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渙 黃砂直上白雲間,壹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光不度玉門關。 塞上 胡宿 漢家神箭定天山,煙火相望萬裏間。
契利請盟金匕酒, 將軍歸臥玉門關。雲沈老上妖氛斷,雪照回中探騎閑。
五餌已行王道勝,絕無刁鬥至闐顏。 送劉司直赴安西 王維 絕域陽關道,胡沙與塞塵。
三春時有雁,萬裏少行人。 苜蓿隨天馬,葡萄逐漢臣。
當令外國懼,不敢覓和親。 送平淡然判官 王維 不識陽關路,新從定遠侯。
黃雲斷春色,畫角起邊愁。 瀚海經年到,交河出塞流。
須令外國使,知飲月氏頭。 還告訴妳點資料: 玉門關和陽關 玉門關和陽關是漢代在河西走廊設置的兩個著名大關,因兩關均處在古絲綢之路上,又因許多詩人對此進行過詠唱,所以,在中國乃至世界知名度都很高。
玉門關為漢武帝時設置,因西域輸入和闐玉石取道於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肅敦煌的西北方向約40公裏的小方盤城,現存的玉門關古城堡被沙阜環繞著,它的北面為北山,北山南側為疏勒河下遊。
在古城堡北墻外邊數十米處有壹堿湖,漢代長城由此橫向西北。玉門關的城堡呈方形,均為黃土夯築而成。
四垣完整,東西長24米,南北寬26米,垣高9.7米。堡西、北各有壹門,總面積630余平方米。
在漢代,為都尉的治所,是中國通往西域的重要交通孔道。對中國的對外交通、文化、經濟交流都起過極為重要的作用。
唐代詩人王之煥的“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李白的“長風幾萬裏,吹度玉門關”的千古絕唱,使玉門關聲譽遠播。 漢代,在玉門關這條古道上,在玉門關的關前關後,曾發生過許多悲歡離合的故事。
漢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貳師將軍李廣利率6000余騎、帶數萬之眾,進攻遠在蔥嶺以西的大宛國,途中所經各國均堅守城門,不肯給補充給養,攻之又不能下。漢軍只好壹路征戰,待行至大宛東界時,已成只有數千人的疲憊之師。
李廣利自忖無法取勝,與左右商議,決定班師回國,待回到敦煌時,因勞師遠征,中途艱辛,士兵已死亡十之八九。李廣利上書給朝廷說,道路太遠,缺乏糧食,士兵不患戰而患饑。
且人少,不足以去取大宛。建議暫且罷兵,以後招募人馬再次西進。
漢武帝大怒,派人把守玉門關。並下令說,如果有壹軍卒敢進入玉門關,立即斬首。
李廣利甚為恐懼,只得留守敦煌。對此,宋代女詩人張玉娘為此鳴不平,有詩曰:“為國勞戎事,迢迢出玉關。
虎帳春風遠,鎧甲清霜寒”。 東漢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班超出使西域,在西域生活了31年。
當他70歲的時候,上書請求返回內地,他說,雖不敢望到酒泉郡,但願生入玉門關。可見當時人是把玉門關視為內地家鄉之象征的。
唐代詩人戴叔倫對此似乎境界更高,有詩雲:“願將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其報效國家的意誌更為可佳。
公元2世紀,波斯王子安世從這裏東往洛陽。三國時,跋涉在這裏的還有我國第壹個西去求法的僧人朱士行。
玉門關除使者、官吏、將士、僧侶外,還有商賈、駐隊馬幫,構成了壹幅壯觀的瀚海行旅圖。 今日登上玉門關,還可看見漢代防禦匈奴的長城(又稱漢塞)的壹段,它從東沿著群山戈壁蜿蜒而來。
建在小山坡、溝口旁或開闊地帶上的烽燧,星星點點向西延伸,不由使人想起古絲綢道上當時“壹驛過壹驛,驛騎如星流”,“塞驛遠如點,邊烽互相望”的繁忙景象。 在玉門關東面約20公裏的地方,漢時建有大方盤城,這是漢至魏晉時期我國西部防線儲備糧秣的軍需倉庫,供應玉門關壹帶官兵的食用。
古城坐落在高出河床2米講的自然土臺上,呈長方形,坐北向南,夯土板築,東西長132米,南北寬17米,殘垣最高處6.7米。在大方盤城的正南面長城內側3米處,是漢代的烽燧,叫“玉門千秋燧,系石夾紅柳築成,殘垣高約9米。
在玉門關附近,出土了許多有價值的文物,例如毛筆、硯臺、織錦、狩獵工具、生產用具和武器等,目前國內出土的第4塊西漢紙,就是在這裏發現的,它早於蔡倫造紙100多年。尤其值得提到的是,這裏出土了大量內容豐富的漢簡。
