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菊花---壹直得到文人墨客的親睞,有人稱贊它堅強的品格,有人欣賞它清高的氣質。
3、梅花---梅花在嚴寒中最先開放,然後引出爛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與菊花壹樣,受到了詩人的敬仰與贊頌。宋人陳亮《梅花》:“壹朵忽先變,百花皆後香。”
4、松、松樹是傲霜鬥雪的典範,自然是眾人謳歌的對象。李白《贈書侍禦黃裳》:“願君學長松,慎勿作桃李。”
5、蓮---由於“蓮”與“憐”音同,所以古詩中有不少寫蓮的詩句,借以表達愛情。如南朝樂府《西洲曲》:“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
6、梧桐---梧桐則是淒涼悲傷的象征。如王昌齡《長信秋詞》:“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
7、杜鵑鳥---古代神話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讓位給他的臣子,自己隱居山林,死後靈魂化為杜鵑。於是古詩中的杜鵑也就成為淒涼、哀傷的象征了。
8、鷓鴣鳥---鷓鴣的形象在古詩詞裏也有特定的內蘊。鷓鴣的鳴聲讓人聽起來像“行不得也哥哥”,極容易勾起旅途艱險的聯想和滿腔的離愁別緒。
9、寒蟬---秋後的蟬是活不了多久的,壹番秋雨之後,蟬兒便剩下幾聲若斷若續的哀鳴了,命折旦夕。
因此,寒蟬就成為悲涼的同義詞。如唐人駱賓王《詠蟬》起首兩句:“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10、鴻雁---鴻雁是大型候鳥,每年秋季南遷,常常引起遊子思鄉懷親之情和羈旅傷感。
也有以鴻雁來指代書信。鴻雁傳書的典故大家比較熟悉,鴻雁作為傳送書信的使者在詩歌中的運用也就普遍了。
11、另外還有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懷春,如“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李清照《點絳唇》);
12、以浮雲比喻在外漂泊的遊子,如“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13、鴛鴦,指恩愛的夫婦,如“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唐人盧照鄰《長安古意》);
14、丁香,指愁思或情結,如“自從南浦別,愁見丁香結”(唐人牛嶠《感恩多》),等等。
-------------------------------------------------
冰 雪
以冰、雪的晶瑩比喻心誌的忠貞、品格的高尚。
月亮
對月思親壹—引發離愁別緒,思鄉之愁。
柳樹
以折柳表惜別。“柳”、“留”諧音,古人在送別之時,往往折柳相送,以表達依依惜別的深情。漢代有《折楊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達惜別之情。
唐代西安的灞陵橋,是當時人們到全國各地去離別長安的必經之地,而灞陵橋兩邊又是楊柳掩映,這兒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別的著名的地方,後世就把“灞橋折柳”作為送別和送別之所。
蟬
以蟬喻品行高潔。
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襯荒涼,以抒發盛衰興亡的感慨。
