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看過這樣壹句話:“比努力更重要的是,提升妳的思維層次。”
如果妳對自己以及 社會 ,沒有很深刻的認知,那麽妳的努力,並沒有太大的價值。
瞎努力,還不如原地不動,靜觀其變。
熱衷於社交,還拼命交朋友的人,並不是單純為了友誼,往往是為了某些利益,或者是害怕孤獨。
人到了壹定的年紀,無法把所有的社交都拒之門外,但是可以做到,在人群中“獨行”,在熱鬧的環境中保持沈默,就像在城市裏的“隱者”壹樣。
從表面來看,喜歡獨來獨往,還堅持沈默的人,是標新立異,沒有什麽利用價值,其實是他們足夠自信,學會了冷眼看世界,多半有以下幾種心態。
02
第壹,懶得說話的心態,人與人的層次不同,不必互相吹捧、附和。
明朝時期,文學家徐渭壹個人外出,借宿在凈眾寺中。禪師請他題詩。他盛情難卻,提筆寫下:“半生落魄已成翁,獨立書齋嘯晚風。 筆底明珠無處賣,閑拋閑擲野藤中 。”
壹個喜歡讀書寫字的人,卻沒有人欣賞,詩句就像珍珠壹樣貴重,但是沒有人賞識,也賣不出去,只能隨便丟棄。這是壹個文人的憂傷。
古時候,俞伯牙遇到了鐘子期,雖然兩個人的身份懸殊很大,但是壹個會彈琴,壹個會聽琴聲,彼此成為知己,留下了“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千古美談。
可是,現實生活中,我們是難以遇到知己的,就是同層次的人,也沒有幾個。
人與人之間,因為愛好、家教、學識、生活閱歷、工作環境等不同,思想和言語的差距,顯而易見。
社交場上,互相溜須拍馬,不過是委屈了自己,擡舉了別人,或者降低了自己的層次,附庸作雅,內心非常難受。
事實上,妳說的話,別人不懂;別人的話,妳不想去理解。既然是這樣,還不如沈默,平時也不要聚集,眼不見為凈。
03
第二,堅持低調的心態,對人生有獨到見解,在群體中顯得很安靜。
漢朝時期,馬援在朝廷為官,他聽說哥哥的兒子喜歡議論是非,並結交不講道義的人。他趕緊修書壹封,寄給哥哥,希望加強管教。
加入各種各樣的圈子,還聚集在壹起議論是非,這是不道德的行為。做人,聽到別人的過失,就應該付之壹笑。對於各種言論,應該認真梳理,並且加強自我告誡。
無獨有偶,清朝末年,曾國藩組建湘軍,弟弟們都想參與,但是他堅決反對,後來勉為其難地帶上了弟弟曾國葆,但是也沒有重用。他告訴弟弟,要努力讀書,不要輕信有什麽捷徑可走。
當曾國藩聽說侄子們坐著轎子,耀武揚威的時候,馬上寫信回家,勸他們低調做人,富貴氣,不要太重了。
其實,合群不合群,是壹個相對的概念。並不是說,壹個朋友都沒有的人,就是不合群;也不是朋友遍地都是的人,就很合群。 能在群體中,堅持做自己的人,是表面合群,內心是在拒絕的;可以被人同化的人,是盲目合群。
人到了壹定的年紀,常常身不由己。就像三國時期的徐庶壹樣,“身在曹營心在漢”,壹半糊塗,壹半清醒。
當壹個人壹直非常低調的時候,他就會顯得格格不入。
04
第三,不問世事的心態,多壹事不如少壹事,少管閑事養精神。
也許,很多人都羨慕隱居的生活,但是能夠做到的人,卻不多。畢竟,人的骨子裏是喜歡熱鬧的,過於清淡的生活,覺得索然無味。
只有那些經歷過大起大落的人,把人生看透了,才真正會感悟到,把自己隱藏起來,日子安靜了,也可以真正專註做自己的事情了。
唐朝時期,韓愈考取功名,壹心為民,但是他仍舊多次被貶。比方說,為了說明地方官員謊報糧食收獲、百姓被多征收了糧食的情況,他寫了《論天旱人饑狀》,因此被貶連州陽山縣。
十多年的人生經歷,讓他感覺到很不安。雖然有俸祿,但是覺得自己很不愉快,感覺自己像老鼠在偷盜。
當壹個人經歷了某些難受的事情,看淡了世態炎涼,就會有壹種“啥事都不管”的想法。真的好想,放下壹切,每天可以獨坐小樓,溫水煮茶。
不合群,還很沈默,是在逃離人群,也是在遠離是非,保護自己。
05
第四,獨自變強的心態,以後的路,壹個人走,跌跌撞撞也要堅持。
壹個人默默獨行,不是故作清高,而是他在想辦法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路,人生是很自信的。
靠誰不如靠自己。如果把自己的命運捆綁在別人身上,那麽就要看別人的臉色,甚至給別人墊背。
在武俠小說裏,我們常常看到“閉關修煉”幾個字。壹些高手,在壹定的時候,就會獨自待在某個地方,心無旁騖地練習武術,讓功力更上壹層樓。
很多為人處世的道理,不是別人教會妳的,而是妳從形形色色的事情中,“悟出來”的。
人生壹路走來,冷暖自知,把孤獨當成享受,本身就是壹種成功。
06
誠然,真正的孤獨,不是壹個人坐在曠野裏,而是壹個人走在人群裏,卻沒有壹個理解自己的人,也看不到壹張真誠的笑臉。
人來人往,高朋滿座,本是利益追逐,如果不是這樣,為什麽我們常常因為社交而煩惱,因為應酬而疲憊?
所以,真正聰明的人,習慣了獨處,也不想說話,壹個人走路,壹個人看風景,蠻好的。
依附別人,就像青藤纏著大樹;高談闊論,就像夏天的蟬壹樣討人厭。
只要待人善良,怎麽過,都會舒心。
作者:布衣粗食。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