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同年同日又同窗。不似鸞凰。誰似鸞凰。——宋 張幼謙《壹翦梅·同年同日又同窗》
白話譯文:我們是通年同月同日生還是同窗,我們不似鸞凰壹般,還要誰能稱作鸞凰。
2、他鄉負笈未如歸,飲散落花淚自垂。 ——當代 程濱《擬餞別同窗》
譯文:在他鄉背箱子遊學沒有如期歸來,獨自飲酒看著落花不由得低頭落淚。
3、剡藤涵雪持入山,須憶同窗舊情素。 元 岑安卿《寄茲息庵乞水墨蒲桃》
白話譯文:拿著帶雪的剡藤信進入山中,必須記得同窗那時候的情意。
4、殷勤圖後會,勉強就前程。珍重同窗友,勞生亦太輕。——明 王邦畿《留別曾自昭徐聖甫》
白話譯文:積極的相會以後,勉強的去開始以後的道路。同窗的朋友要保重,勞碌的生命已經太苦了。
5、同窗四五人,肝膽如壹身。——明 何瑭《送方士六首 其三》
白話譯文:同窗的有四五個人,肝膽相照的只有這壹個。
2.關於同窗的詩詞1、《謝亭送別》 許渾 勞歌壹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
2、《寫情》 李益 水紋珍簟思悠悠,千裏佳期壹夕休。從此無心愛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樓。
3、《送元二使安西》 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壹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4、《送魏二》 王昌齡 醉別江樓桔柚香,江風引雨入船涼。憶君遙在瀟湘上,愁聽清猿夢裏長。
5、《送沈子福歸江東》 王 維 楊柳渡頭行客稀,罟師蕩槳向臨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
6、《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7、《琵琶行》 白居易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8、《江陵愁望有寄》 魚玄機 楓葉千枝復萬枝,江橋掩映暮帆遲。憶君心似西江水,日夜東流無歇時。
9、《別董大》 高適 千裏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3.描寫“同窗”的古詩句1. 《贈汪倫》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2. 《送友人入蜀》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見說蠶叢路,崎嶇不易行。
山從人面起,雲傍馬頭生。
芳樹籠秦棧,春流繞蜀城。
升沈應已定,不必問君平。
3. 《寄黃幾復》
年代: 宋 作者: 黃庭堅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傳書謝不能。
桃李春風壹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蘄三折肱。
想見讀書頭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4. 《問劉十九》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能飲壹杯無!
5.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4.描寫同窗的古詩句1、《壹翦梅·同年同日又同窗》
年代: 宋 作者: 張幼謙
同年同日又同窗。不似鸞凰。誰似鸞凰。石榴樹下事匆忙。驚散鴛鴦。拆散鴛鴦。壹年不到讀書堂。教不思量。怎不思量。朝朝暮暮只燒香。有分成雙。願早成雙。
2、《送同窗趙章甫上舍入京》
年代: 宋 作者: 姚勉
正誼群英自藹然,喜君已是著先鞭。
翼摶北海三千裏,身在西雝尺五天。
學舍快升優褐上,酒樓莫戀軟紅邊。
雙親教子相期切,成取功名趁妙年。
3、《寄祝許大千七十》
年代: 當代 作者: 錢鐘書
少日同窗侶,天涯壹故人。
振奇風骨卓,坦率性靈真。
早蔔仁能壽,遙知德有鄰。
白頭望好在,跡曠愈情親。
4、《哭丹池王隱君》
年代: 宋 作者: 陳起
憶昔相逢初,壹見即刮目。
出處雖不齊,椒蘭則同馥。
論心到極處,情愛逾骨肉。
十年傳成癖,搰搰閉門讀。
高誌尊所傳,而肯曲從俗。
抱此奇特操,平步可金玉。
況復同窗友,槐庭秉鈞軸。
