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馬克西姆·高爾基,著名的作家、詩人,評論家,政論家,學者,11歲時當過學徒。他是前蘇聯下諾夫哥羅德人,俄羅斯族。1868年3月16日生於下諾夫哥羅德的壹個木工家庭。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奠基人,無產階級藝術最偉大的代表者、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導師、蘇聯文學的創始人之壹,政治生活1892年用筆名“馬克西姆·高爾基”發表處女作短篇小說《馬卡爾·楚德拉》,從此專心從事寫作。1936年6月18日在莫斯科逝世。世人遺憾,悲傷。
人物故事:壹次,高爾基在燒水時,讀書讀得入了神,沒有發覺水早就燒開了,結果把茶缸燒壞了。這下可闖了禍,兇狠的女主人抄起壹根松木棍,不容分說就朝高爾基身上打來,壹邊打還壹邊罵,把高爾基打得遍體鱗傷,以至不得不請醫生來看。高爾基身上青壹塊,紫壹塊,有的地方都滲出了血,木刺都紮進肉裏去了。醫生從他的背上拔出了十二根木刺,並非常義憤地鼓動高爾基去告發。
女主人這時害怕了,她生怕高爾基去告她虐待罪。馬上換了壹副可憐的面孔說:“孩子!只要妳不去告發我,妳提什麽條件我都答應。”
“妳說話算數?”
“是的。”女主人無可奈何地說。
“只要妳允許我在幹完活後可以讀書,我就不去告發妳。”
女主人極不情願地答應了。這樣,高爾基因禍得福,以皮肉受苦的代價,換來了多余時間讀書的權利。
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
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美國作家和記者,被認為是20世紀最著名的小說家之壹。出生於美國伊利諾伊州芝加哥市郊區的奧克帕克,晚年在愛達荷州凱徹姆的家中自殺身亡。海明威壹生中的感情錯綜復雜,先後結過四次婚,[1]是美國“迷惘的壹代”(Lost Generation)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中對人生、世界、社會都表現出了迷茫和仿徨。[2]
在海明威壹生之中曾榮獲不少獎項。他在第壹次世界大戰期間被授予銀制勇敢勛章;[3]1953年,他以《老人與海》壹書獲得普立策獎[4];1954年,《老人與海》又為海明威奪得諾貝爾文學獎。[5]2001年,海明威的《太陽照樣升起》(The Sun Also Rises)與《永別了,武器》兩部作品被美國現代圖書館列入“20世紀中的100部最佳英文小說”中。[6]
海明威壹向以文壇硬漢著稱,他是美利堅民族的精神豐碑。海明威的作品標誌著他獨特創作風格的形成,在美國文學史乃至世界文學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4]
人物故事:
1918年,第壹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不顧父親的反對的海明威,辭掉了記者壹職,並嘗試加入美國軍事以觀察第壹次世界大戰的戰鬥情況。海明威由於視力缺陷導致體檢不及格,只被調到紅十字會救傷隊擔任救護車司機。前往意大利前線途中,他在德國炮火轟炸之下的巴黎逗留。他並沒有在安全的旅館停留下來,反而盡量接近戰場。海明威在意大利前線目睹了戰爭的殘酷:米蘭附近的壹座彈藥庫爆炸,壹個臨時停屍場中的女屍多於男屍,令海明威極為震驚。1918年7月8日,海明威在輸送補給品時受傷,並把意大利傷兵拖到安全地帶,被意大利政府授予他銀制勇敢勛章。後來,海明威在米蘭壹個美國紅十字會的醫院工作。他早期小說《永別了,武器》的創作靈感來源於此。海明威把自己當作小說中的主人公,進行本色創作。[8]
