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如何讀懂古詩詞

如何讀懂古詩詞

壹、註意詩的題目。

首先是要想壹想這首詩“寫的是什麽?”不要急於作答,看看詩題,也許就有意想不到的收獲。杜甫的《月夜》詩題告訴我們寫作的背景;李商隱的《夜雨寄北》詩作內容沒有離開夜,而且這是壹個雨夜,滂沱大雨也好,綿綿細雨也罷,這壹夜詩人無法入眠要給遠方的親人或是友人寄去綿綿情思;孟浩然的《臨洞庭上張丞相》勢必要描述洞庭風光,而題目還告訴我們這首詩要呈給張丞相,壹個“上”字,又向我們透露出張丞相的身份、地位顯然是高於孟浩然的;元稹是白居易的好朋友,仕途不順被貶到通州得了壹場大病,險些要了他的命,這時《聞樂天授江州司馬》,他的心靈會受到怎樣的觸動?題目是解讀詩歌的鑰匙,古詩詞的特點是抒情性,詩人常常由偶然事件激發感情,借某壹場景表現詩人的所見所感。從創作動機上講,題目就是引發作者情思的端點,展開詩歌內容的引子

詩歌的題目往往點明了詩的內容,定下了感情基調。閱讀時要註意將詩句的內容與詩歌題目結合起來理解。

如北宋寇準的《春日登樓懷歸》壹詩,從題目就可以知道這首詩寫的是詩人在春天登樓遠眺所見之景,抒的是懷念家鄉之情。“高樓聊引望,杳杳壹川平。野水無人渡,孤舟盡日橫。荒村生斷靄,古寺語流鶯。舊業遙清渭,沈思忽自驚。”這首詩出現在2005年高考的詩歌鑒賞題中,要求結合全詩分析詩人從“聊”到“驚”的感情變化。如果我們註意了詩的題目,就能不難分析出這是眼前之景觸動(驚)了詩人的思鄉之情,答題就不會有偏差。

如《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題目中就透露了兩個方面的信息:壹是從題材上可以判斷,這是壹首懷古詩;二是懷古的地點,在京口北固亭。順著這個思路下去,結合詩歌的背景,我們就能迅速地讀懂這首詩了。

又如韋應物的《寒食寄京師諸弟》:“雨中禁火空齋冷,江上流鶯獨坐聽。把酒看花想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題目中包含了時令、地點、人物等因素,結合詩句中的“冷”、“獨”、“空”等字眼,我們就不難體會到作者在寒食節,思念京師諸弟時流露出的孤獨、寂寞、淒涼之情。

再如唐代詩人張旭的《山中留客》,詩題點明了這是壹首挽留客人的詩,詩的內容,便是詩人留客的話:“山光物態弄春暉,莫為輕陰便擬歸。縱使晴明無雨色,入雲深處亦沾衣。”詩中最後兩句描寫高山雲深,景色奇妙,表達的是以美景留客之情。如果不註意詩歌題目,就可能誤解成只是詩人自己對美景的留戀之情。

還有壹些詩歌,根據題目可以看出其體裁。如漢代以後的詩人用古樂府詩的題目寫詩,有塞上曲、塞下曲、從軍行、隴西行、長幹行、子夜吳歌等,其體裁還是樂府體。唐詩人崔顥《長幹行》:“君家何處住,妾住在橫塘。停船暫借問,或恐是同鄉。”由題目可以斷定這是樂府詩。

二、抓住關鍵詞(句)

詩歌中那些透露作者思想感情的詞句。例如蘇軾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壹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首詞作於貶謫黃州後第三年,寫眼前景,寓心中事,由自然現象談人生哲理,詩中的“壹蓑煙雨任平生”和“也無風雨也無晴”兩句顯然是作者那種超然於物外的淡泊心境的真實反映。

三、註意作者身世及所處的朝代。

要真正讀懂壹首詩,必須知人論世。同樣的景物,因詩人遭遇、心境的不同,會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霜葉紅了,有人贊美“紅於二月花”,有人卻傷心地覺得“總是離人淚”。因此,讀詩時,必須註意詩人的遭遇如何、境況如何,註意詩人所處朝代的國勢如何,朝政如何。聯系這些背景,才能準確把握詩歌的思想感情。這方面的信息有的詩歌考題會提供相關的註釋,有的屬於名家名篇的則不再加註,需要從平時積累的知識中回憶提取。

