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寫詩(詞語)詳細資料大全

寫詩(詞語)詳細資料大全

寫詩也稱作詩,日常生活中人們更習慣於將寫詩稱謂為作詩,以區別於壹般的寫文章·從古自今,文人在作詩時,壹般習慣於邊吟唱邊作詩,作代表的是壹種狀態,壹種動作,壹種陶醉於詩文意境中的感情抒發。

基本介紹 中文名 :寫詩 也稱 :作詩 方法 :明喻法等 作品 :格律詩等 寫詩的方法,古體詩近體詩,格律,押韻,格律分類,五言絕句格律,五言律詩格律,七言絕句格律,七言律詩格律,六言絕句格律,六言律詩格律,註意, 寫詩的方法 1.明喻法。(多用在事物上) 2.暗喻法。 3.排比法。 4.閱兵法(表現事物層次) 5.擬人法。 6.假設法。 7.誇張法。 8.對比法。 9.疑問法。(或反問) 10.故事法。 古體詩近體詩 古體詩 古體詩是古代漢族詩歌體裁。壹般又叫古風,從詩句的字數看,有所謂四言詩、五言詩和七言詩等。 古體詩格律自由,不拘對仗、平仄,押韻較寬,篇幅長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體和雜言體。 近體詩 近體詩又稱今體詩或格律詩,是壹種講究平仄、對仗和押韻的漢族詩歌體裁。 在近體詩篇中句數、字數、平仄、押韻都有嚴格的限制。 格律 格律,指壹系列中國古代詩歌獨有的,在創作時的格式、音律等方面所應遵守的準則。中國古代近體詩 詞在格律上要求嚴格,其他如古體詩、現代詩歌、歐化詩歌等沒有確定的、嚴格的格律要求。 格律,壹般有四大要素:用韻、平仄、對仗、字數。 用韻 韻書 : 切韻、廣韻、平水韻、詩韻新編、中華新韻(十四韻)簡表 平仄 平仄,是詩詞中用字的聲調。古代漢語的聲調分平、上、去、入四聲。 “平”指四聲中的平聲,包括陰平、陽平二聲;“仄”指四聲中的仄聲,包括上、去、入三聲。 自元朝周德清後,平分陽陰,仄歸上去。逐步形成陰平、陽平歸平,上聲、去聲歸仄,入聲取消的格局。 古 : 平聲、上聲、去聲、入聲 今 : 陰平、陽平、上聲、去聲 對仗 對仗的第壹個特點,是句法要相同。 對仗的第二個特點,是不能用相同的字相對。像“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這種對仗,在詞、曲中 是允許的,在近體詩中則不允許。實際上,除非是修辭的需要,在近體詩中必須避免出現相同的字。 對仗的第三個特點,是詞性要相對,也就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副詞對副詞,代 詞對代詞,虛詞對虛詞。如果要對得工整,還必須用詞義上屬於同壹類型的詞(主要是名詞)來相對,比 如天文對天文,地理對地理,數目對數目,方位對方位,顏色對顏色,時令對時令,器物對器物,人事對 人事,生物對生物,等等,但不能是同義詞。前面所舉的“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星”對“月” 是天文對,“野”對“江”是地理對,而“垂”對“湧”,“平”對“大”,“闊”對“流”,也都是在 詞義上屬於相同類型的動詞、形容詞的相對。象這樣的對仗,叫做工對。 有壹些對仗,是借用了同音字形成工對,叫做借對。此外還講有鄰對、寬對、流水對、扇面對。 字數 句法:古體每句字數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雜言(句子參差不齊)都有,每首的句數也不 定,少則兩句,多則幾十、幾百句。近體只有五言、七言兩種,律詩規定為八句,絕句規定為四句,多於 八句的為排律,也叫長律。 押韻 押韻,又作壓韻,是指在韻文的創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後壹個字,都使用韻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朗誦 或詠唱時,產生鏗鏘和諧感。這些使用了同壹韻母字的地方,稱為韻腳。 所謂 押韻 (也叫壓韻、葉韻),就是把相同韻部的字放在規定的位置上。 所謂 韻部 ,就是將相同韻母的字歸納到壹類,這種類別即為韻部。 古體詩押韻較為寬松,可以換韻,可以押鄰韻。 近體詩押韻有較嚴格的規定。 古人通常使用官方頒布的專門指導押韻的書:《唐韻》《廣韻》《禮部韻略》《佩文詩韻》《詩韻集成》 《詩韻合壁》等,以南宋王文郁撰的《新刊韻略》最為流行,即世人所謂之《108部平水韻》。 但是,需要明白,並不值得為遷就押韻而破壞詩句的自然,除非是參加科舉,否則即使偶爾壹兩句出韻,古人也是允許的。 格律分類 五言絕句格律 有四種常見格式 仄起首句不入韻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 仄起首句入韻 (仄)仄仄平 ,平平仄仄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 平起首句不入韻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 平起首句入韻 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 。 (加括弧表示可平可仄;黑體字為韻腳) 五言律詩格律 每首八句,每句五字,***四十字。壹般逢偶句押平聲韻(第壹句可押可不押),壹韻到底,不可換韻。 