1920年,海明威遷往安大略省多倫多,居於公寓。居住期間,在《多倫多星報》找到工作的海明威他成為自由作家、記者和海外特派員,並結識了星報記者莫利·卡拉漢(Morley Callaghan),建立友誼。[9]
1920至1921年間,在芝加哥北部附近居住的海明威為壹所小報社工作。1921年,海明威娶了他的第壹任妻子——哈德莉·理察遜(Hadley Richardson),並在9月遷到了芝加哥北部的三層公寓居住。到12月,海明威壹家遷出國外,再沒有回到那裏居住。在巴黎安頓的海明威,給星報進行關於希土戰爭(1919年-1922年)的采訪。回到巴黎之後,安德森引導了海明威參與“巴黎現代主義運動”。[10]
1923年,海明威的處女作《三個故事和十首詩》,在巴黎出版。海明威的第壹個兒子出生後,由於要支持整個家庭的開支,海明威辭去多倫多星報的工作。1925年,短篇故事系列《在我們的時代裏》出版,顯示出簡潔的寫作風格。1926年,海明威的小說《太陽照常升起》出版。1927年,海明威與哈德莉·理察遜離婚,另娶第二任妻子寶琳·費孚(Pauline Pfeiffer)。 並出版《沒有女人的男人》。[11]
1928年,海明威離開了巴黎,居住在美國的佛羅裏達州和古巴,過著寧靜的田園生活。他經常去狩獵、捕魚、看鬥牛。在陸續幾年中,海明威的二兒子與三兒子出生。[12]
海明威(西班牙)(5張)
1931年,海明威遷往基韋斯特(他在那裏住的房子現為博物館),並為《午後之死》和《勝者壹無所獲》積累素材。1932年,《午後之死》出版。尊奉美國建築師羅德維希的名言“越少,就越多”,使作品趨於精煉,縮短了作品與讀者之間的距離,提出了“冰山原則”,只表現事物的八分之壹,使作品充實、含蓄、耐人尋味。[13]
1933年秋天,海明威隨壹隊狩獵的旅行隊到了非洲,[13]他根據在非洲的見聞和印象,於1935年出版了《非洲的青山》、《乞力馬紮羅山的雪》、《弗朗西斯·麥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14]
1937年至1938年,他以戰地記者的身份奔波於西班牙內戰前線。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作為記者隨軍行動,並參加了解放巴黎的戰鬥。[15]在此期間,海明威寫的散文《告發》於1969年附《第五縱隊與西班牙內戰的四個故事》出版。[16]1940年,海明威與費孚的結束婚姻,在這段期間,身體健康問題接踵而至,對海明威造成很大困擾。[17]同年,海明威發表了以西班牙內戰為背景的反法西斯主義的長篇小說《喪鐘為誰而鳴》,[18]1950年,以二戰後的威尼斯為背景的《過河入林》出版,馬爾克斯就曾表示:“沒有《過河入林》,就沒有《老人與海》。”[19]
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海明威立即將自己的遊艇改裝成巡艇,偵察德國潛艇的行動,為消滅敵人提供情報。[20]上世紀90年代中期,前克格勃人員亞歷山大·瓦西裏耶夫獲準進入蘇聯情報機關檔案館。結果他驚訝地發現,海明威竟然曾於1941年被招募為克格勃間諜,代號:阿爾戈。可惜沒有天分,沒有獲得任何有價值的情報。[21]1944年,海明威隨同美軍去歐洲采訪,在壹次飛機失事中受重傷,但痊愈後仍深入敵後采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他獲得壹枚銅質獎章。1948年,海明威與瑪莎離婚,並與戰時通訊記者瑪麗·維爾許·海明威(Mary Welsh Hemingway)結婚,不久重返古巴。[22]1961年7月2日,海明威用獵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享年62歲。[23]
維克多·雨果
