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意思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意思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意思是感傷國事,看到花開不禁潸然淚下,內心惆悵怨恨,聽到鳥鳴,竟覺得那叫聲也很揪心。

賞析:詩人以樂景表現哀情的藝術手法,通過景物描寫,借景生情,表現了詩人憂傷國事,思念家人的深沈感情。

『原文』

《春望》

作者: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譯文』

國都遭侵但山河依舊,長安城裏的雜草和樹木茂盛地瘋長。

感傷國事,看到花開不禁潸然淚下,內心惆悵怨恨,聽到鳥鳴,竟覺得那叫聲也很揪心。

連綿的戰火已經延續了壹個春天,家書難得,壹封抵得上萬兩黃金。

愁緒纏繞,搔頭思考,白發越搔越短,簡直要不能插簪了。

『註釋』

國:國都,指長安(今陜西西安)。

破:陷落。

山河在:舊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城:長安城。

草木深:指人煙稀少。

感時:為國家的時局而感傷。

濺淚:流淚。

恨別:悵恨離別。

烽火:古時邊防報警的煙火,這裏指安史之亂的戰火。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抵:值,相當。

白頭:這裏指白頭發。搔:用手指輕輕的抓。

渾:簡直。欲:想,要,就要。

勝:經受,承受。簪:壹種束發的首飾。古代男子蓄長發,成年後束發於頭頂,用簪子橫插住,以免散開。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肅宗至德二載(757年)三月。先壹年六月,安史叛軍攻進長安,“大索三日,民間財資盡掠之”,又縱火焚城,繁華壯麗的京都變成廢墟。先壹年八月,杜甫將妻子安置在鄜州羌村,於北赴靈武途中被俘,押送到淪陷後的長安,至此已逾半載。時值暮春,觸景傷懷,創作了這首歷代傳誦的五律。

『創作背景』

此詩前四句寫春日長安淒慘破敗的景象,飽含著興衰感慨;後四句寫詩人掛念親人、心系國事的情懷,充溢著淒苦哀思。全詩格律嚴整,頷聯分別以“感時花濺淚“應首聯國破之嘆,以“恨別鳥驚心”應頸聯思家之憂,尾聯則強調憂思之深導致發白而稀疏,對仗精巧,聲情悲壯。

這首詩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沈,而又含蓄凝練,言簡意賅,充分體現了“沈郁頓挫”的藝術風格。且這首詩結構緊湊,圍繞“望”字展開,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結合。詩人由登高望遠到焦點式的透視,由遠及近,感情由弱到強,就在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轉換中含蓄地傳達出詩人的感嘆憂憤。由開篇描繪國都蕭索的景色,到眼觀春花而淚流,耳聞鳥鳴而怨恨;再寫戰事持續了很久,以致於家裏音信全無,最後寫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環環相生、層層遞進,創造了壹個能夠引發人們***鳴、深思的境界。表現了在典型的時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時代的人們熱愛國家、期待和平的美好願望,表達了大家壹致的內在心聲。也展示出詩人憂國憂民、感時傷懷的高尚情感。

『作者介紹』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