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鑒賞小說的作文和鑒賞散文的作文各兩篇,壹定要是鑒賞型的。每篇700—800字。

鑒賞小說的作文和鑒賞散文的作文各兩篇,壹定要是鑒賞型的。每篇700—800字。

如果詩歌是窗,那麽散文則就是門。窗,當然是不能隨便出入的,但是,門——大家都可以從這裏進進出出……寫日記、讀書信、作序跋等等,我們幾乎每天不都是在和散文打交道嗎?

散文既無詩歌的音樂節奏,也無小說的故事情節,更無戲劇激烈的性格沖突,總之,從形式到內容,散文的確好像是顯得太平常了壹點。然而,人們忘情地讀詩、讀小說,看戲劇……也壹樣忘情地鑒賞散文!散文的魅力究竟在何處呢?我們又該沿著怎樣的路徑去尋幽訪勝呢?

2006-09-19 07:48回復

秋水清韻

11位粉絲

核心會員7

4樓

壹、散文鑒賞的壹般法則

1.感同身受,漸入佳境。

文學以形象反映生活的特質,這在我們鑒賞壹切優秀的文學作品時都能強烈地感受到。壹旦真正進入鑒賞而不是匆匆地“走馬觀花”或壹味地去尋找什麽概念,那麽我們在作品裏所得到的首先就該是作家所塑造的生動藝術形象的復呈,伴隨著這種復呈又會自然而然地體味到作家浸透在形象裏的意蘊。這時,我們就會感到壹下子到了另外壹個完全是自立自足的世界——即文學藝術的意境之中去。

大凡成功的文學作品均有意境,這是由文學的形象特質所決定的。散文也有散文的意境,雖然它不像詩歌意境那樣更具特色,但它與小說、戲劇比較又顯得突出壹些。作為壹個好的散文鑒賞者,完全應該善於體味散文美的意境。如何去體味呢?我想這裏還有必要區別壹下散文與詩歌意境的異同,從而才有可能運用不同的方法去探求它們的意境之美。

散文與詩歌親如姐妹,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緊密聯系,但在意境的創造上卻很有差別,這就是詩境尚虛,文境征實。詩境強調大膽想像與誇張,也允許虛構與概括,追求避實就虛的空靈,常給人以“水中之月,鏡中之花”的美感;文境則大致相反,強調嚴格的真實,不允許套張與虛構,追求避虛就實的真境界,常給人壹種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美感。

詩境尚虛,文境征實,這是從整體上的壹個把握,具體地講也並不都是如此。正因為詩境尚虛,所以詩歌鑒賞就特別需要想像,這才可能將詩人虛擬的濃縮了的東西變成真實的豐富的生活圖景,從而領略其意境之妙;也正因為文境征實,所以散文鑒賞就特別需要感受,這才可能將散文裏真實的具體的東西準確充分地復現在我們面前,從而體味其意境之美。壹個人的散文鑒賞水平如何,至少壹半是取決於他對散文意境的感受力的高低。

2006-09-19 07:49回復

秋水清韻

11位粉絲

核心會員7

6樓

散文不僅以形象反映生活,而且講究客觀情景的細致描寫,這樣對散文形象的感受力就顯得更為突出了。何謂感受力呢?它即是指讀者對散文藝術形象的壹種領悟能力;換言之,也即是指讀者對作者所描寫的形形色色的生活圖畫可以在自己的心目中毫不費力地復現出來,能獲得某種稱心適意的***鳴美感。然而,真正能夠設身處地、感同身受地去涵詠玩索的人並不很多。壹個人對散文形象的感受力是在長期實踐中培養起來的,或者說是由於反復的經驗而獲得的壹種敏捷性。這裏說的經驗,它應是壹個含義十分豐富的概念,包括生活經驗、藝術經驗和知識積累等,諸方面結合在壹起,也就具體構成了我們說的對藝術形象的感受力。

創作散文需要有豐富的生活閱歷,但鑒賞散文是否也要具備呢?很多青年讀者對此或許不以為然,那種認為只憑壹點書本知識和藝術經驗就能鑒賞散文的觀點必須予以糾正。比如說,壹個沒有經歷過任何白色恐怖的讀者,鑒賞葉聖陶的《五月卅壹日急雨中》就會總覺隔了壹層;壹個有過流浪經歷的讀者品賞瑞士黑塞的《農舍》,總比壹直處在正常生活中的人體會更深;壹個從未坐過飛機的人,難道也能想像出劉白羽在《日出》中描繪的壯景嗎?

