書和行楷書的朋友,選帖時應註意:
第壹,所選字帖的字形應當是正確規範的,這是楷書和行楷書練習的起碼要求。
這裏所說的規範,是指筆畫和部首應該符合約定俗成的寫法。結構應符合重心平穩、筆畫呼應、形態變化等基本的原則。
第二,所選字帖的編寫內容和形式應適合初學。要有系統性,能根據漢字的筆畫、結構特點和練字的規律編寫練習內容,由淺入深易於接受。
要圖文並茂,既有書寫方法的說明,又有附圖示範,便於理解和練習;要有獨特的科學練習方法,使少走彎路,快見成效。
第三,所選字帖的書寫風格應是自己喜歡的。同是較高水平的字帖,其風格可能是多樣的,由於各人的文化素質和藝術修養不同,對書法藝術的評品和喜愛的標準也就不同。
因此,應根據自己的特點選擇自己喜愛的高水平的字帖作為臨摹的範本,只有愛不釋手,才會“心摹手追”。
硬筆書法_百度百科
2.小學生漢字規範書寫大賽常見古詩詞積累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詩經·衛風·湛奧》)
2.言者無罪,聞者足戒。(《詩經·大序》)
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詩經·小雅·鶴鳴》)
4.投我以桃,報之以李。(《詩經·大雅·抑》)
5.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詩經·大雅·蕩》)
6.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離騷》)
7.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離騷》)
8.吾不能變心以從俗兮,團將愁苦而終窮。(屈原《涉江》)
9.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楚辭·蔔居》)
10.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楚辭(離騷》)
11.其曲彌高,其和彌寡。(宋玉(對楚王問》)
12.滿招損,謙受益。(《尚書》)
13.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左傳·僖公十年》)
14.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
15.輔車相依,唇亡齒寒。(《左傳·僖公五年》)
16.武夫力而拘諸原,婦人暫而免諸國。(《左傳·僖公三十二年至三十三年》)
17.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戰國策·趙策))
18.亡羊補牢,猶未遲也。(《戰國策·楚策》)
19.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孫子兵法·謀攻》)
20.千裏之行,始於足下。(《老子·六十四章))
21.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
22.天網恢恢,疏而不漏。(《老子·七十三章))
2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24.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易經))
2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衛靈公》)
26.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論語·微子))
27.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
28.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論語·子罕》)
29.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30.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述兩》)
31.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論語·述而》)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詩經·衛風·湛奧》)
2.言者無罪,聞者足戒。(《詩經·大序》)
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詩經·小雅·鶴鳴》)
4.投我以桃,報之以李。(《詩經·大雅·抑》)
5.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詩經·大雅·蕩》)
6.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離騷》)
7.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離騷》)
8.吾不能變心以從俗兮,團將愁苦而終窮。(屈原《涉江》)
9.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楚辭·蔔居》)
10.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楚辭(離騷》)
11.其曲彌高,其和彌寡。(宋玉(對楚王問》)
12.滿招損,謙受益。(《尚書》)
13.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左傳·僖公十年》)
14.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
15.輔車相依,唇亡齒寒。(《左傳·僖公五年》)
16.武夫力而拘諸原,婦人暫而免諸國。(《左傳·僖公三十二年至三十三年》)
17.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戰國策·趙策))
18.亡羊補牢,猶未遲也。(《戰國策·楚策》)
19.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孫子兵法·謀攻》)
20.千裏之行,始於足下。(《老子·六十四章))
21.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
22.天網恢恢,疏而不漏。(《老子·七十三章))
2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24.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易經))
2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衛靈公》)
26.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論語·微子))
27.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
28.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論語·子罕》)
29.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30.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述兩》)
31.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論語·述而》)