如南宋詩人戴復古的《江陰浮遠堂》:“橫岡下瞰大江流,浮遠堂前萬裏愁。最苦無山遮望眼,淮南極目盡神州。”考題中加了註:“戴復古,字式之,號石屏,南宋後期詩人。”這壹關於詩人所處朝代的信息,提供了解讀這首詩的鑰匙。南宋後期,國家衰亡已無可挽回,這讓許多愛國詩人傷痛之極。詩人登高遠望,昔日大宋的江山都已淪喪,痛苦得不忍心再看,以致希望有高山擋住視線。這種想看又不忍看的矛盾心理,將詩人因國家敗亡而生的無盡傷痛表現得淋漓盡致。

再如王安石的《梅花》:“墻角數枝梅,淩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王安石是中國十壹世紀的改革家。他在擔任宰相期間,力主改革,但最終因保守派的反對而失敗。王安石堅持自己的改革主張,不向保守派屈服。了解了這樣的背景,就能知道,王安石正是借梅花而自喻,表明自己在政治改革上的態度。不管處境如何,寒冷且無花為伴,梅花依然會開放,並逸香於世。

又如王維是壹個亦官亦隱的詩人,有了這樣的背景知識,再來讀他的《竹裏館》,就很容易把握了。“獨坐幽篁裏,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詩人把對隱居生活的向往都寫進這美妙無比的景色中了。

四、註意詩的語言特點。

詩歌的語言與散文的語言不同。

詩歌的語言是最凝練的,同樣壹件事用散文的語言來寫,會是很長的壹句話,或者是幾句話,而詩歌卻只用幾個字。如“高樓聊眺望”,若是寫散文,會先交代某年月日,在某地登上壹座怎樣的高樓,然後再寫極目眺望遠處的情景,而詩句只有5個字。

詩歌語言也富於跳躍性,在句與句之間留下很多空白,需要讀者通過想象作補充,還原詩歌的場景。賈島的《訪隱者不遇》:“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尋訪者與童子的三番問答,至少要用六句話來寫,但詩人采用答話包孕問話的方法,精簡為四句二十個字。這就在句與句之間留下了空白,要我們讀者去想象補充。

此外,由於詩歌不僅講究凝練,還要講究韻律,因此,詩的語言往往會打破語法規則,出現倒裝,出現倒裝的原因:

第壹、是聲律的要求。初盛唐成熟的“近體詩”和後來的詞曲,除押韻和字數限制外,還要講究平仄的調配和對仗的工穩。為了符合聲律的要求,詩人便不得不在詞序安排上作些變通。上舉晁無咎《臨江仙》詞“水窮行到處,雲起坐看時”二句,本是套用王維《終南別業》詩的成句。王詩正作“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第二、出於修辭上的特殊需要。王維《山居秋暝》詩“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壹聯時說:“按客觀環境中的動作順序,原是‘浣女’之歸造成‘竹喧’;漁舟之下導致‘蓮動’。但如果就這樣呆板地鋪敘直陳為‘浣女歸喧竹,漁舟下動蓮’,那麽畫面中心就歸結於被動因素‘竹’和‘蓮’——這是動作過程的終點。由於動作至此終結,畫面也便歸於靜止。”現按詩中順序的安排,“‘竹喧’、‘蓮動’便成為‘浣女’、‘漁舟’入畫的引子。於是畫面中心移到了動作的主動因素‘浣女’、‘漁舟’上。‘浣女’、‘漁舟’之動,不僅遠比‘竹’、‘蓮’之動鮮明可見,而且它們作為動作的起點和動力,使過程得以不斷持續。這就大大增強了畫面的動作性、鮮明性。”

第三、聲律的要求和修辭的需要往往是兼而有之的。如王昌齡《從軍行》、杜甫《春夜喜雨》二例,定語“孤城”挪前而“錦官城”移後,除了為符合七絕和五律的平仄格式外,目的還在於突出和強調玉門關所處孤立突兀的地勢以及春雨後詩人想象中繁花墜落的景象

如“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就是直接將名詞並列成句,既不用動詞,也不用連詞。再如杜甫的“香稻啄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就是典型的語序倒置。此例按正常語序應是:鸚鵡啄香稻餘粒,鳳凰棲碧梧老枝。當然語序正常了,詩的節拍便失去了,也完全不符合原詩韻律的要求了。

詩歌中常出現倒裝:

①主語後置

崔顥《黃鶴樓》詩:“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漢陽樹歷歷(可數),鸚鵡洲芳草萋萋”,“漢陽樹”和“鸚鵡洲”置於“歷歷”、“萋萋”之後,看起來好象是賓語,實際上卻是被陳述的對象。