壹切優秀的散文,其意境總是深邃雋永的,往往很難壹下子就能發現。我們在具備了作品裏相應的生活經驗之外,還得憑著自己的知識水平和藝術修養去敏銳地、認真地感受對象的形象特征和細節內含。這就好比在江南園林中尋幽訪勝,進愈深而景愈奇,能給人以漸入佳境的感受。

 

在這個漸入佳境的過程中,我想尤其不能忽視感同身受的作用。姜夔說:“三百篇美刺箴怨皆無跡,當以心會心。”(《白石道人詩說》)也就是梅聖俞所說的“作者得於心,覽者會以意”(《〈六壹詩話〉引》)。他們雖然都是講詩的鑒賞,但在這點上與散文鑒賞也是相通的。這種“以心會心”,感同身受的審美鑒賞,應該說是我們探索散文之美的最為基本的方式方法。

2006-09-19 07:50回復

秋水清韻

11位粉絲

核心會員7

7樓

2.因聲求氣,循聲得情。

作家秦牧曾談到這樣壹個故事:某國有壹位著名女演員,拿著壹張菜譜,以另壹個國家的語言當眾朗誦,運用的是她演悲劇時的腔調,那沈痛蒼涼,淒苦激烈的音調,竟使座中有人為之泣下。壹張菜譜,不可能有什麽情感內容,況且還是他國語言,但它能使人泣下,這個故事生動地說明了語言的聲音本身有著獨立的表情作用,同時也告訴我們,鑒賞散文不能忽視了聲感的要素。

散文,可謂是言情的藝術。我們知道,人的情感是不見之於形的抽象的東西,必須靠語言符號表現出來,但漢語符號本身包含有形、聲、義三個方面,因而在表情上就有了各種復雜的關系。我們的漢語,就壹個個單字來看,它們雖然不可能有什麽變化,但因每個字都具有形、聲、義,不同的組合固然可以表現出不同的情,而且在形、聲這兩個方面也可以產生不同的效果。所以,作家運用語言,不僅要選“義”,同時也要選“形”與“聲”。“形”,在字而言是指筆畫結構,在文中是指句子的參差、整齊和語法構成等,這裏取後者。“聲”,在字而言指讀音,這裏側重指句子的音樂感。值得註意的是,選“形”是為了選“聲”,是以“形”的變化來造成“聲”的變化,最終達到更好的傳情。“形”本身不可能有獨立的意義,只有通過“聲”來傳情。

散文作家依靠語句的錯綜和聲音高下的奇妙調節,就能使人讀起來覺得具有了聲感變化,同時還會感到有壹種生氣灌註。生氣不可能憑空存在,語言的聲音節奏正是文氣存在的形跡。

作者因情而發為辭,辭生則聲音與文氣也便隨之產生了。好比平常人們講話,有了意思才講,要講就必須借助於語言(辭),而運用語言的時候又少不了抑揚頓挫、輕重急徐的語氣。語氣在文章裏便是文氣。這個過程即是:

情——辭——氣——聲

劉熙載說:“作者情生文,斯讀者文生情。”(《文概》)這表明讀者鑒賞作品恰好要和作者走壹個迎頭路,那麽鑒賞散文的過程便是:

聲——氣——辭——情

這也就是說,散文鑒賞要特別註意抓住聲感的突破口。從聲感出發,因聲求氣,循聲得情。

因聲求氣,循聲得情,就是根據文章的言之短長、聲之抑揚來誦讀,並通過誦讀來體會作者貫穿在作品裏的文氣,又通過對文氣收放的品味來體會作者的情感。夏尊和葉聖陶兩先生合著的《文章講話》,其中還明確指出:“文氣這東西,看是看不出的,聞也聞不到的,唯壹領略的方法,似乎就在用口念誦。”鑒賞散文切忌像讀科學論文壹樣只是著意在裏頭分解,而應把大部分的時間放在誦讀上,由此自得文中奧妙。