有詔書、奏記、檄文、律令、藥方等。許多漢簡上都記有年號,最早的為西漢“本始三年”(公元前71年),最晚的為“地皇二年”(公元21年)。
還分別有“玉門都尉”、“酒泉玉門都尉”、“玉門千秋燧”字樣的漢簡。這壹大批文物,對研究漢代近百年的邊塞屯戍、生活、經濟、文化、外交和各種制度,提供了珍貴的史料。
古時,“春風不度玉門關”,今朝春風已過玉門關。在古絲綢之路上享有盛譽的玉門關,今天將為溝通各國往來譜寫新的篇章。
陽關位於甘肅敦煌市的南約70公裏處,是中原與西域交通要道的重要關口,也是古絲綢之路必經的關隘。因位於玉門關之南而稱陽關。
陽關故址在今甘肅省最西部,幾乎與新疆交界的地方。漢代在此置關,它的西邊就是荒漠戈壁,除了古絲綢之路上有來來往往的人群外,別的地方很少有人煙。
因此,唐代著名詩人王維曾有“勸君更進壹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詩句。 現經考古發掘出的陽關遺址,面積上萬平方米,房屋排列整齊,城堡墻基猶存。
陽關西邊,有數道高大的沙梁蜿蜒縱橫,沙土發白,那便是史書上赫赫有名的白龍堆。它從這裏壹直。
2.有關陽關,玉門關的古詩------------陽關-----------
1.唱盡陽關無限疊,半杯松葉凍頗黎。
--《飲席戲贈同舍》唐. 李商隱
2.更無別計相寬慰,故遣陽關勸壹杯。
--《答蘇六》唐. 白居易
3.陽關積霧萬裏昏,劍閣連山千種色。
--《疇昔篇》唐. 駱賓王
4.春雲不變陽關雪,桑葉先知胡地秋。
--《從軍行》唐. 李昂
5.使君莫忘霅溪女,還作陽關腸斷聲。
--《陽關曲》宋. 蘇軾
-----------玉門關-----------
1.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從軍行》唐. 王昌齡
2.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
--《塞上曲》唐. 戴叔倫
3.長風幾萬裏,吹度玉門關。
--《關山月》唐. 李白
4.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從軍行七首》唐. 王昌齡
5.玉門關城迥且孤,黃沙萬裏白草枯。
--《玉門關蓋將軍歌》唐. 岑參
3.與陽關有關的詩句王之渙黃砂直上白雲間,壹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光不度玉門關.塞上胡宿漢家神箭定天山,煙火相望萬裏間.契利請盟金匕酒,將軍歸臥玉門關.雲沈老上妖氛斷,雪照回中探騎閑.五餌已行王道勝,絕無刁鬥至闐顏.送劉司直赴安西王維絕域陽關道,胡沙與塞塵.三春時有雁,萬裏少行人.苜蓿隨天馬,葡萄逐漢臣.當令外國懼,不敢覓和親.送平淡然判官王維不識陽關路,新從定遠侯.黃雲斷春色,畫角起邊愁.瀚海經年到,交河出塞流.須令外國使,知飲月氏頭.還告訴妳點資料:玉門關和陽關玉門關和陽關是漢代在河西走廊設置的兩個著名大關,因兩關均處在古絲綢之路上,又因許多詩人對此進行過詠唱,所以,在中國乃至世界知名度都很高.玉門關為漢武帝時設置,因西域輸入和闐玉石取道於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肅敦煌的西北方向約40公裏的小方盤城,現存的玉門關古城堡被沙阜環繞著,它的北面為北山,北山南側為疏勒河下遊.在古城堡北墻外邊數十米處有壹堿湖,漢代長城由此橫向西北.玉門關的城堡呈方形,均為黃土夯築而成.四垣完整,東西長24米,南北寬26米,垣高9.7米.堡西、北各有壹門,總面積630余平方米.在漢代,為都尉的治所,是中國通往西域的重要交通孔道.對中國的對外交通、文化、經濟交流都起過極為重要的作用.唐代詩人王之煥的“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李白的“長風幾萬裏,吹度玉門關”的千古絕唱,使玉門關聲譽遠播.漢代,在玉門關這條古道上,在玉門關的關前關後,曾發生過許多悲歡離合的故事.漢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貳師將軍李廣利率6000余騎、帶數萬之眾,進攻遠在蔥嶺以西的大宛國,途中所經各國均堅守城門,不肯給補充給養,攻之又不能下.