南浦
水邊的送別之所。
長亭
陸上的送別之所。
芭蕉
常常與孤獨憂愁特別是離情別緒相聯系。南方有絲竹樂《雨打芭蕉》,表淒涼之音。
梧桐
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壹種淒苦之音。
梅花
壹種高潔人格的象征。
松柏
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菊花
象征高潔的品質。
桃花
象征美人。
牡丹
寄寓富貴。
楊花
有飄零之意。
杜鵑
杜鵑鳥俗稱布谷,又名子規、杜宇、子鵑。春夏季節,杜鵑徹夜不停啼鳴,啼聲清脆而短促,喚起人們多種情思。
如果仔細端詳,杜鵑口腔上皮和舌部都為紅色,古人誤以為它啼得滿嘴流血,湊巧杜鵑高歌之時,正是杜鵑花盛開之際,人們見杜鵑花那樣鮮紅。便把這種顏色說成是杜鵑啼的血。
中國古代有“望帝啼鵲”的神話傳說。望帝,是傳說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後來禪位退隱,不幸國亡身死,死後魂化為鳥,暮春啼苦,至於口中流血,其聲哀怨淒悲,動人肺腑,名為杜鵑。
杜鵑在中國古典詩詞中常與悲苦之事聯系在壹起。杜鵑的啼叫又好像是說“不如歸去,不如歸去”,它的啼叫容易觸動人們的鄉愁鄉思。
烏鴉
按照迷信的說法,是壹種不祥的鳥,它經常出沒在墳頭等荒涼之處。在中國古典詩詞中常與衰敗荒涼的事物聯系在壹起。
蟋蟀
古人覺得蟋蟀的鳴聲同織機的聲音相仿,時令又屆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紡織,準備冬衣以至懷念征人等聯系了起來。蟋蟀被直接喚為“促織”。
猿啼
出現在詩歌中常常象征著壹種悲傷的感情。
羌笛
是出自古代西部的壹種樂器,它所發出的是壹種淒切之音。唐代邊塞詩中經常提到。羌笛發出的淒切之音,常讓征夫愴然淚下。胡笳的作用與此相同。
明月、白雲
望雲思友,見月懷人,是古代詩詞中常用手法。
水
在中國古代詩歌裏和綿綿的愁絲連在壹起。以流水與離愁關合,也是古典詩歌中常用的壹種表現方式。
琴瑟
(1)比喻夫婦感情和諧,亦作“瑟琴”。 (2)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誼。
鴻雁
《漢書·蘇武傳》載,匈奴單子欺騙漢使,稱蘇武已死,而漢使者故意說天子打獵時射下壹只北方飛來的鴻燕,腳上拴著帛書,是蘇武寫的。單於只好放了蘇武。後來就用“鴻雁”、“雁書”、“雁足”、“魚雁”等指書信。
月老
傳說唐朝韋固月夜裏經過宋城,遇見壹個老人坐著翻檢書本。韋固前往窺視,壹個字也不認得,向老人詢問後,才知道老人是專司人間婚姻的神仙,翻檢的書是婚姻簿。後來因此稱媒人為月下老人或月老。
秋水
喻指眼睛,形容盼望的迫切。
連理枝 比翼鳥
連理枝指連生在壹起的兩棵樹。比翼鳥,傳說中的壹種鳥,雌雄老在壹起飛,古典詩歌裏用作恩愛夫妻的比喻。相傳戰國時宋康王奪了隨從官韓憑的妻子,囚禁了韓憑。韓自殺,他的妻子把身上的衣服弄腐,同康王登臺遊玩時自投臺下,大家拉她衣服,沒拉住,跌下去,死了,留下遺書說是與韓憑合葬,康王卻把他們分葬兩處。不久,兩座墳上各生壹棵梓樹,十天就長得很粗大,兩棵樹的根和枝交錯在壹起,樹上有鴛鴦壹對,相向悲鳴。後來人們把結婚稱為“喜結連理”。
青梅竹馬
用來形容男女小的時候天真無邪,也指幼小時就相識的伴侶。
逐鹿
以鹿喻帝位。後來用逐鹿比喻群雄並起,爭奪天下。
三尺
也叫“三尺法”,是法律的代名詞。古代把法律寫在三尺長的竹簡上,所以
稱“三尺法”。
杜康