散文的誦讀自然不必像詩歌的吟誦那樣有很多講究,只要符合散文的自然節奏就行,這與散文行文的灑脫有很大關系;但也並不是壹味毫無組織,或長或短,或排或偶,或承或轉等,均有壹定之妙,往往可以因聲而求的。

散文的誦讀還要求長久地熟讀,光壹二遍不可能讀出文章的聲情來,只有在爛熟之後,才有可能對文章內容有深切的了解,也才會高下合度,緩急相宜。我之神氣皆與作者相通融,壹吞壹吐,均由彼而不由我,語言之音節壹並奔湧在我喉吻間,出神入化,融液浹洽,壹起從聲情中溢出,由此自然鏗鏘發金石聲。

2006-09-19 07:51回復

秋水清韻

11位粉絲

核心會員7

8樓

二、散文鑒賞的兩個重點

1.牽住線索,沿波討源。

散文實則是不易把握的壹種文體。古今中外那些優秀的散文作家,仿佛都是壹個個神奇的騎手,縱橫馳騁,灑脫不羈。他們的作品,就好比風行水上,壹片渙渙然,既有自然的美,也有飄逸的美。劉熙載將此謂之為“飛”,認為“文如雲龍霧豹,出沒隱見,變化無窮”;又雲“文之神妙,莫過於能飛。莊子之言鵬曰‘怒而飛’,今觀其文,無端而來,無端而去,殆得‘飛’之機者”(《文概》)。散文這“無端而來,無端而去”的“飛”的藝術,對於鑒賞者不得不慎。

鑒賞散文,思想傾向先可以不問,結構技巧也可以先不去管,關鍵在於必須窺見文章從何“飛”來,又如何“飛”去。這文章飛動的來龍去脈,人們常稱之為“線索”。如果我們把作者行文的線索牽住了,然後再披文入情,沿波討源,依源整派也就猶如按圖索驥壹樣容易得多。此時,其文章無論怎樣“出沒隱見,變化無窮”地飛來飛去,但讀者壹樣能夠駕馭,達到循幹理枝,因枝振葉,綱領昭暢,牽壹線而明全篇。

線索之於散文是不可須臾離開的東西。因為越是無拘無羈的體裁,就越需要維系其藝術生命的線索,使生活的珍珠串連在壹起。散文既是“飛”的藝術,散文線索因而也應是彩麗紛呈、靈活多樣。歸納起來有如下三大類型——縱貫式、橫貫式和縱橫交貫式。懂得散文線索的這些基本類型,對於散文鑒賞很有好處。

2006-09-19 07:52回復

秋水清韻

11位粉絲

核心會員7

9樓

所謂縱貫式,就是按事物本身發生發展的進程作為線索,縱深地組織材料。最為常見的形式是以時間的次第為線,且往往為壹些敘事散文所采用。其特點是敘述事情有頭有尾,來龍去脈比較清楚,也較易於讀者把握。也有以空間轉移為線的,這是縱貫式線索中的另壹種形式。寫景壹類的散文,多屬此類。因為這類散文描寫的對象是相對靜止的客觀事物,要求依照觀察次序來結構文章。不過,這類文章的骨子裏仍然離不開時間的因素。在縱貫式類型中,還有壹種以情節為線的。它雖然更多地見於小說、戲劇之類,但在散文中,尤其是敘事散文中也並不少見。

所謂橫貫式,就是以內在的思想路線或外在的某個物件來連綴各種互不關聯的“畫面”“斷片”,按事物的性質歸類,並列地組織材料。橫貫式在具體運用中又有種種不同。諸如以情感為線,以事理為線,以物件為線等等,這在橫貫式中運用得最普遍,也是最能表現出散文文體特征的形式。以情感為線的,多見於抒情散文。井上靖《春將至》,通篇即以盼春的心理來貫通,把天文地理、風土人情和景貌氣象,統統凝聚在這壹情感基調上。以雋永的情感為線,是深入作品底蘊的結果,它不僅在抒情散文中普遍采用,在壹些懷人敘事散文中也常常碰到。朱自清的《給亡婦》,即是以壹條至誠醇厚的懷親頌妻的情感線索把壹些日常瑣事的片斷粘連在壹起,雜而不越,散中見整。以事理為線,是更偏重於內在邏輯性的壹種橫貫式,多見於即事明理的議論散文。其行文線索,常常是作者從對事物感受和思索中提煉出來的壹種觀點,其他材料便據此展開。如秦牧的《象和蟻的童話》等。在有些托物言誌、寄情於景的抒情散文中,最愛用某壹物作為行文的橫貫線索,這又有兩種情況。壹種是“物”側重在作為線索而出現的,如秦牧的《土地》;另壹種是不僅作為線索,而且也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寄托點,常常具有某種象征和寓意,如西班牙作家麥斯特勒思的《夜鶯》即是。

