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宿煙雨寒,洞庭霜落微。
月明移舟去,夜靜夢魂歸。
暗覺海風度,蕭蕭聞雁飛。
王昌齡:(約698-756),唐京兆長安(今屬陜西省)人。字少伯,開元進士,曾任江寧丞。為盛唐邊塞詩派著名詩人。明人輯有《王昌齡集》。
題 太 湖
天帝何時遣六丁,鑿開混沌見雙青。
湖通南北澄冰鑒,山斷東西列畫屏。
掩雨龍歸霄漢暝,網魚船過水雲腥。
乘風欲往終吾老,角裏先生在洞庭。
楊基:(1326-1378後)明初詩人,字孟載,號眉庵。吳縣(今屬江蘇省)人。官至山西按察使。兼工書畫,與張羽、高啟、徐賁稱明初“吳中四傑”。有《眉庵集》。
泛 太 湖
野坫投荒三四間,渡頭齊放打魚船。
數聲鴻雁雨初歇,七十二峰青自然。
吳昌碩:(1844-1927)名俊、俊卿,字昌碩、倉石,別名缶廬、苦鐵,十七歲以字行,浙江省安吉縣人。清末任江蘇安東(今江蘇漣水)縣令壹月,後寓上海,為我國近代藝術大師。工詩、書法和國畫,擅寫石鼓文,尤精金石篆刻。三十歲始作畫,以寫意花卉、蔬菜為主,山水、人物亦偶為之,他的藝術風格,影響很大。曾創立杭州西泠印社,出任第壹任社長。著有《缶廬集》、《缶廬印存》等。
太湖孝子魚傳說
古時候的壹個冬天,天氣十分寒冷,連太湖也冰封了,不少漁船被凍在太湖裏不能移動了。
有壹只漁船,住著母子兩個人。由於接連幾天冰不化,船不能動,船上壹點吃的也沒了。母親躺在船上臥病不起,實在餓了,就叫兒子抓條魚吃,填填肚子。兒子看看冰凍的太湖和生病的母親,就咬咬牙脫下身上的衣裳,破冰下水捉魚。在湖裏摸了很長時間,全身凍得發紫,好不容易捉到壹條魚。他爬上船穿好衣服,正要殺魚,只見這條魚雙眼流淚,像是在哀求放了它。
兒子看看生病的娘,母親又病又餓,等著給燒點魚湯喝喝,再看看雙眼流淚的魚,看看實在下不了手。想來想去終於想出個辦法,他自說自話拿起菜刀,把魚剖成兩半,壹半是留著五臟六肺的,壹半光是肉。他把有內臟的壹半,放進湖裏,對它說:“魚呀魚,妳有五臟六肺,回到水裏去尋活路吧!借妳的半身,我要去救救娘親的命,請妳原諒我。”奇怪,那半片魚,好像通了人性。壹會兒,搖頭擺尾地遊了開去。小夥子很高興。連忙把另壹半燒了湯,端給娘吃了。娘喝了魚湯,肚子也不餓了,病也漸漸地好了。娘也樂,兒也樂。
過了幾個月,漁民們發現太湖裏多了壹種從來沒有見過的魚,它寬如手掌,但只有半個腦袋壹只眼睛,沒有椎骨肋刺,渾身透明,可以看見五臟。更稀奇的是,魚身的壹面只有壹層簿皮,另壹面卻是雪白的肉,---這叫啥魚呀?後來漁民聽到這母子倆講的故事,深受感動,恍然大悟,就把這種魚叫作“孝子魚”。直到今天,太湖裏還有這種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