《說文解字·巾部》:“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後即以杜康為酒的代稱。
鴻鵠
鴻鵠飛得很高,常用來比喻誌向高遠的人。
秦晉
春秋時,秦晉兩國結為婚姻,後便稱兩姓聯姻為“秦晉之好”。
彭祖
傳說中長壽人物,生於夏代,至殷末時已八百余歲,舊時把彭祖作為長壽的象征,以“壽如彭祖”來祝人長壽。
雞肋
雞的肋骨,“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比喻沒有多大價值,沒有多大意思的事情。
嬋娟
姿態美好,多用於形容女子;因人們常喻月為美女,故稱月亮為嬋娟。
獻芹
《列子·楊朱》有壹個故事說,從前有個人在鄉裏的豪紳面前大肆吹噓芹菜如何好吃,豪紳嘗了之後,竟“蜇於口,慘於腹”。後來就用“獻芹”謙稱贈人的禮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議淺陋。也說“芹獻”。
執牛耳
古代諸侯訂立盟約,要每人嘗壹點牲血,主盟的人親自割牛耳取血,故用“執
牛耳”指盟主。後來指在某壹方面居領導地位。
作壁上觀
壁:營壘、壁壘。觀:觀望。在壁壘上觀望。比喻觀別人成敗,不卷入其中。
紅豆
紅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愛情的信物。常用以象征愛情或相思。
豆蔻
是壹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後來稱女子十三四歲的年紀為豆蔻年華。
精衛 古代神話。後來用精衛填海來比喻有深仇大恨,立誌必報;也比喻不畏艱難.努力奮鬥。
雞口牛後
《戰國策·韓策》:“寧為雞口,無為牛後。”後比喻寧願在局面小的地方當家作主,不願在局面大的地方任人支配。
歲寒三友
指松竹梅。松、竹經冬不雕,梅則耐寒開花,故有“歲寒三友”之稱。
花中四君子
梅、竹、蘭、菊花稱為“花中四君子”。
泰鬥
“泰山北鬥”的簡稱。比喻傑出的可為榜樣的人物。
玉成
比喻為人成全好事。
璧還
敬詞,指恭敬地退還別人的贈品,或指毫無損傷地歸還借用別人的物品。
方家
原指深於道術的人,後特指精通某種學問、某項技術的專家。
青鳥
傳說西王母有三青鳥,壹只先遣為信使,前來給漢武帝報信,另外兩只隨西王母而來,並服侍在王母身旁。後來青鳥成為傳書的信使。
梨園
梨園原是皇帝禁苑中的果木園圃,唐玄宗開元年間,將其作為教習歌舞的地方,且在這裏培養出了大批優秀的音樂舞蹈表演人才,在歷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此,後世的戲曲班社常以“梨園”為其代稱,戲曲藝人稱“梨園弟子”。
抱柱
相傳古代尾生同壹女子相約在橋下見面。他等了很久,不見女子到來,這時河水猛漲,淹沒橋梁,尾生為了堅守信約,不肯離去,抱住橋柱,淹死在水裏。後以喻堅守信約。
班馬
春秋時,晉、魯、鄭伐齊,齊軍趁夜間撤走。晉國大臣刑伯聽到齊軍營裏馬叫,推測道:“有班馬之聲,齊國軍隊壹定連夜撤走了。”班馬為離群之馬,後送別詩多用以抒發惜別之情。
問鼎
春秋時,楚莊王北伐,陳兵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孫滿慰勞楚師,楚莊王向王孫滿詢問周朝的傳國之寶九鼎的大小和輕重。後遂以“問鼎”喻篡奪政權。
辭第
漢時,北方匈奴貴族經常騷擾邊境。壹次漢武帝要為大將霍去病修建府第,霍去病辭謝道:“匈奴未滅,無以為家也。”後以喻為國忘家。
請纓
漢武帝派年輕的近臣終軍到南越勸說南越王朝。終軍說:“請給壹根長纓,我壹定把南越王抓來。”後以喻殺敵報國。
還珠
古時合浦盛產珍珠,但是地方官員很貪,珍珠都自動移到別的地方去了。東漢的孟嘗到這裏來當太守,革除貪汙流弊,珍珠又回到合浦來了。故以“還珠”喻官吏為政清廉。
