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終日看山不厭山全詩及釋文

終日看山不厭山全詩及釋文

終日看山不厭山出自《遊鐘山》,原文如下:

《遊鐘山》

作者:王安石〔宋代〕

終日看山不厭山,買山終待老山間。

山花落盡山長在,山水空流山自閑。

譯文

整日裏遊覽於山間,山色美麗,變化萬千,毫無厭倦,買下這片山林等待終老山間。

山花花開花落,而山壹直魏然屹立,山間的溪水空空流淌而山自在清閑。

註釋

厭:不喜歡,憎惡。

『作者介紹』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壹。

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傳之詩句莫過於《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賞析』

這首詩是王安石《遊鐘山》四首七言絕句之壹,短短二十八字之內,便重復出現了八個“山”字,如此回環反復,讀之朗朗上口,匠心獨運,這樣的詩作在古典詩詞中是極少見的。唐代羊士諤的壹首《亂後曲江》,“憶昔曾遊曲水濱,春來長有探春人。遊春人盡空池在,直至春深不似春。”詩中五疊“春”字,讀來已是傳神至極,毫無矯揉造作,為復而復之嫌疑。而王安石的這首《遊鐘山》更是出奇制勝,獨絕無二。

八個“山”字平均分配於四句之中,這顯然是詩人巧心謀篇布局,以顯出漸次的層次感。但又並非壹成不變,毫無錯落,前兩句中每壹個“山”字都寫在了七言的不同位置上,而後兩句又處於相同之處。形式上既有參差,又有對稱,堪稱壹絕。古典詩歌有“詩避重字”的說法,壹因格律,二因詩作篇幅短小,要表意染境本已不易,若再反復用字,反而會有追求詞藻,詩作空洞,而不能達意的問題。但王安石的這首《遊鐘山》在詩意的表達上,不僅沒因反復用字而大打折扣,而且句意如疊字壹樣,環環相扣,更有以山自擬的深意暗含其中。即使不深究詩境,全當壹首普通的歸隱山水詩來看,這也是佳作壹篇。

“終日看山不厭山”,歸隱後的王安石常騎著毛驢悠遊鐘山,但日日與山為伴,以山為景,卻未曾厭膩。壹寫鐘山秀美,二寫山之變幻。山川看似亙古不移,但若像王安石這樣細細賞來,也會看見鐘山的日新月異,花草樹木、鳥獸蛇蟲,每壹日、每壹時、每壹刻都在改變。因為喜愛而想要“買山終待老山間”,而事實上王安石最後確實安葬於鐘山南麓。

“山花落盡山常在”,寫的不正是禪家緣起性空的核心思想嗎?以山花喻世間壹切有為法,生滅不止變化不休,如山花壹般,年年歲歲有開有落。再以鐘山喻法性本空,因為性空才能緣起,無空便無有,有從空中生,正若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山若不存,山花何在?與此同時,緣起才知性空,正是見證了山花的生生滅滅,才知道山的不移不亂。“山水空流山自閑”,山間流水潺潺,不分晝夜不知疲憊,無有盡時不明始日,但壹動不如壹靜,流是空流,唯有閑,才是灑脫自性。全詩看似在寫鐘山,實則是在寫詩人的心。

其實對於這樣壹首精妙的山水詩,或許不解而解才是最佳的賞析方式。無須通曉歷史背景,無須得知詩人心境,甚至無須深究其中禪意,或是根本不知詩人是何許人,亦無礙無障。畢竟詩中所提就只有山水,本就無所謂時代無所謂背景,於是讀者便可以自心自解,在這首看似簡單的山水詩中見自己、見眾生,見心中所有的諸般萬象。山花到底只是山花,還是禪家的緣起性空,還是詩人已拋下的榮華富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