事有反所料,軒冕笑羈束。
縉雲邈千裏,訪道求辟谷。
食棗懷安期,竊桃小方朔。
平生精進心,自可登仙錄。
壹著偶失算,九書無復續。
洞霄有猿號,丹池無鶴浴。
昨病失會葬,生芻東望哭。
5、《題李休寧藏齋》
年代: 宋 作者: 吳儆
璧玉世所珍,常以十襲藏。
虎豹亦自愛,霧雨澤其章。
璧玉鎮玷缺,郊廟登琮璜。
虎豹養成文。倏變風飛揚。
李侯知愛子,納於道德場。
劇翳開雲扃,挹潔抗同窗。
萬軸架牙簽,千篇垂琳瑯。
燈火秋夜永,爐薰春晝長。
黃卷對聖賢,北窗臥羲皇。
欲不接耳目,心靜發天光。
性宋蹈宮庭,禮教嚴範防。
城堅無畏敵,楫具川可航。
茲焉寄遊息,鵬路觀翺翔。
5.古詩詞中合適的詩句送給同窗好友1.贈範曄 作者:陸凱 年代:南北朝 體裁:未知 類別:未知 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
江南無所有,聊寄壹枝春。註釋:古今吟詠嶺梅詩詞不下千章,最早的是陸凱《贈範嘩》“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壹枝春。”
《直隸南雄州誌》載,南雄城南有寄梅驛,即取折梅逢驛使詩語。該驛曾經宋紹興知州李岐重修。
清道光知州戴錫綸有《寄梅驛》詩雲:“壹枝春可當人情,投贈南州艷此清。妙是不登供帳例,香風千古被征行。”
陸凱是三國時人。《三國誌.陸凱傳》載:“陸凱,字敬風,吳郡吳人也。
丞相遜族子也。黃武初為永興諸暨長,所在有治跡,拜建武都尉。
領兵雖統軍眾,手不釋書。……赤烏中除儋耳太守,討珠崖,斬獲有功,遷為建武校尉。”
又《三國誌.孫權傳》載:“赤烏四年秋七月,遣將軍聶友、校尉陸凱以兵三萬討珠崖儋耳。” 這首詩當是陸凱率兵南征度梅嶺時所作。
他在戎馬倥傯中登上梅嶺,正值嶺梅怒放,立馬於梅花叢中,回首北望,想起了隴頭好友範嘩,又正好碰上北去的驛使,就出現了折梅賦詩贈友人的壹幕。他那“雖統軍眾,手不釋書”的儒將風度躍然出現在讀者眼前。
《贈範嘩》寥寥2 0字,簡樸中道出了真摯的友情,平淡中顯出了高雅的意境。“壹枝春”作為梅花的象征,向人們預示著美好的春天即將來臨,祝願人們的美好祈望定能實現。
範嘩是誰?南北朝劉宋時有個編寫《後漢書》的範嘩,但他距三國近200年,肯定不是這個範曄,而是三國另壹個範曄。有的人則認為範嘩是劉宋時的範嘩,而陸凱不是三國吳的陸凱,而是劉宋時的另壹個陸凱。
熟是熟非,有待考證。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 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岐路,兒女***沾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品賞析 離愁別緒,是古代詩歌中常見的壹種主題。
古代交通不便,壹旦分離,再會難期,就連通信也不是壹件容易的事。所以在這些送別或留別的詩裏,難免染上淒涼、傷感的色彩。
江淹《別賦》所謂“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在古代確乎是這樣的。但也不可壹概而論,古人寫的別詩,也有明朗樂觀之作。
初唐詩人王勃的名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是這樣的壹首好詩。王勃,字子安,絳州龍門人。
14歲時應舉及第,當了壹名朝散郎,沛王召為修撰,但不久就被唐高宗貶黜了。於是王勃便漫遊蜀中,壹度任虢州參軍,又犯了死罪,幸而遇赦,但官職還是丟掉了。
他的父親受他牽累,貶為交趾令。他渡海省親,不幸溺水而死。
年僅25歲。《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他在長安的時候寫的。
“少府”,是唐代對縣尉的通稱。這位姓杜的少府將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長安相送,臨別時贈給他這首詩。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開頭兩句分別點出送別的地點和行人的去向。
“城闕”,指京城長安,闕是宮門兩邊的望樓。“三秦”,泛指長安附近。
項羽破秦後,把秦國原來的地盤分為雍、塞、翟三國,封秦朝的三個降將為王,稱為“三秦”。“城闕輔三秦”,是說京城長安周圍有三秦夾輔著。
“五津”,是杜少府要去的地方。四川的岷江從灌縣到犍為這壹段有白華津、萬裏津等五個渡口,稱“五津”。
長安是詩人和杜少府分手的地方,城郭宮闕,氣象雄偉,歷歷在目。杜少府離開這裏,自然是戀戀不舍。