②.賓語前置

杜甫《月夜》詩:“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實即“香霧濕雲鬟,清輝寒玉臂”。詩人想象他遠在鄜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閨中望月,那散發著幽香的蒙蒙霧氣仿佛沾濕了她的頭發,清朗的月光也使得她潔白的雙臂感到寒意。這裏的“濕”和“寒”都是所謂使動用法,“雲鬟”“玉臂”本是它們所支配的對象,結果被放在前面,似乎成了主語。辛棄疾《賀新郎》詞:“把酒長亭說。看淵明、風流酷似,臥龍諸葛。”晉代的陶淵明怎麽會酷似三國時的諸葛亮呢?原來作者是把他們二人都用來比喻友人陳亮的,分別說明陳亮的文才和武略,按句意實為“看風流酷似淵明、臥龍諸葛”。賓語“淵明”跑到了主語的位置上。另如錢起《谷口書齋寄楊補闕》詩:“竹憐新雨後,山愛夕陽時。”(憐新雨後之竹,愛夕陽時之山。)

③主、賓換位

葉夢得《賀新郎》詞:“秋色漸將晚,霜信報黃花。”也顯然是“黃花報霜信”的意思。這種主賓換位的詞序表面上仍是“主——動——賓”的格式,但在意義上必須將它倒過來理解。再如白居易《長恨歌》“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門戶生光彩),盧綸《塞下曲》詩“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林暗風驚草)等。

④.定語的位置

在偏正詞組中,定語在前,中心語在後,這是古今漢語的壹般情況。詩詞曲定語的位置卻相當靈活,往往可以離開它所修飾的中心語而挪前挪後。下面分別舉例說明。

a.定語挪前。王昌齡《從軍行》詩:“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下句的“孤城”即指玉門關,為“玉門關”的同位性定語,現卻被挪在動詞“遙望”之前,很容易使人誤解為站在另壹座孤城上遙望玉門。劉叉《從軍行》詩:“橫笛聞聲不見人,紅旗直上天山雪。”(聞橫笛聲)都是同類的例子。陸遊《晝臥》詩:“香生帳裏霧,書積枕邊山。”(帳裏生香霧,枕邊積書山。)

b.定語挪後。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詩:“我欲因之夢吳越,壹夜飛渡鏡湖月。”意即“壹月夜飛渡鏡湖”。“月夜”這個偏正詞組本為句首的時間狀語,現被分拆為二,定語“月”遠離中心語而居於句末,仿佛成了賓語的中心部分,但作者“飛渡”的顯然只能是“鏡湖”,而不可能是“月”。又《春夜喜雨》詩:“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錦官城花重)

⑤.以賓語面貌出現的狀語。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笑春風”表面上是動賓詞組,實際上“秋風”、“春風”都不受“動”、“笑”的支配,而是分別表示“在秋風中動”、“在春風中笑”的意思。這類情況在詩詞中比較常見,例如:杜甫《秋興》八首之二:“千家山郭靜朝暉,日日江樓坐翠微。”(朝暉中千家山郭靜,日日於江樓翠微中坐。)李商隱《安定城樓》詩:“永憶江湖歸白發,欲回天地入扁舟。”(永憶江湖白發時歸。)都是同類的例子。

⑥其他:

蘇軾《念奴嬌》詞:“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應笑我多情。)如毛澤東詞“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學生可以很快重排為“寒秋,(我)獨立(於)橘子洲頭,(看到)湘江北去”;更為典型的、學生再熟悉不過的“欲窮千裏目,更上壹層樓”,學生亦能很快重排為“欲目窮千裏”。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因為詩在語言上有其特殊性,所以詩歌的解讀首先就要在文句上讀懂它。這方面可以做些翻譯古詩的練習,將詩的語言變成散文的語言。比如錢起《谷口書齋寄楊補闕》:

“泉壑帶茅茨,雲霞生薜帷。竹憐新雨後,山愛夕陽時。閑鷺棲常早,秋花落更遲。家童掃蘿徑,昨與故人期。”

(此詩描寫詩人閑居的山間小屋清新幽靜的美景,表現了閑居生活的恬淡自適,抒發了期待著與老朋友見面的喜悅心情。首聯中的“帶”與“生”是富於想像力的用詞,閱讀時要通過想像再現其景象。詩中頷聯的兩句與頸聯的出句都是語序倒置的。頷聯按正常語序應為:憐新雨後竹,愛夕陽時山。倒置後,將竹與山置於句首,突出了詩人茅屋所處的幽僻之境——坐落於竹林邊、山腳下。頸聯的出句按正常語序應為:閑鷺常早棲。這壹倒置主要是格律上的原因。對句中的遲是韻腳,只能放在句尾,這就使得出句要通過倒置來與對句構成對仗。全詩詩意為:山泉溝壑像飄帶縈繞著茅屋書齋,墻頭長著幔帷壹般的薜荔,雲霞就像是從薜荔中升騰起來的壹樣。剛下過雨的竹林和夕陽映照下的山巒多麽叫人喜愛。悠閑的白鷺常早早回巢棲宿,秋花飽含生機比別處落得更遲。家童正在打掃爬上滕蘿的小徑,我昨天與老朋友預約了會面的日期)。