漢軍只好壹路征戰,待行至大宛東界時,已成只有數千人的疲憊之師.李廣利自忖無法取勝,與左右商議,決定班師回國,待回到敦煌時,因勞師遠征,中途艱辛,士兵已死亡十之八九.李廣利上書給朝廷說,道路太遠,缺乏糧食,士兵不患戰而患饑.且人少,不足以去取大宛.建議暫且罷兵,以後招募人馬再次西進.漢武帝大怒,派人把守玉門關.並下令說,如果有壹軍卒敢進入玉門關,立即斬首.李廣利甚為恐懼,只得留守敦煌.對此,宋代女詩人張玉娘為此鳴不平,有詩曰:“為國勞戎事,迢迢出玉關.虎帳春風遠,鎧甲清霜寒”.東漢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班超出使西域,在西域生活了31年.當他70歲的時候,上書請求返回內地,他說,雖不敢望到酒泉郡,但願生入玉門關.可見當時人是把玉門關視為內地家鄉之象征的.唐代詩人戴叔倫對此似乎境界更高,有詩雲:“願將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其報效國家的意誌更為可佳.公元2世紀,波斯王子安世從這裏東往洛陽.三國時,跋涉在這裏的還有我國第壹個西去求法的僧人朱士行.玉門關除使者、官吏、將士、僧侶外,還有商賈、駐隊馬幫,構成了壹幅壯觀的瀚海行旅圖.今日登上玉門關,還可看見漢代防禦匈奴的長城(又稱漢塞)的壹段,它從東沿著群山戈壁蜿蜒而來.建在小山坡、溝口旁或開闊地帶上的烽燧,星星點點向西延伸,不由使人想起古絲綢道上當時“壹驛過壹驛,驛騎如星流”,“塞驛遠如點,邊烽互相望”的繁忙景象.在玉門關東面約20公裏的地方,漢時建有大方盤城,這是漢至魏晉時期我國西部防線儲備糧秣的軍需倉庫,供應玉門關壹帶官兵的食用.古城坐落在高出河床2米講的自然土臺上,呈長方形,坐北向南,夯土板築,東西長132米,南北寬17米,殘垣最高處6.7米.在大方盤城的正南面長城內側3米處,是漢代的烽燧,叫“玉門千秋燧,系石夾紅柳築成,殘垣高約9米.在玉門關附近,出土了許多有價值的文物,例如毛筆、硯臺、織錦、狩獵工具、生產用具和武器等,目前國內出土的第4塊西漢紙,就是在這裏發現的,它早於蔡倫造紙100多年.尤其值得提到的是,這裏出土了大量內容豐富的漢簡.有詔書、奏記、檄文、律令、藥方等.許多漢簡上都記有年號,最早的為西漢“本始三年”(公元前71年),最晚的為“地皇二年”(公元21年).還分別有“玉門都尉”、“酒泉玉門都尉”、“玉門千秋燧”字樣的漢簡.這壹大批文物,對研究漢代近百年的邊塞屯戍、生活、經濟、文化、外交和各種制度,提供了珍貴的史料.古時,“春風不度玉門關”,今朝春風已過玉門關.在古絲綢之路上享有盛譽的玉門關,今天將為溝通各國往來譜寫新的篇章.陽關位於甘肅敦煌市的南約70公裏處,是中原與西域交通要道的重要關口,也是古絲綢之路必經的關隘.因位於玉門關之南而稱陽關.陽關故址在今甘肅省最西部,幾乎與新疆交界的地方.漢代在此置關,它的西邊就是荒漠戈壁,除了古絲綢之路上有來來往往的人群外,別的地方很少有人煙.因此,唐代著名詩人王維曾有“勸君更進壹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詩句.現經考古發掘出的陽關遺址,面積上萬平方米,房屋排列整齊,城堡墻基猶存.陽關西邊,有數道高大的沙梁蜿蜒縱橫,沙土發白,那便是史書上赫赫有名的白龍堆.它從這裏壹直延續到羅布泊以東,因蜿曲如龍而得名.陽關建置以後,因處於古絲綢之路上,可以說是當時世界上最繁忙的大道.路面寬36丈,我們常說的“。
4.關於陽關玉門關的資料和詩詞陽關和玉門關位於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縣境內,是漢代設在“絲綢之路”南北兩道上的重要關隘。
它們象是威武的戰士,佇立於咽喉要道,迎送著古往今來的壹切高朋與佳賓。 唐代詩人王維有首膾炙人口的《渭城曲》,詩曰:“渭城朝雨裛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壹杯酒,西山陽關無故人。”那種幽怨淒涼的別緒,牽動著人們的心弦,使人對千古盛傳的陽關心馳神往。
從敦煌縣城向西南行,不壹會就進入浩瀚的戈壁灘。褐色的荒漠、遠處偶然閃過壹座座烽燧,好象把人們帶入“胡煙與塞塵”(王維《送劉司直赴安西》)那種古老而神秘的境地。