而將去的蜀州呢?千裏迢迢,風煙渺渺,極目望去不免產生幾分惆悵。這兩句通過壹近壹遠兩處景物的對照,襯托出行者、送行者雙方依依惜別的感情。
這位姓杜的朋友在京城得到縣尉這樣壹個小官,長途跋涉到蜀州去上任,恐怕是壹個很不得誌的知識分子。王勃自己遊宦在外,也不怎麽得意。
當他們走出都城,遠望五津的時候,彼此的感情很自然地會溝通在壹起。“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這兩句詩把兩人之間感情的***鳴寫了出來。
這兩句的大意是:我和妳都是離鄉遠遊以求仕宦的人,妳去蜀州,我留長安,去和留雖有不同,但此刻的惜別之意卻是壹樣的啊!這兩句表現的感情很真摯,態度很誠懇,壹種體貼關註的語氣,從字裏行間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是很動人的。五六句忽然將筆鋒壹轉,轉而去寬慰那即將遠行的友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意思是說:我們分手之後,雖然天各壹方,但是不必悲傷。海內有知心的朋友,即使遠隔天涯,也像是近鄰壹樣。
最後兩句就此再推進壹層說:“無為在岐路,兒女***沾巾。”意思是,不要在分手的岐路上因離別而悲傷,就像那些青年男女壹樣地別淚沾巾。
以上四句是從曹植的《贈白馬王彪》脫化出來的。曹植在和他的弟弟曹彪分離時寫道:“丈夫誌四海,萬裏猶比鄰。”
又說:“憂思成疾 ,無乃兒女仁!”但王勃的詩更凝練、更鮮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長期以來膾炙人口的詩篇,特別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兩句,至今還常被人們引用。
這首詩寫得樂觀開朗,沒有壹般贈別詩常有的那種哀傷和悱惻。我想,這正是它受人喜愛的壹個重要原因。
它的情調和唐朝前期經濟文化走向繁榮、封建社會上升發展的時代精神是壹致的。樸素無華是這首詩的藝術特色,也正是它的好處。
從齊梁到初唐,浮華艷麗。
6.求關於同學之間友誼的古詩.嚶嚶鳴矣,求其友聲——《詩經.小雅.伐木》
2.投我以桃,報之以李——《詩經.大雅.抑》
3.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詩經.衛風.木瓜》
4.結交在相知,骨肉何必親——漢樂府民歌《箜篌謠》
5.丈夫誌四海,萬裏猶比鄰——三國.魏.曹植《贈白馬王彪》
6.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7.相知無遠近,萬裏尚為鄰——唐.張九齡《送韋城李少府》
8.少年樂新知,衰暮思故友——唐.韓愈《除官赴闕至江州寄鄂嶽李大夫》
9.以文常會友,唯德自成鄰——唐.祖詠《清明宴司勛劉郎中別業》
10.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唐.白居易《琵琶行》
11.人生結交在終結,莫為升沈中路分——唐.賀蘭進明《行路難五首》
12.人生交契無老少,論交何必先同調——唐.杜甫《徒步歸行》
13.友如作畫須求淡,山似論文不喜平——清.翁照《與友人尋山》
7.有什麽關於同學的古詩.嚶嚶鳴矣,求其友聲——《詩經.小雅.伐木》2.投我以桃,報之以李——《詩經.大雅.抑》3.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詩經.衛風.木瓜》4.結交在相知,骨肉何必親——漢樂府民歌《箜篌謠》5.丈夫誌四海,萬裏猶比鄰——三國.魏.曹植《贈白馬王彪》6.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7.相知無遠近,萬裏尚為鄰——唐.張九齡《送韋城李少府》8.少年樂新知,衰暮思故友——唐.韓愈《除官赴闕至江州寄鄂嶽李大夫》9.以文常會友,唯德自成鄰——唐.祖詠《清明宴司勛劉郎中別業》10.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唐.白居易《琵琶行》 11.人生結交在終結,莫為升沈中路分——唐.賀蘭進明《行路難五首》 12.人生交契無老少,論交何必先同調——唐.杜甫《徒步歸行》 13.友如作畫須求淡,山似論文不喜平——清.翁照《與友人尋山》夜雨寄北 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