詩歌的解讀需要想象與聯想,這實際上是壹個再創作的過程。這也使得詩意呈現多義性。讀詩時的想象,沒有固定的模式,關鍵是合乎情理。如歐陽修的《蝶戀花》:“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門掩”和“黃昏”之間省去了聯系詞,可以理解為黃昏時分將門掩上,也可以理解為將黃昏掩於門外,又可以理解為,在此黃昏時分,將春光掩於門外,或許三方面的意思都有。反正室內之人有壹個關門的動作,時間又是黃昏,這個動作就表現了她的寂寞、失望和惆悵。

五、註意詩中的意象。

意象就是詩中描繪的藝術形象。詩歌借助意象來表情達意。詩人“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解讀詩歌就要用心去把握蘊含於“山”“水”中的情意。在古典詩歌中,有壹些意象在不同時代不同詩人的筆下反復出現,其涵義也具有了穩定性。對這些常見意象應作為讀詩常識把握好。

常見意象壹般具有的約定性的涵義。但這些常見意象有時在詩人筆下還會有非約定性的涵義,同時,詩中更多的是詩人即興描繪的意象,其涵義也不具有約定性,這些都需要從具體作品中去感受把握。

六、註意詩的最後兩句。

卒章顯誌,是詩文常見的寫法。古代詩詞常在末尾兩句點明題旨,閱讀時應該重點註意。

杜甫有壹首絕句:“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看前兩句,只是寫色彩明麗之美景,情感如何還難以確定。後兩句則點明了詩人思歸之情。詩人流落他鄉,壹年又壹年,思鄉心切而歸期難知,心中是何等的傷痛。由這後兩句可知,此詩用的是樂景寫哀的手法。

再如劉禹錫的《秋風引》詩:“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此詩前兩句寫秋風雁群,已通過意象含蓄地表達了遊子思鄉之情。而後兩句直接寫出孤身在外的客子最先聽到了吹動庭樹的蕭蕭秋風,將全詩的主旨點得明明白白。

又如李適之的《罷相作》。李適之曾於唐天寶元年任左相,至天寶五年被奸相李林甫排擠罷相。為此他寫下這首詩:“避賢初罷相,樂聖且銜杯。為問門前客,今朝幾個來?”詩中的避賢是讓賢的意思,樂聖是愛喝酒的意思,用了三國魏邈好酒的典故,魏邈稱清酒為“聖人”,濁酒為“賢人”。此詩末兩句,直接寫出世態的炎涼。昔日座中客,現在怕牽連而不敢再上門了。詩人對這些小人的鄙夷之情由末兩句而點明。

七、詩歌中常用比喻,尤其是暗喻、借喻用起來不露痕跡,要註意識別

暗喻與明喻不同,其表現形式是比與被比的對象它們之間沒有比喻詞,而是用“是”、“為”、“當”、“化”等詞連接。如《孔雀東南飛》中“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紉如絲,磐石無轉移”,以“磐石”和“蒲葦”作比,表達壹種對愛情的堅貞之心,就是典型的例子。借喻,根本不露比喻痕跡,直接用喻體來代替本體,本體和比喻詞都不出現。

或者沒有連接詞。譬如“花間鼻祖”溫庭筠的《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鬢雲欲度香腮雪。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照花前後鏡,花面交相映;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鷓鴣。”描寫壹個貴婦遲起床後,梳妝打扮時的嬌懶神態,辭藻濃艷綺麗,用比處形象生動。鬢如雲舒,腮似雪白,眉若蛾秀,面象花美?貴婦懶起梳妝形象通過比喻,栩栩如生呈現在讀者面前,就是其中比較典型的例子。

魏慶之在《詩人玉屑》所謂:“唐僧多佳句,其琢句法比物以意,而不指言壹物,謂之象外句。如無可上人詩曰:‘聽雨寒更盡,開門落葉深。’是落葉比雨聲也。

李賀《秦王飲酒》有“洞庭雨腳來吹笙”。詩人是用洞庭湖上下雨的聲音來比擬笙的聲音。

更有人壹連用三個比來喻愁情的,如賀鑄的《青玉案》詞:“試問閑愁都幾許?壹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雨時。”三個比喻,以景烘情,喻愁思之多,愁情之重,既是博喻,

總之,詩歌作為壹種特殊的文學體裁,它有著自己特有的語言風格,即抒情性、含蓄性、精煉性、跳躍性。誠然,特殊的語言結構是詩歌創作的必需,而這些地方,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點。所以,只有真正掌握了它的這種語言結構,並以此為突破口,我們才能更好地理解整首詩的意境,對問題的解答也才能更得心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