五律有四個基本句式: 仄仄平平仄(仄起仄收式); 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式); 平平平仄仄(平起仄收式); 仄仄仄平平(仄起平收式)。 這四種句式是律詩平仄格式變化的基礎,由此構成五言律詩的四種基本格式。 第壹種格式:首句入韻仄起式 (仄)仄仄平 ,平平仄仄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 。(對仗)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 。(對仗)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 第二種格式:首句不入韻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 。(對仗)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 。(對仗)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 第三種格式:首句入韻平起式 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 。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 。(對仗)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 。(對仗)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 第四種格式:首句不入韻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 。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 。(對仗)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 。(對仗)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 。 七言絕句格律 首句平起入韻式 (平) 平 (仄) 仄仄平 , (仄)仄平平仄仄 。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 。 首句平起不入韻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 平平仄仄 。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 。 首句仄起入韻式 (仄)仄 平平仄仄 , (平)平(仄)仄仄平 ,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 。 首句仄起不入韻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 。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 。 七言律詩格律 每首八句,每句七字,***五十六字。壹般逢偶句押平聲韻(第壹句可押可不押),壹韻到底,當中不換韻。 七律有四個基本句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末了兩字是平仄,稱之為平仄腳); 仄仄平平仄仄平(末了兩字是仄平,稱之為仄平腳); 仄仄平平平仄仄(末了兩字是仄仄,稱之為仄仄腳); 平平仄仄仄平平(末了兩字是平平,稱之為平平腳)。 第壹種格式 首句平起平收式 (平)平(仄)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 。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對仗)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對仗)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第二種格式 首句平起仄收式 為第壹種格式後半首的重疊。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對仗)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對仗)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第三種格式 首句仄起平收式 (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 。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對仗)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對仗)。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第四種格式 首句仄起仄收式 為第三種格式後半首的重疊。