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法國作家,19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代表作家,人道主義的代表人物,法國文學史上卓越的資產階級民主作家,被人們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壹生寫過多部詩歌、小說、劇本、各種散文和文藝評論及政論文章,在法國及世界有著廣泛的影響力。
雨果的創作歷程超過60年,其作品包括26卷詩歌、20卷小說、12卷劇本、21卷哲理論著,合計79卷之多。其代表作有《巴黎聖母院》和《悲慘世界》。
人物故事:雨果1802年生於法國南部的欠尚松城。祖父是木匠,父親是***和國軍隊的軍官,曾被拿破侖的哥哥西班牙王約瑟夫·波拿巴授予將軍銜,是這位國王的親信重臣。
雨果天資聰慧,9歲就開始寫詩。15歲寫的《讀書樂》受到法蘭西學士院的獎勵;20歲時因發表詩集的《頌歌與雜詩》,國王路易十八賜給他年金。
1827年,雨果發表劇本《克倫威爾》及其序言。劇本雖未能演出,但那篇序言卻被
認為是法國浪漫主義的宣言,成為文學史上劃時代的文獻。它對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1830年,雨果的劇本《歐那尼》在法蘭西院大劇院上演,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確立了浪漫主義在法國文壇上的主導地位。
《歐那尼》寫的是16世紀西班牙壹個貴族出身的強盜歐那尼反抗國王的故事,雨果贊美了強盜的俠義和高尚,表現了強烈的反封建傾向。
1830年7月,法國發生了“七月革命”,封建復辟王朝被翻了。雨果熱情贊揚革命,歌頌那些革命者,寫詩哀悼那些在巷戰中犧牲的英雄。
1831年發表的《巴黎聖母院》是雨果最富有浪漫主義小說。小說的情節曲折離奇,
緊張生動,變幻莫測,富有戲劇性和傳奇色彩。
故事發生在中世紀。“愚人節”那天,流浪的吉蔔賽藝人在廣場上表演歌舞,有個叫埃斯梅拉達的吉蔔賽姑娘吸引了來往的行人,她長得美麗動人舞姿也非常優美。
這時,巴黎聖母院的副主教克羅德·弗羅洛壹下子對美麗的梅拉達著了迷,他內心燃燒著情欲之火,瘋狂地愛上了她。於是他命令教堂敲鐘人,相貌奇醜無比的卡西莫多把埃斯梅拉達搶來。結果法國國王的弓箭隊長法比救下了埃斯梅拉達,抓住了卡西莫多。他把敲鐘人帶到廣場上鞭笞,善良的吉蔔賽姑娘不計前仇,反而送水給卡西莫多喝。
敲鐘人雖然外貌醜陋,內心卻純潔高尚,他非常感激埃斯梅拉達,也愛上了她。天真的埃斯梅拉達對法比壹見鐘情,兩人約會時,弗羅洛悄悄在後面跟著,出於嫉妒,他用刀刺傷了法比,然後逃跑了。埃梅斯拉達卻因謀殺罪被判死刑。卡西莫多把埃斯梅拉達從絞刑架下搶了出來,藏在巴黎聖母院內,弗羅洛趁機威脅吉蔔賽姑娘,讓她滿足他的情欲,遭到拒絕後,把她交給了國王的軍隊,無辜的姑娘被絞死了。卡西莫多憤怒地把弗羅洛推下教堂摔
死,他擁抱著埃斯梅拉達的屍體也死去了。
小說表現了雨果對封建政府和教會的強烈憎恨,同時也反映了他對下層人民的深切同情。
“七月革命”之後,法國建立了以金融家路易·菲力浦為首的大資產階級統治的“七月
王朝。”七月王朝不斷對雨果進行拉攏,1841年雨果被選入法蘭西學士院,1845年,路易·菲力浦封他為法蘭西貴族世卿,還當上了貴族院議員。雨果創作中的鬥爭熱情減弱了,1843年,他寫了壹個神秘主義劇本《衛戍官》,上演時被觀眾喝倒彩,遭到了失敗。雨果為此沈默了將近10年沒有寫作。
1848年6月,巴黎人民舉行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成立了***和國。開始雨果對革命並不理解,但當大資產階級陰謀消滅***和國時,雨果卻成了壹個堅定的***和主義者。1851年12月,路易·波拿巴發動政變,雨果參加了***和黨人組織的反政變起義。路易·波拿巴上臺後建立了法蘭西第二帝國。他實行恐怖政策,對反抗者無情鎮壓。雨果也遭到迫害,不得不流亡國外。
流亡期?