比較來說,縱貫式線索盡管有種種不同,但總歸是符合事物發生發展的自然順序或進程,也符合人們循序漸進的普遍認識規律。橫貫式線索則帶有某種哲學的抽象,行文中時有跳脫,因為被線索連綴在壹起的是壹些各不相幹的材料。這樣,就從形式上拉開了創作者與鑒賞者之間的距離,給鑒賞者造成了壹定的理解難度。不過,大手筆又特別善於處理與鑒賞者之間的矛盾,精於明為跳脫(斷)暗為連結(續)。善斷善續,能夠把明斷與暗續辯證地統壹起來。

所謂縱橫交貫式,不過是以上兩種方式的綜合運用。這種情況,在壹些遊記散文裏頗為常見。遊記如果單用壹條遊蹤的縱線,文章就很可能像記流水賬壹樣,寫得散漫,故往往在遊蹤的線索之外再加壹條橫線索來約束。當然,這種線索方式在壹般敘事散文中有時也可以碰到。如曹靖華的《小米的回憶》,既以時間次第來展開回憶,又以橫線索“小米”(物)來貫通。

世界本身就是壹架由無數個物件組合的龐大而復雜的機器,內部諸因素也無不存在著種種聯系,這些聯系我想壹定也可以尋找出多種不同的生活線索來。同樣,壹個理不出生活線索的人,對社會的認識也壹定膚淺、片面。然而,線索的種類五彩繽紛,生活和人生的經緯錯綜復雜,反映到散文裏的線索藝術又何嘗不是如此?上列種種,當然還只是壹個大略的概觀,但無論怎樣變化,都超不出縱貫、橫貫和縱橫交貫這三大類型,具體如何演繹就難以盡數了。

2006-09-19 07:53回復

秋水清韻

11位粉絲

核心會員7

10樓

2.縱觀全局,探索主題。

主題亦叫中心,是作者在散文裏所表現出來的對人類社會種種現象的態度和觀點,它是壹篇散文形成的靈魂。鑒賞散文,將散文的“靈魂”——主題探索到了,也就等於抓住了散文作品的本質,它同樣是散文鑒賞的壹個重要的決定性的步驟。

對散文主題的探索並不十分困難,但如果想用幾句話準確地說出它的主題又非易事,這是壹般人常有的經驗。有些人鑒賞散文,往往喜歡憑著壹點直感去判斷作品主題,結果使作者本人也會大吃壹驚,往往失之於偏頗。

探索散文主題的途徑與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的,主要有:

第壹,從作品的寫作背景探索主題。

主題的表現不可能離開壹定的寫作背景和作者其人的世界觀的制約,想辦法弄清作品是作者在怎樣的心境下寫出來的,當時的時代背景如何,社會環境怎樣等,是我們探索散文主題的重要途徑。例如茅盾的《風景談》,大多數人都認為是“極力贊美當時中國***產黨領導下的陜甘寧革命根據地軍民偉大而崇高的革命精神”的,但這個主題是如何體現的呢?因為全文從頭至尾是贊頌屬於“第二自然”的特殊的“風景”,而連像“延安”、“革命根據地”、“***產黨”等字樣卻根本找不到,又談何贊美當時的中國***產黨雲雲呢?看來就非得要求助於本文的寫作背景了,這是自然的。