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對仗)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對仗)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 六言絕句格律 六絕,要求每句字數相等,平仄相對,壹詩四句,偶句入韻,壹韻到底 主要使用以下三個句式進行組合: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壹聯慣用對仗,可不對,有時兩聯全用對仗。 《壹》絕句押平聲韻 《A》六言絕句仄起首句不押韻格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 (對仗)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 。 《B》六言絕句仄起首句押韻格式: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 。 《C》六言絕句平起首句不押韻格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 。(對仗)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 《D》六言絕句平起首句押韻格式: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 《壹》絕句押仄聲韻 《A》六言絕句平起式: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 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 。 《B》六言絕句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 六言律詩格律 六律,要求每句字數相等,平仄相對,壹詩八句,偶句入韻,壹詩八句,中兩聯對仗。 《A》六言律詩平起首句押韻格式: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對仗)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 。(對仗)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 《B》六言律詩仄起首句押韻格式: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 。(對仗)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對仗)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 。 《A》六言律詩平起式: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 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 。(對仗)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對仗) 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 。 《B》六言律詩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 (對仗) 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 。(對仗)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 第五字其平仄不得拗救,這壹點和七言(絕律)不同. 註意 寫詩需要積累,無法速成,下面把寫詩最重要的聲韻因素介紹給妳,希望對妳有所幫助; 四聲,這裏指的是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我們要知道四聲,心須先知道聲 調是怎樣構成的。所以這裏先從聲調談起。 聲調 ,這是漢語(以及某些其它語言)的特點。語音的高低、升降、長 短構成了漢語的聲調,而高低、升降則是主要的因素。拿國語來說,***有四 個聲調:陰平聲是壹個高平調(不升不降叫平);陽平聲是壹個中升調(不高 不低叫中);上聲是壹個低升調(有時是低平調);去聲是壹個高降調。 古代漢語也有四個聲調,但是和今天國語的聲調種類不完全壹樣。古代 的四聲是: ⑴平聲。這個聲調到後代分化為陰平和陽平。 ⑵上聲。這個聲調到後代有壹部分變為去聲。 ⑶去聲。這個聲調到後代仍是去聲。 ⑷入聲。這個聲調是壹個短促的調子。現代江浙、福建、廣東、廣西、江 西等處都還保存著入聲。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內蒙古)保存著入聲。 湖南的入聲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著入聲這壹調類。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 大部分的口語裏,入聲已經消失了。北方的入聲字,有的變為陰平,有的變為 陽平,有的變為上聲,有的變為去聲。就國語來說,入聲字變為去聲的最多, 其次是陽平,變為上聲的最少。西南方言中(從湖南到雲南)的入聲字壹律變 成了陽平。 