3.小學生漢字規範書寫大賽常見古詩詞積累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詩經·衛風·湛奧》)2.言者無罪,聞者足戒。(《詩經·大序》)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詩經·小雅·鶴鳴》)4.投我以桃,報之以李。(《詩經·大雅·抑》)5.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詩經·大雅·蕩》)6.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離騷》)7.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屈原(離騷》)8.吾不能變心以從俗兮,團將愁苦而終窮。(屈原《涉江》)9.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楚辭·蔔居》)10.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楚辭(離騷》)11.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宋玉(對楚王問》) 12.滿招損,謙受益。(《尚書》)13.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左傳·僖公十年》)14.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15.輔車相依,唇亡齒寒。
(《左傳·僖公五年》)16.武夫力而拘諸原,婦人暫而免諸國。(《左傳·僖公三十二年至三十三年》)17.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戰國策·趙策))18.亡羊補牢,猶未遲也。(《戰國策·楚策》)19.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孫子兵法·謀攻》)20.千裏之行,始於足下。(《老子·六十四章))21.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老子·五十八章)) 22.天網恢恢,疏而不漏。(《老子·七十三章))2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24.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易經))2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論語·衛靈公》)26.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論語·微子))27.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論語·顏淵》)28.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論語·子罕》)29.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論語·為政》)30.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述兩》)31.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論語·述而》)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詩經·衛風·湛奧》)2.言者無罪,聞者足戒。
(《詩經·大序》)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詩經·小雅·鶴鳴》)4.投我以桃,報之以李。
(《詩經·大雅·抑》)5.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詩經·大雅·蕩》)6.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屈原(離騷》)7.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離騷》)8.吾不能變心以從俗兮,團將愁苦而終窮。
(屈原《涉江》)9.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楚辭·蔔居》)10.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楚辭(離騷》)11.其曲彌高,其和彌寡。(宋玉(對楚王問》) 12.滿招損,謙受益。
(《尚書》)13.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左傳·僖公十年》)14.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傳》)15.輔車相依,唇亡齒寒。(《左傳·僖公五年》)16.武夫力而拘諸原,婦人暫而免諸國。
(《左傳·僖公三十二年至三十三年》)17.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戰國策·趙策))18.亡羊補牢,猶未遲也。
(《戰國策·楚策》)19.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孫子兵法·謀攻》)20.千裏之行,始於足下。
(《老子·六十四章))21.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 22.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老子·七十三章))2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24.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易經))2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衛靈公》)26.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論語·微子))27.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28.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
(《論語·子罕》)29.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30.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論語·述兩》)31.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論語·述而》)。
4.寫好規範字古詩方言誠可貴,外語價更高。
若為普通話,二者皆可拋。中華千年多文豪, 神州萬裏留思潮。
我輩幸為炎黃孫, 熟讀詩詞與文騷。 無奈鍵盤敲得響, 寫字不及外國佬。
橫平豎直本是寶, 莫使國粹毀今朝。普通話,即標準漢語。
普通話是中國不同民族間進行溝通交流的通用語言,以北京語音為基礎音,以北方方言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主要通行於中國大陸長江以北地區,長江以南則壹般不說普通話,因為各地都有漢語方言,不依賴於普通話” 。
其中,中國香港、中國澳門通行廣東話,中國臺灣地區在官方場合也使用普通話,但是口音與大陸的普通話略有差別。規範漢字:在中國大陸境內,符合中華人民***和國頒布的規範標準的漢字。
在中國大陸,規範漢字是指經過整理簡化並由國家以《簡化字總表》形式正式公布的簡化字和未被整理簡化的傳承字,《簡化字總表》實收2274個簡化字及訁[訁]、饣[飠]、糸[糹]、钅[釒]等14個簡化偏旁,精簡了漢字系統的字數(有不少字“簡化”時被合並,比如稻谷的谷和山谷的谷,本來是兩個字)和許多字的筆畫。不規範字主要指:繁體字和異體字(註:《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第十七條對允許繁體字、異體字保留或使用的“特殊”情形作出了規定:1.文物古跡;2.姓氏中的異體字;3.書法、篆刻等藝術作品;4.題詞和招牌中的手書字;5.出版、教學、研究中需要使用的;6.經國務院有關部門批準的特殊情況)、二簡字(1977年公布了《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不久廢止)、錯別字和生造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