第二,從作品的“文眼”探索主題。

文眼,是指那些特別精煉警策的詞句,是作者精心安置的“慧眼”,也即散文主題的凝聚點。這點睛之筆,正是我們探索散文主題的直接途徑。劉熙載在《文概》中說:“余謂眼乃神光所聚,故有通體之眼,有數句之眼,前前後後無不待眼光照映。”所謂“神光”,即散文的主題;所謂“照映”,即指主題對散文的統攝作用。如柳宗元《捕蛇者說》中的“苛政猛於虎”,杜牧《阿房宮賦》中的“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蕭伯納《貝多芬百年祭》中的“貝多芬的音樂是使妳清醒的音樂,而當妳想獨自壹個靜壹會兒的時候,妳就怕聽他的音樂”……都是“神光”閃爍之處,透過它即可以窺探文心的奧秘。

第三,從作品的重點段落探索主題。

散文的主題,它固然得通過作品的每壹個段落表現出來,但它絕非平均分布在各段裏;每個段落固然也都要為表現主題服務,但它們所擔負的具體任務並不完全相同。或在描寫某個具體的部位,或在敘述某個事件的過程,或在結構上承上啟下以表明過渡等。可以說,壹篇散文的大部分段落與主題的關系並不是直接的,有的甚至完全是出於結構上的考慮,與主題全無關系。壹篇散文的主題,它常常是通過作品中的某壹二個重點段落來表現的,它好像是支撐壹篇散文的“力點”,它是我們探索主題時千萬不能忽視的地方。

第四,從作品的內部聯系中探索主題。

大部分散文,表面看來的確是“散”的,但它的內部卻極有分數。循章求旨,在作品的內部聯系中掌握行文的來龍去脈,分析主題,這也是壹個有效的辦法。

第五,從作品的總體傾向上探索主題。

探索散文主題有個最為常見的毛病,就是不從作品的全局著眼,不從全部題材的總傾向考慮,而是孤立地從某壹枝節、某壹部分來歸納主題,這是必須要克服的。與其他文學樣式比較,散文表現主題並不是通過完整的情節,也不是集中通過某壹兩個典型化的人物等,而常常是通過壹些事實的片段、生動的場面、作者的感懷來表現的。所以,從總體傾向上探索主題就顯得更為重要了。

2006-09-19 07:54回復

秋水清韻

11位粉絲

核心會員7

11樓

三、散文鑒賞的兩個難點

1.剖析結構,仔細理會。

結構是散文包括壹切文章的組織法則。人們常把主題比作文章的靈魂,把材料比作文章的血肉,那麽結構也就是文章的骨架了。壹篇散文的內容必須依靠結構固定並顯示出來,結構是作品思想內容的形式體現。鑒賞散文,對其結構進行剖析,也就好比是對散文進行人體解剖壹樣,這對於我們了解散文的內部構成與聯系,深入到散文的骨子裏頭仔細理會其奧妙所在有著重要的意義。不過,對散文結構的剖析壹直是壹個難點,它需要鑒賞者有較好的散文藝術修養才行。

5 散文鑒賞方法談

壹般而言,對散文結構的剖析可以從如下三個方面入手:

壹是剖析結構由哪幾個部分組成,亦即給散文分段。

就散文的外部結構來看,包括句、自然段和部分三個方面。前兩者是出於文字表達上的需要,起著停頓與間歇的作用,均屬於自然的形式單位,而且也有明顯的外部標誌,容易掌握。部分則是作者出於內容表達上的需要,集中某個方面的內容為突出主題服務的意義上的段落。壹篇散文總是由若幹個意義段構成,壹個意義段也就是壹個部分,它通常包括有幾個自然段,當然有時也可能與自然段壹致。這裏所謂的分段,就是分析壹篇散文由幾個意義段組成,以便於深入了解其結構在開合、斷續、抑揚上的特點,等等。

有些散文的意義段落是通過小標題、空行或用“壹、二、三”的數字來標明的,這比較好辦。也有壹些散文是通過關聯詞語、承接句、過渡段等來暗示的,閱讀時稍作留意也不難劃分。對於那些既無標誌又無暗示的篇章結構,就需要我們作認真具體的分析。但不管怎麽說,意義上的段落,總是具有相對獨立性的,或同壹時間,或同壹地點,或同壹性質等,只要把那些在內容上聯系緊密的自然段劃分在壹起就是了。

