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題目:閱讀鄭敏的詩《金黃的稻束》,寫壹篇詩歌評論(文章標題自擬,不少於1500字)。 金黃的稻束 鄭敏 金

題目:閱讀鄭敏的詩《金黃的稻束》,寫壹篇詩歌評論(文章標題自擬,不少於1500字)。 金黃的稻束 鄭敏 金

《金黃的稻束》和它的誕生(鄭敏) 這首詩是寫在20世紀40年代,當時我正在戰時的昆明西南聯合大學哲學系讀書。我在1939年考入西南聯大,當時的制度是可以在新生註冊入校時決定自己要主修哪壹系,在經過壹番思考後,我決定由我喜愛的英國文學改為修哲學系。當時我的想法是文學還可以自學,而哲學,這壹文科之本,卻必須由師傅領進門,因此在註冊登記表上我就毅然決然地填上哲學系幾個大字,從此奠定了我此生在寫作和科研上必然會走上壹條跨學科的道路,也就是念著哲學,為了更深地理解文學和寫詩。說來也巧,作為哲學系的學生在修壹門外語時必須修德文。這樣我就成了馮至先生德文課的學生,馮先生也正是壹位兼修德國文學與哲學的學者和詩人,他在聯大開了歌德研究和德文兩門課,就在這時期他的傑作《十四行詩集》和關於裏爾克書信的翻譯也問世了。他的詩和歌德的《浮士德》及裏爾克的書信都是深深浸透著哲學的文學,這樣就深刻地刻畫了我此生在創作與科研所必然要走的道路。與此同時我在自己主修的哲學課裏又找到詩的美學和哲思。其中鄭昕先生的康德,緊緊圍繞著對物自身的探討,馮文潛先生的西方哲學史,為我畫了壹個柏拉圖的形而上理想主義的輪廓,馮友蘭先生的人生哲學使我理解了中國古典詩詞中的境界,湯用彤先生的魏晉玄學使我深刻感受到中國知識分子所特有的壹種超脫精神,而這些中西哲學正是我所讀的壹切文學之本,之質,之神,從此我不可能不在文學作品中尋找他們,體驗他們,因此在事隔半個世紀後,我在海德格爾的書裏讀到“詩歌是哲學的近鄰”時,它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靈,點中了我多年實踐而不自覺的道理。 以上這些就是我在20世紀40年代寫詩時的心態,壹個昆明常有的金色黃昏,我從郊外往小西門裏小街旁的女生宿舍走去,在沿著壹條流水和樹叢走著時,忽然右手閃進我的視野是壹片開闊的稻田,壹束束收割下的稻束,散開,站立在收割後的稻田裏,在夕陽中如同鍍金似的金黃,但它們都微垂著稻穗,顯得有些兒疲倦,有些兒寧靜,又有些兒寂寞,讓我想起安於奉獻的疲倦的母親們。舉目看遠處,只見微藍色的遠山,似遠又似近地圍繞著,那流水有聲無聲地汩汩流過,它的消逝感和金黃的稻束們的沈思凝靜形成對比,顯得不那麽偉大,而稻束們的沈思卻更是我們永久的壹個思想,回憶40年代大學時的哲學課和文學課,它留在我心靈深處的不是具體的知識,而是哲學和文學,特別是詩,釀成的酒,它香氣四溢,每當壹個情景觸動我的靈魂時,我就為這種酒香所陶醉,身不由己地寫起詩來,也許這就是詩神對我的召喚吧,日後閱歷多了,思維也變得復雜起來,我的詩神也由壹個青春的女神變成壹位沈思的智者,他遞給我的不再是葡萄美酒,而是壹種更濃烈的極香醇的白酒,我的詩有時有些不勝任,但生命是不會倒退的,正如江河,我只能向大海流去,永不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