再往前約壹百四十裏路程,爬上壹座石崗,眼前陡然出現壹片碧綠,這就是南湖。 南湖這壹塊奇跡般的綠洲,東靠祁連山尾大戈壁,西連無際的白龍堆大沙漠。
在古代。這裏原也有壹座縣城,漢代叫龍勒縣,是敦煌郡所轄六縣之壹。
到了唐代,改名壽昌縣,歸沙州管領。當年的古城已被埋在沙漠中,那個相傳曾經出過天馬的渥窪池,雖然幾經滄桑,但仍留下了壹泓碧波,即今黃水壩。
今日南湖這壹帶如畫的沃野良田,正是勤勞的人們通過長期與風沙搏鬥,在渥窪池底托起的壹塊無比珍貴的翡翠。 穿過綠樹蔥郁、渠道縱橫的南湖田園,霎那間,就能見到壹條叫龍勒山的山梁。
相傳從前有壹匹龍馬,朝發鹹陽,暮及邊關,在這裏遺下了寶勒,也給這座山崗帶來了美名。這壹帶有三座烽燧,分布在風蝕臺地上。
有壹座烽火臺雄踞高處,四面壹片空曠荒寂,使這座烽火臺更加顯得雄偉,氣勢非凡。臺旁豎立壹個牌子,上面寫著說明: 墩墩山烽燧系漢代建築,約公元前111——102年。
現殘高4.7米,上寬南北8米,東西6.8米,底寬南北8.8米,東西7.5米。為古陽關候望之地,故有“陽關耳目”之稱。
離烽火臺不遠,有壹個廣闊的沙灘,俗稱“古董灘”。在這裏不時可以撿拾到古代陶器碎片、銅箭頭、銅帶鉤、石磨和各種鐵制工具以及漢代五銖錢、唐代開元通寶、貨泉通寶、榆梜錢等古代貨幣,還有產自西域的五色料珠、琥珀珠之類的裝飾品殘片。
有時還可找到黑色的陽關磚,這種古磚質地細膩堅實,扣之發金石聲;用這種磚石還可制名貴的硯臺。這些埋沒在風砂中的古代文物,使人依稀看到了當年陽關道上信使往返、商旅絡繹不絕的盛況。
從古董灘向西翻越幾道山梁,就能見到真正的陽關遺址了。與腳腕壹樣高低的墻基隱約可辨,碎磚破瓦滿地散落。
壹九七二年,酒泉地區文物普查隊曾發現大型板築遺址,經過試掘,房基清晰,排列有序,面積有上萬平方米;還發現窯址、耕地遺址,連地埂、水渠也明顯可見,分布面積有十平方裏。可見,這兒在古代曾是個人煙密集、經濟繁榮的他方。
考古工作者根據文獻資料結合地理形勢作出判斷,認為這裏就是漢唐時代的陽關。據《史記·大宛列傳》正義引《括地誌》,謂陽關在沙州壽昌縣西六裏。
《舊唐書·地理誌》壽昌縣條下:“陽關,在縣西六裏。”巴黎藏石室本《沙州圖經》殘卷記載:陽關“在縣西十裏,今見毀壞,基跡見存。”
上列史料,確指陽關在南湖西隅是無疑的。 漢武帝派張騫通西域後,開發了河西走廊。
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由酒泉郡分置敦煌郡,即史書所稱的“列四郡,據兩關”。敦煌郡所轄的龍勒縣設陽關和玉門關,都是都尉治所,分扼天山南北兩路的咽喉,成為“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
魏晉時在陽關置縣,唐朝在漢龍勒故地置壽昌縣,陽關還在繼續使用。唐代高僧玄奘從印度取經歸國,也是取道天山南路,西入陽關。
著名邊塞詩人岑參唐天寶年間在安西都護府任職時,曾“二年領公事,兩度過陽關”(《寄宇文判官》)。唐陽關已受風沙侵蝕,處沙漠邊緣,成為荒漠邊關的代名詞了。
由於歷史上頻繁的戰爭,大規模的開荒屯墾,破壞了這個地區的植被和水源,使生態平衡遭到破壞,黃龍滾滾東來。宋遼以後,人們遷離陽關;元朝以後,陽關和壽昌縣城終於被流沙吞沒了。
從陽關出紅山口,向北約壹百三十五裏路程,便可到達玉門關。另有壹路,從敦煌縣城出西門,過黨河,在戈壁上向西北行,經過人頭疙瘩,再沿疏勒河南岸向西至大方盤城,南循戈壁也可西至玉門關。
玉門關位於敦煌縣城西北壹百六十多裏壹個叫“小方盤”的地方。廣為傳誦的唐代詩人王之渙的《涼州詞》,有著這樣的詩句:“黃河遠上白雲間,壹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他真實地描畫出了古代蒼涼、遼闊的邊塞風光,玉門關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玉門關廢墟遺址,是壹座破舊的四方形小城堡,聳立在茫茫沙海中的砂石崗上。關城周垣尚在,面西有壹門,而北垣壹門已堵塞。
城堡是用黃膠土板築成的,城墻高達九點七米,東西寬二十四米,南北寬二十六米多,面積有六百三十多平方米。周圍尚有營壘、炮臺、古塔之類的遺址。
從城北的廢墩處挖掘出來的漢簡,記有“玉門都尉”字樣。巴黎藏石室殘本《沙州圖經》亦載玉門關,謂“周回壹百廿步,高三丈”。