二是剖析段與段之間的聯系,看是如何完整、嚴謹和自然的。

所謂完整,是指散文結構有頭有尾、有中段,部分與部分、部分與整體都有有機的聯系,緊針密線,連貫壹氣;所謂嚴謹,是指散文的各部分安排得非常妥帖,緊湊,以至無法作任何增刪更動,任何挪動或刪削都會使整體構架脫節;所謂自然,是指散文結構要像生活那樣渾然天成,不見斧鑿痕跡,“當行於所當行,當止於不可不止”(蘇軾語)。

2006-09-19 07:55回復

秋水清韻

11位粉絲

核心會員7

12樓

三是剖析結構的局部特征,深入研究開頭、結尾和過渡。

剖析散文的結構,從大的方面而言,不外乎兩條途徑:由整體到部分,或由部分到整體。通過這樣由外到內,由內到外的兩個回合,又有什麽樣的結構不能被我們所認識呢?分段也好,分析段與段的聯系也好,這是側重在由整體到部分。這裏要說的剖析結構的局部特征,則側重在由部分到整體。這正如我們觀賞壹座建築,不僅要觀賞它的整體外形,同時還需要走進去,把所有過道、房間、旋梯什麽的都看壹看,這才知道它具有什麽特色。

剖析結構的局部特征,也即是進壹步要求從部分入手,並達到從整體上深入把握作品各個部分安排的方法與技巧,諸如作者在敘述方法上哪裏是運用順敘、倒敘、插敘和補敘?作者又是怎樣安排波瀾節奏的?是否使用了伏筆、懸念?尤其是在開頭、結尾和過渡這些關鍵部分又有什麽特征?等等。為了弄清它們,就有必要對散文的每個細小的部分作認真的考察和研究。

2.辨明作法,深入體察。

盡管人們時下對散文創作有無技法的問題又展開了論爭,而且使人有點目迷五色之感,但客觀地從散文創作的實踐來說,壹切優秀的散文作品,都應是“有技法”與“無技法”的和諧統壹。說它“有技法”,是因為任何壹位有作為的散文作者都不能壹任自己的情感去隨意發泄,驅遣語言、駕馭材料、想像、加工和組合的能力等都不為無法。說它“無技法”,又是因為壹些優秀的散文作者都是嫻熟地活用各種技法,將技法與內容融為壹體,天衣無縫,以至於好像妳說不出有什麽技法了。

散文的這種“以無法為有法”(徐增語)的創作境界,對於散文鑒賞者來說,確實是提出了壹項非常艱巨的任務。鑒賞散文,如不辨其法,自然只能得其皮毛,始終只能停留在字面作壹些淺嘗輒止的欣賞。如果技法於妳是門外漢,結構在妳更是微妙不可把握的神秘,這樣至多也是心知其好而口不能言。

有句形容看雜耍的俗話:“會看的看門道,不會看的看熱鬧。”用它來說明散文鑒賞水平的高下倒十分合適。由字面的欣賞到對內容與形式的鑒賞,也即是由“看熱鬧”到“看門道”,便是衡量壹位散文鑒賞者能力大小的“分水嶺”。然而,要想識“門道”,辨精微,就不得不對散文的技法有壹定的了解。高爾基說:“必須知道創作技巧。懂得壹件工作的技巧,也就是懂得這壹工作本身”,“技巧是文化成長的壹個基本力量,是文化全部過程的壹種主導力量”(高爾基《談談〈詩人叢書〉》)。他所說的“文化成長”,自然也是包括散文鑒賞在內的。

2006-09-19 07:56回復

秋水清韻

11位粉絲

核心會員7

13樓

散文的技法壹時也難以勝數,它們是歷代文藝理論工作者根據長期以來的散文創作實踐總結出來的。有的是以成語典故命名,如“壹石數鳥”“釜底抽薪”等;還有的是采用壹些生活中的至理名言加以說明,如“彩線穿珠”“曲徑通幽”“移步換形”等;有的則是借用軍事、音樂、繪畫等術語來比況,如“欲擒故縱”“余音繞梁”“烘雲托月”“橫雲斷峰”等,上述種種,就其名稱而言,已夠人玩味了,況且它們還包括著各自豐富的內容。因而,辨明作法,深入體察,就成了高層次散文鑒賞的壹個不可缺少的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