列夫托爾斯泰
列夫托爾斯泰(1828~1910) 俄國作家。1828年9月9日出生於圖拉省克拉皮文縣的亞斯納亞·波利亞納(今屬圖拉省曉金區)。托爾斯泰家是名門貴族,其譜系可以追溯到16世紀,遠祖從彼得壹世時獲得封爵。父親尼古拉·伊裏奇伯爵參加過1812年衛國戰爭,以中校銜退役。母親瑪麗亞·尼古拉耶夫娜是尼·謝·沃爾康斯基公爵的女兒。托爾斯泰壹歲半喪母,9歲喪父。1841年他的監護人姑母阿·伊·奧斯堅—薩肯去世後,改由住在喀山的姑母彼·伊·尤什科娃監護。於是他全家遷到喀山。
托爾斯泰自幼接受典型的貴族家庭教育。1844年考入喀山大學東方系,攻讀土耳其、阿拉伯語,準備當外交官。期終考試不及格,次年轉到法律系。他不專心學業,迷戀社交生活,同時卻對哲學尤其是道德哲學發生興趣,喜愛盧梭的學說及其為人,並廣泛閱讀文學作品。在大學時代,他已註意到平民出身的同學的優越性。1847年4月退學,回到亞斯納亞·波利亞納。這是他母親的陪嫁產業,在兄弟析產時歸他所有,他的漫長的壹生絕大部分時間在這裏度過。
人物故事:
回到莊園後,他企圖改善農民生活,因得不到農民信任而中止。1849年4月曾到彼得堡應法學士考試,只考了兩門課就突然回家。是年秋天為農民子弟興辦學校。11月起名義上在圖拉省行政管理局任職,次年12月被提升為十四品文官,實際上卻周旋於親友和莫斯科上流社會之間。但他漸漸對這種生活和環境感到厭倦,1851年4 月底隨同服軍役的長兄尼古拉赴高加索,以誌願兵身份參加襲擊山民的戰役,後作為“四等炮兵下士”在高加索部隊中服役兩年半。雖然表現優異,但也有賴親戚的提攜才晉升為準尉。1854年3月,他加入多瑙河部隊。克裏木戰爭開始後,自願調赴塞瓦斯托波爾,曾在最危險的第四號棱堡任炮兵連長,並參加這個城市的最後防禦戰。在各次戰役中,看到平民出身的軍官和士兵的英勇精神和優秀品質,加強了他對普通人民的同情和對農奴制的批判態度。
托爾斯泰在高加索時開始創作,在《現代人》雜誌上陸續發表《童年》、《少年》和《塞瓦斯托波爾故事》等小說。1855年11月他從塞瓦斯托波爾來到彼得堡,作為知名的新作家受到屠格涅夫和涅克拉索夫等人的歡迎,並逐漸結識了岡察洛夫、費特、奧斯特洛夫斯基、德魯日寧、安年科夫、鮑特金等作家和批評家。在這裏他以不諳世故和放蕩不羈而被視為怪人,他的不喜愛荷馬和莎士比亞也使大家驚異。不久,他同車爾尼雪夫斯基相識,但不同意後者的文學見解。當時德魯日寧等人提倡為藝術而藝術的所謂“優美藝術”,反對所謂“教誨藝術”、實即革命民主派所主張的暴露文學。托爾斯泰傾向於德魯日寧等人的觀點,但又認為任何藝術不能脫離社會生活。至1859年,他同《現代人》雜誌決裂。
1856年底以中尉銜退役。次年年初到法國、瑞士、意大利和德國遊歷。法國的“社會自由”博得他的贊賞,而巴黎斷頭臺壹次行刑的情景則使他深感厭惡。在瑞士看到英國資產階級紳士的自私和冷酷,也激起他很大的憤慨。但這次出國擴大了他的文學藝術的視野,增強了他對俄國社會落後的清醒認識。
對於50至60年代之交的農奴制改革以及革命形勢,托爾斯泰的思想是極其矛盾的。早在1856年他曾起草方案,準備以代役租等方法解放農民,並在自己莊園試行,因農民不接受而未實現。他同情農民,厭惡農奴制,卻認為根據“歷史的正義”,土地應歸地主所有,同時因地主面臨的是要性命還是要土地的問題而深深憂慮。他不同意自由主義者、斯拉夫派以至農奴主頑固派的主張,也看到沙皇所實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的虛偽性質,卻又反對以革命方法消滅農奴制,幻想尋找自己的道路。
