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老中醫散文

老中醫散文

在鄉下,老中醫被稱作先生。無論男女老少,說不準啥時候就有了疾病,偏僻鄉野,指望的就是老中醫。老中醫是千家萬戶離不開的人,他能為人祛病療傷,送去健康平安,很是受人尊重。

家裏有了病人,壹家人就像鬧了災荒,急忙去找老中醫,鄉下人管叫請先生。病人在老中醫心裏是平等的,無論貧富,有請即到。老中醫把醫德看得很重,他明白患者的痛苦,無論酷暑嚴寒、白晝更夜,治病救人是至高理念。老中醫請到家,似乎就請來了福音,壹家人恭敬有禮,屏住呼吸,凝視老中醫慈祥平靜的神態,試圖從臉上讀出某種吉兇。老中醫也是神奇,手在脈搏上把過,仿佛摸到了五臟六腑,脾虛胃寒、肝臟火旺,壹準說得準,而後問些癥狀,話語帶些委婉:“無甚大礙,兩服藥即可痊愈。”這話說出來,極似壹劑吉祥告慰,家人便長松壹口氣,患者的病情似乎也就輕了壹半。老中醫掏出藥箋和粗壯鋼筆,行雲流水般開出藥方。那字跡極是潦草,很多人是看不懂的。臨走老中醫囑咐,生姜、大棗做引子,家人便記得牢。

我和村裏的老中醫極熟,算是忘年之交。他的藥鋪與村裏的學校壹路之隔,那時我在學校做民師,常到藥鋪裏去。藥鋪三間門面,後面是大院子,天氣好的時候,院裏晾曬許多不同顏色的中藥,混雜的氣味沁人心脾。

最初吸引我的是藥鋪裏的對聯,門口貼著“運回川廣雲貴正宗藥材,遵奉漢唐宋明炮制法術”,藥架的兩旁則寫著“但願世間人無病,何妨架上藥生塵”。時間久了,常聽老中醫講中醫藥理,或是藥理哲學。我不僅佩服老中醫的醫術,更嘆服他的博學,甚至對中醫有些癡迷,以致後來對中醫及中藥產生濃厚的興趣和信奉。

閑暇的時候,我喜歡聽老中醫講“陰平陽秘,精神乃治”。正常之人,病變之時,人的陰陽失衡而出現陰陽盛衰,陽盛則陰病,陰盛則陽病;陽盛則熱,陰盛則寒;陽虛則寒,陰虛則熱。人體氣機的升降出入正常有序,升清降濁,氣血順暢,五臟六腑通泰,四肢百骸得養,內外整體和諧,使得“陰平陽秘”而“正氣存內,邪不可幹”。病變之時,氣機的升降出入紊亂甚而逆亂,清者不升、濁者不降,“毒”邪內積;五臟六腑不調,四肢百骸失養,內外整體不和,則病變由生。

人生疾病有幾種表現:氣滯塞不流,而血脈不通,則生麻;氣血皆不通暢,則生木;人已麻木,即見病象。病生疼痛,疼痛皆有原因,疼因寒而生,痛因徑不通而生。中醫以“熱者寒之,寒者熱之”療疼,以“通則不痛,痛則不通”療痛,乃為對癥下藥,藥到病除。

老中醫講的`是藥理,中藥是講究陰陽互補的,我從中卻聽出了玄妙的味道。人體猶如壹個國家,壹個社會,氣脈不通,則生病態,須調理,須醫治,不治則亂,貽害無窮。

我時常驚嘆中醫和中藥的深奧和神秘。不同的草藥,經過煨炒烘焙炮制出來,依靠老中醫的感覺器官望聞問切,獲知人體內臟的信息,而後將中藥混合壹起,煎煮服用,讓壹個病態危重的患者康復起來,這便是奧妙了。

村街那幾間藥鋪,曾經是村人的精神依托,治愈了多少人的病痛。後來逐漸走向衰退,見證了老中醫的失落,那時我已經離開村子多年了。

藥鋪至今猶在,替代老中醫的是他的兒媳婦,改作西醫了。

老中醫已年過八旬,依然康健,卻不再行醫。我曾問過其中緣由,老中醫無奈地說,現在的人都喜歡西醫。西醫雖然治標不治本,但省事,見效快,幾片藥粒,仰脖咽下,病就好了。中醫太煩瑣,中藥需要煎服,誰還願喝那些苦水子啊!反正積下大病有醫院呢,也都能住得起。偶爾村裏有患頑疾的人,還去找老中醫,他也不會推辭,他丟不下那份鄉情。

近幾年,中醫逐漸受到青睞,有人慕名前來求治,老中醫婉言拒診。理由是,現在的中藥材皆為人工種植,大都未經炮制,用藥很難把握。藥料少了,不治病;多了,唯恐誤人。

中醫乃為我中華瑰寶,在醫學上的退隱,尤其在民間的黯然消失,無論如何都讓人悵然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