金雞
古代傳說天雞星動就要大赦,所以古人便在大赦日豎起長竿,在竿上立壹金雞,把該赦的罪犯集中在壹起,向他們宣布大赦令。後便以“金雞”借指大赦令。
爛柯
古代神話傳說晉人王質上山砍柴,看見有幾個小孩在下棋唱歌,於是就坐下來聽他們唱,小孩給他壹個像棗核的東西,他含在嘴裏就不覺得餓了。過了—會兒,小孩催他回去,他站起來,發現斧頭柄已全爛了。他回到家,原來的人壹個都不在世了。後便以“爛柯”喻離家年久。
青眼
相傳三國時魏國名士阮籍,能為青白眼,對所討厭的人,眼睛向上或向旁邊看,露出眼白,表示輕視或憎恨。對喜愛或尊敬的人,就對他正視,青黑的眼珠在中間,表示尊重。他見到嵇康的哥哥嵇喜,就以白眼相待,見到嵇康就用青眼,後以“青眼”指對人喜愛或器重。
高山流水
也作“流水高山”。相傳春秋時俞伯牙善於彈琴,鐘子期善於聽琴。每當伯
牙彈琴彈到描寫高山、流水的曲調時,鐘子期就感到他的琴聲猶如巍峨的高山、浩蕩的江河。鐘子期死後,伯牙嘆無知音,不再彈琴。後常借指知音或樂曲的高雅。
哀鴻
比喻哀傷苦痛、流離失所的人。考其源流,“哀鴻”壹語出自“鴻雁”。《詩·小雅·鴻雁》曰:“鴻雁於飛,哀鳴嗷嗷。維此哲人,謂我劬(q0)勞。”詩歌寫使臣行於四方,見流民如鴻雁飛集於野,流民喜使者到來,皆合詞傾訴,如鴻雁哀鳴之聲不絕。後來以鴻雁在野、哀鴻遍野喻指百姓流離失所。
巴歌
亦稱巴唱、巴謳、巴人之曲。借指鄙俗之作,多作謙詞。
白衣蒼狗
亦叫白雲蒼狗,比喻世事變幻無常。
吳鉤
泛指寶刀、利劍。
蒓羹鱸膾 指家鄉風味。典出劉義慶《世說新語·識鑒》:“(張翰)在洛,見秋風起,因思吳中菇菜蒓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誌,何能羈宦數千裏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菇菜羹:菇菜、蒓羹。後來文人以“蒓羹鱸膾”、“蒓鱸秋思”借指思鄉之情。
雙鯉
代指書信。
莊周夢蝶
《莊子·齊物論》:“昔者莊周夢為胡(蝴)蝶,栩栩然胡(蝴)蝶也。自喻適誌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蝴)蝶與?胡(蝴)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莊子以此說明物我為壹,萬物齊等的思想。後來文人用來借指迷惑的夢幻和變化無常的事物。
采薇
借指隱居生活。《史記·伯夷列傳》記載:“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采薇而食之。”說的是伯夷、叔齊隱居山野,義不仕周。
碧血 化碧
借指為正義事業所流的血。
折桂
比喻科舉及第。典出《晉書·卻詵傳》:“武帝於東堂會送,問詵曰:‘卿自以為何如?’詵對曰:‘臣舉賢良對策,為天下第壹,猶桂林之壹枝,昆山之片玉。”’
懷橘
指孝順雙親。典出《三國誌·吳誌·陸績傳》:“績年六歲,於九江見袁術,術出桔,績懷三枚,去,拜辭墜地。術謂曰:‘陸郎作賓客而懷橘乎?’績跪答曰:‘欲歸遺母。’術大奇之。”
紅葉
代稱傳情之物。
昆山玉
比喻傑出的人才。
詠絮
謂女子詠雪。指女子工於吟詠,有非凡的才華。
柳營
指軍營。《史記·絳侯周勃世家》記載:漢文帝時,漢軍分紮霸上、棘門、細柳以備匈奴,細柳營主將為周亞夫。周亞夫細柳軍營紀律嚴明,軍容整齊,連文帝及隨從也得經周亞太許可,才可入營。帝極為贊賞周亞夫治軍有方。後也代稱紀律嚴明的軍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