由於無法解決思想上的矛盾,曾企圖在哲學、藝術中逃避現實,但很快又感到失望;1860年因長兄尼古拉逝世,更加深了悲觀情緒。1859至1862年間幾乎中輟創作,先後在亞斯納亞·波利亞納和附近農村為農民子弟辦了20多所學校,並曾研究俄國和西歐的教育制度,1860至1861年還到德、法、意、英和比利時等國考察學校。後又創辦《亞斯納亞·波利亞納》教育雜誌。這些活動引起沙皇政府的註意。加之在農奴制改革中,他作為本縣和平調解人,在調停地主和農民的糾紛時,常常同情農民,又招致貴族農奴主的敵視。1862年7月他外出時,家中遭到憲兵連續兩天的搜查。不久他關閉了學校。這段時間他思想上所受的震蕩以及因同農民的頻繁接觸而接受的他們對事物的壹些看法,成為他的世界觀轉變的契機和開端。
漢斯·克裏斯蒂安·安徒生
漢斯·克裏斯蒂安·安徒生,又名安徒生,(1805-1875),丹麥19世紀著名的童話作家,也是世界文學童話的代表人物之壹,被譽為“世界兒童文學的太陽”。他出生於歐登塞城壹個貧窮的鞋匠家庭,童年生活貧苦。早年在慈善學校讀過書,當過學徒工。受父親和民間口頭文學影響,他從小愛文學。11歲時父親病逝,母親改嫁。為追求藝術,他14歲時只身來到首都哥本哈根。經過8年奮鬥,終於在詩劇《阿爾芙索爾》的劇作中嶄露才華。因此,被皇家藝術劇院送進斯拉格爾塞文法學校和赫爾辛歐學校免費就讀。歷時5年。1828年,升入哥本哈根大學。畢業後始終無工作,主要靠稿費維持生活。1838年獲得作家獎金——國家每年撥給他200元非公職津貼。
安徒生文學生涯始於1822年的編寫劇本。進入大學後,創作日趨成熟。曾發表遊記和歌舞喜劇,出版詩集和詩劇。1833年出版長篇小說《即興詩人》,為他贏得國際聲譽,是他成人文學的代表作。他最著名的童話故事有《小錫兵》、《海的女兒》、《拇指姑娘》、《賣火柴的小女孩》、《醜小鴨》、《皇帝的新裝》等。安徒生生前曾得到皇家的致敬,並被高度贊揚:給全歐洲的壹代孩子帶來了歡樂。他的作品《安徒生童話》已經被譯為150多種語言,成千上萬冊童話書在全球陸續發行和出版。[1]
人物故事:1874年,也即安徒生去世前壹年,他收到壹封讀者來信,信出自壹位美國女學童之手,隨信附有壹張壹美元的鈔票,以及壹份登載著安徒生身體病弱及所謂窮困潦倒的報紙剪報。沒多久,別的孩子也開始寄來小額錢款,用以償還費城壹家報紙所謂欠這位丹麥作家的“兒童債”,後來,連美國大使也親自給他送來了200個丹麥銀元。還沒有窮得揭不開鍋的安徒生想加以阻止。他寫信給發起這壹慈善募捐活動的《費城晚報》發行人吉布森·皮科克,說他盡管很樂於見到“我以小語種所寫的故事能在距祖國如此遙遠的地方找到讀者”,並且為如此多的美國孩子“打破儲蓄罐來幫助他這個老作家”而深深感動,可他確實不需要也不能夠接受這些禮物。他寫道,現在他感到蒙羞,而非自豪和感激,而某種滿足感已經抵銷了安徒生的困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