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董必式贊美王昭君的詩

董必式贊美王昭君的詩

詩詞千首詠王昭君

  歷史上出塞和親的女子比比皆是,而且大多是位高身貴的宗室公主。但是,她們的事跡,絕大多數隨著歷史的消逝,早已默默無聞了。唯獨“良家子”出身的普通宮女王昭君卻名留千古,為人們懷念不已!人們把她出生的家庭叫“昭君宅”,生長的村落叫“昭君村”,浣紗洗滌過的河流叫“香溪”,行走踱過的橋梁叫“琵琶橋”,並且多處為她樹碑、建廟。這壹切壹切,無不真誠地凝結著人們對昭君的敬仰,深切地寄托著人們對昭君的懷念!

昭君出塞是西漢歷史上壹次富有重大意義的政治行動。從她後來所起到的歷史作用來說,她之名留千古,是理所當然的。

昭君出塞的故事,廣泛而強烈地吸引著歷代文學藝術家。他們用音樂、繪畫、詩歌、詞曲、變文、戲劇、小說等各種文學藝術形式進行創作,詠唱的作品數以千計,真是“萬種丹青畫昭君”啊!因此昭君出塞的故事,在極大程度上,是由於歷代文學藝術作品的詠唱和宣揚,而使它長期流傳並日益見重於後世。

古代詠唱王昭君的詩歌很多。這些詩歌的內容如何?宣揚了什麽思想?今天我們對這些作品應該如何看待,如何評價?這裏打算作壹簡單的介紹和初步的探討。

(壹)

大概王昭君去世不久,故事就已經開始流傳,漢代就有以昭君出塞為內容的樂曲。漢人為什麽作這支樂曲,據《唐書·樂誌》所載,為的是“憐其遠嫁”。既然是“伶其遠嫁”,自然也就多“哀怨”之聲。

漢代樂曲這壹基調,深遠地影響著後代詩人,因而“憐其遠嫁”竟成為後代多數詩人詠唱昭君出塞的主題思想。例如南朝劉宋鮑照的《王昭君》:

“既事轉蓬遠,心隨雁路絕。霜鞞旦夕驚,邊笳中夜咽。”

北周庚信的《明君詞》:

“斂眉光祿塞,還望夫人城。片片紅顏落,雙雙淚眼生。冰河牽馬渡,雪路抱鞍行。胡風入骨冷,夜月照心明。方調琴上曲,變入胡笳聲。”

鮑詩意深格高,庚詩情重詞清,各有特色。鮑詩也好,庚詩也好,不僅僅只是“憐其遠嫁”,同情其壹路風霜之苦,還抒寫了其思鄉念國之情。特別是庚詩的“斂眉光祿塞,還望夫人城”,表達的絕非壹般的感情。“光祿塞”乃邊塞上的壹個亭障,用意尚且壹般,“夫人城”則是東晉時苻堅進攻梁州,刺史朱序之母韓氏率侍婢及城中女丁築斜城於西北隅以拒苻堅,當時人稱為“夫人城”。庚信借此作為家國的象征,不能說不含有更深的寓意!

當然,以“伶其遠嫁”為內容而寫得最好的詩,還應推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二首《王昭君》。先看第壹首五絕:

“昭君拂玉鞍,上馬啼紅顏。今日漢宮人,明朝胡地妾。”

語淺意深,短短四句,把王昭君遠嫁之悲寫得入木三分。“今日”、“明朝”、“漢宮人”、“胡地妾”,既是工整的對仗,也是鮮明的對比。再看第二首:

“漢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壹上玉關道,天涯去不歸。漢月還從東海出,明妃西嫁無來日。燕支長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沒胡沙。生乏黃金枉圖畫,死留青冢使人嗟!”

壹路孤寂,只有明月相送,只有明月陪伴,就夠悲的了。但是,更可悲的是去無返日,永世不得歸。全詩以離漢宮起,至“沒胡沙”止,寫出了遠嫁胡地的全部歷程。以明月比人,既形象又深刻。最後詩人以悲壯的心情哀嘆了王昭君的不幸遭遇。

據史書記載,昭君出塞和親是出於自願。既是自願,那就說明對出塞和親有壹定的認識,既然有認識,那就不會以遠嫁為悲了。詩人們“伶其遠嫁”的思想,可能來源於安土重遷和對“紅顏薄命”的同情。在交通極為不便的古代封建社會裏,這種思想是可以理解的,故不應對它有過多的指責,但它究竟和歷史上的王昭君的精神相去甚遠,沒有如實地反映了昭君的內在心情。

宋元以後的詩人中,也有人認為遠嫁不可悲。例如元代詩人虞集,而在他的《題昭君出塞圖》詩中,就表現了這種認識。詩曰:

“天下為家百不憂,玉顏錦帳度春秋。如何壹段琶琵曲,青草離離永未休。”

這種見解和認識,才是反映了王昭君的思想和精神。

(二)

今天看到較早的以王昭君為題材的詩歌,是西晉石崇的《王明君辭》。《辭》前有《序》,序雲:

“王明君者,本是王昭君,以觸文帝(司馬昭)諱,改焉。匈奴盛,請婚於漢,元帝以後宮良家子昭君配焉。昔公主嫁烏孫,令琵琶馬上作樂,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爾也。其造新曲,多哀怨之聲,故敘之於紙雲爾!”其辭曰:

“我本漢家子,將適單於庭。辭訣木及終,

前驅己抗旌。仆禦涕流離,轅馬悲且鳴。

哀郁傷五內,泣淚濕朱纓。行行日已遠,

遂造匈奴城。延我於穹廬,加我閼氏名。

殊累非所安,雖貴非所榮。父子見淩辱,

對之慚且驚。殺身良不易,默默以茍生。

茍生亦何聊,積思常憤盈。願假飛鴻翼,

乘之以遐征。飛鴻不我顧,佇立以屏營。

昔為匣中玉,今為糞上英。朝華不足歡,

甘與秋草並。傳語後世人,遠嫁難為情。”

從石崇這首《辭·序》中,固然可以看出它和漢樂曲的淵源關系——憐其遠嫁、多哀怨之聲,但是他把和親說成是民族屈辱,把再嫁說成是人身羞恥,則大大地宣揚了大民族主義和封建道德觀念。

石崇這首詩:對後世的影響是不好的。繼石崇之後,隋代有薛道衡的《昭君辭》,唐代有東方虬的《昭君怨》、李中的《王昭君》等,都宣揚了類似的思想。宋、元、明、清各代,更是不乏其人,不乏其詩。特別是明清兩代,把王命、君恩、女子節操等,都附會上了,內容更為反動。這裏不再壹壹枚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