古代的四聲高低升降的形狀是怎樣的,現在不能詳細知道了。依照傳統的 說法,平聲應該是壹個中平調,上聲應該是壹個升調,去聲應該是壹個降調。 入聲應該是壹個短調。《康熙字典》前面載有壹首歌訣,名為《分四聲法》: 平聲平道莫低昂, 上聲高呼猛烈強, 去聲分明哀遠道, 入聲短促急疏藏。 這種敘述是不夠科學的,但是它也讓我們知道了古代四聲的大概。 四聲和韻的關系是很密切的。在韻書中,不同聲調的字不能算是同韻。在 詩詞中,不同聲調的字壹般不能押韻。 什麽字歸什麽聲調,在韻書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還保存著入聲的漢語方 言裏,某字屬某聲也還相當清楚。我們特別應該註意壹字兩讀的情況。有時候, 壹個字有兩種意義(往往詞性也不同),同時也有兩種讀音。例如“為”字, 用作“因為”、“為了”,就讀去聲。在古代漢語裏,這種情況比現代漢語多 得多。現在試舉壹些例子: 騎,平聲,動詞,騎馬;去聲,名詞,騎兵。 思,平聲,動詞,思念;去聲,名詞,思想,情還。 譽,平聲,動詞,稱贊;去聲,名詞,名譽。 汙,平聲,形容詞,汙穢;去聲,動詞,開臟。 數,上聲,動詞,計算;去聲,名詞,數目,命運;入聲(讀如朔), 形容詞,頻繁。 教,去聲,名詞,教化,教育;平聲,動詞,使,讓。 令,去聲,名詞,命令;平聲,動詞,使,讓。 禁,去聲,名詞,禁令,宮禁;平聲,動詞,堪,經得起。 殺,入聲,及物動詞,殺戮;去聲(讀如曬),不及物動詞,衰落。 有些字,本來是讀平聲的,後來變為去聲,但是意義詞性都不變。“望”、 “漢”、“看”字都屬於這壹類。“望”和“嘆”在唐詩中已經有讀去聲的了, “看”字總是讀去聲。也有比較復雜的情況:如“過”字用作動詞是有時平去 兩讀的,至於用作名詞,解作過失時,就只有去聲壹讀了。 辨別四聲,是辨別平仄的基礎。下面我們就討論平仄問題。 知道了什麽是四聲,平仄就好懂了。平仄是詩詞格律的壹個術語:詩人們 把四聲分為平仄兩大類,平就是平聲,仄就是上去入三聲。仄,按字義解釋, 就是不平的意思。 憑什麽來分平仄兩大類呢?因為平聲是沒有升降的,較長的,而其他三聲 是有升降的(入聲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較短的,這樣,它們就形成了兩大 類型。如果讓這兩類聲調在詩詞中交錯著,那就能使聲調多樣化,而不至於單 調。古人所謂“聲調鏗鏘”,雖然有許多講究,但是平仄諧和是其中的壹個重 要因素。 平仄在詩詞中又是怎樣交錯著的呢?我們可以概括為兩句話: ⑴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⑵平仄在對句中是對立的。 這種平仄的規則在律詩表現的特別明顯。 例如毛主席《長征》詩的第五、六兩句: 金沙水拍雲崖暖, 大渡橋橫鐵索寒。 這兩句詩的平仄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就本句來說,每兩個字壹個節奏。平起句平平後面跟著的是仄仄,仄仄後面跟 著的是平平,最後壹個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後面跟著的是平平,平平後面跟著 的是仄仄,最後壹個又是平。這就是交替。就對句來說,“金沙”對“大渡”, 是平平對仄仄,“水拍”對“橋橫”,是仄仄對平平,“雲崖”對“鐵索”, 是平平對仄仄,“暖”對“寒”,是仄對平。這就是對立。 關於詩詞的平仄規則,下文律詩的平仄及詞的平仄中還要詳細討論。現在 先談壹談我們怎樣辨別平仄。 如果妳的方言是有入聲的(譬如說,妳是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華南 人),那麽,問題就容易解決。在那些有入聲的方言裏,聲調不止四個,不但 平聲分陰陽,連上聲、去聲、入聲,往往也都分陰陽。象廣州入聲還分為三類。 這都好辦:只消把它們合並起來就是了,例如把陰平、陽平合並為平聲,把陰 上、陽上、陰去、陽去、陰入、陽入合並為仄聲,就是了。問題在於妳要先弄 清楚自已方言裏有幾個聲調。這就要找壹位懂得聲調的朋友幫助壹下。如果妳 在語文課上已經學過本地聲調和國語聲調的對應規律,已經弄清楚了自已方 言裏的聲調,就更好了。 如果妳是湖北、四川、雲南、貴州和廣西北部的人,那麽入聲字在妳的方 言裏都歸了陽平。這樣,遇到陽平字就應該特別註意,其中有壹部分在古代是 屬於入聲字的。至於哪些字屬入聲,哪些字屬陽平,就只好查字典或韻書了。 如果妳是北方人,那麽,辨別平仄的方法又跟湖北等處稍有不同。古代入 聲字既然在國語裏多數變了去聲,去聲也是仄聲;又有壹部分變了上聲,上 聲也是仄聲。因此,由入變去和由入變上的字都不妨礙我們辨別平仄;只有由 入變平(陰平、陽平)才造成辨別平仄的困難。我們遇著詩律上規定用仄聲的 地方,而詩人用了壹個在今天讀來是平聲的字,引起了我們的懷疑,可以查字 典或韻書來解決。 註意,凡韻尾是 -n或-ng的字,不會是入聲字。如果就湖北、四川、雲南、 貴州和廣西北部來說,ai、ei、ao、ou等韻基本上也沒有入聲字。 總之,入聲問題是辨別平仄的唯壹障礙。這個障礙是查字典或韻書才能消 除的;但是,平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而且,中國大約還有壹半的地方是保留 著入聲的,在那些地方的人們,辨別平仄更是沒有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