這些材料說明,玉門關的位置和城墻大小,與今日小方盤關城大致相合。玉門關自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置,壹直設在敦煌;隋唐以後,玉門關關址東移至瓜州晉昌(今安西縣)。
5.王維描寫陽關的名句勸君更盡壹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來自 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壹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註釋
元二:作者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故名“元二”。
使:到某地;出使。
安西:指唐代安西都護府,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車縣附近。
渭城:秦時鹹陽城,漢代改稱渭城(《漢書·地理誌》),唐時屬京兆府鹹陽縣轄區,在今西安市西北,渭水北岸。
浥:(yì):濕潤。
客舍:旅店。
柳色:即指初春嫩柳的顏色。
君:指元二。
更:再。
陽關:漢朝設置的邊關名,故址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南,古代跟玉門關同是出塞必經的關口。《元和郡縣誌》雲,因在玉門之南,故稱陽關。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南。
故人:老朋友。
更盡:先飲完。
王維 《送元二使安西》
6.寫出有關“西出陽關”有關的古詩句(連續兩句)勸君更盡壹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附註: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壹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註釋
①元二:作者的友人。古人常以兄弟排行稱呼,類似現在的“元老二”。
②使:出使。
③安西:唐代安西都護府,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車縣。
④渭城:秦置鹹陽縣,漢代改稱渭城縣(《漢書?地理誌》),唐時屬京兆府鹹陽縣轄區,在今陜西鹹陽市東北,渭水北岸。
⑤浥:潤濕。
⑥客舍:這裏指為客人設宴送別的地方。
⑦更:再。
⑧陽關:漢朝設置的邊關名,故址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南,古代跟玉門關同是出塞必經的關口。《元和郡(jùn)縣誌》雲,因在玉門之南,故稱陽關。
⑨故人:老朋友。
希望可以幫到妳!
7.王維描寫陽關的名句勸君更盡壹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來自 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壹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註釋元二:作者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故名“元二”。使:到某地;出使。
安西:指唐代安西都護府,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車縣附近。渭城:秦時鹹陽城,漢代改稱渭城(《漢書·地理誌》),唐時屬京兆府鹹陽縣轄區,在今西安市西北,渭水北岸。
浥:(yì):濕潤。客舍:旅店。
柳色:即指初春嫩柳的顏色。君:指元二。
更:再。陽關:漢朝設置的邊關名,故址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南,古代跟玉門關同是出塞必經的關口。
《元和郡縣誌》雲,因在玉門之南,故稱陽關。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南。
故人:老朋友。更盡:先飲完。
王維 《送元二使安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