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介紹
白居易(772年-846年)是唐代著名的詩人和政治家,他的詩歌作品流傳至今,被譽為唐代詩歌的代表之壹。他的《昭君怨》是壹首描寫昭君被迫嫁給匈奴的悲慘遭遇的詩歌,表達了對昭君的同情和對國家的憂慮。
詩歌分析
白居易的《昭君怨》***有十二首,每首七絕。整首詩歌描寫了昭君被迫嫁給匈奴的經歷和對故國的思念之情。詩歌開頭便是昭君的哀嘆:“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詩歌通過描寫昭君從少女到被迫嫁給匈奴的過程,展現了她的悲慘遭遇和無奈心情。詩歌的結尾則是對故國的思念:“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樓玉宇,更上壹層樓。”
翻譯
少女在家中無憂無慮,春日化妝上翠樓。突然看到路邊的楊柳,後悔讓丈夫去尋求榮華富貴。昭君被迫嫁給匈奴,經歷了無盡的痛苦和無奈,最終對故國的思念深深地銘刻在她的心中。她無法回到故國,只能在月光下凝望著故國的雕樓玉宇,再次登上更高的樓閣,表達對故國的思念之情。
結尾
白居易的《昭君怨》是壹首哀婉動人的詩歌,描寫了昭君的悲慘遭遇和對故國的思念之情。這首詩歌不僅表達了對昭君的同情,也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現實和政治風貌。白居易的詩歌作品深受後人的喜愛和推崇,是中國古代文學的珍貴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