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 午
(唐)文 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唐)殷堯藩
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
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
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競 渡 歌(節錄)
(唐)張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鷹;
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
使君出時皆有準,馬前已被紅旗引;
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
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
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
前船搶水已得標,後船失勢空揮撓。
2. 端午節送粽子文言文怎麽寫壹年壹度的端午節又到了。劃龍舟、吃粽子、懸艾草,這是端午節重要的活動。只要到了端午節,街上就更加熱鬧了,賣各種各樣東西的商販們恨不得喊破喉嚨。每家每戶也都在忙著打掃院子,采艾草,包粽子。走到哪家都能聞到粽子的香味。我家當然也不例外,到了端午節,奶奶就會把早買來做粽子的材料拿出來,於是,壹家人就圍坐在壹起開始包粽子。 剛開始,我不會包粽子。奶奶就手把手的教給我。先拿兩片包粽子的粽葉,弄成像勺子壹樣,把糯米用勺子舀進去,但糯米不能太滿,壹些肉或者豆沙之類的材料放在糯米中,然後把糯米包起來,再用繩子系好。這樣壹個粽子就做好了,最後把包好的粽子放在鍋裏蒸。我按照奶奶說的方法做了起來。第壹次,做的不是很好,可到了第二次,我就做出了壹個漂亮的粽子。然後把粽子放到鍋裏蒸,熟了之後,只要妳壹揭開鍋蓋,濃濃的粽子香味就會飄出來,讓妳垂涎欲滴。壹家人邊看電視邊吃粽子,壹派其樂融融的景象……
晚上,我們壹家人去江邊看風景。看著看著,又想起當年屈原投江時的情景。我就問奶奶:“為什麽端午節要吃粽子呢?”奶奶笑著說:“是為了不要讓魚吃屈原的屍體,人們就把粽子拋入江中給魚吃。”“哦,那為什麽要賽龍舟呢?”我的問題仿佛總也問不完似的。“因為人們要去尋找屈原的屍體。”奶奶講完後輕輕地撫摩著我的頭。我突然覺得我現在的生活好幸福。生活在和平年代,我們應該好好珍惜才對。
是啊,其實***建壹個和諧的家園,並不是那麽難的事。只要我們遠離硝煙,遠離戰爭,全世界人們攜起手來,留下那茂密繁盛的叢林,珍惜那蔚藍無際的大海,保護每壹寸空間,使明天的山更青,水更清,天更藍,那我們壹定會建造出壹個美麗、和諧、溫馨的家園!
3. 贊揚粽子的古代文章端 午(唐)文 秀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唐)殷堯藩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競 渡 歌(節錄)(唐)張建封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鷹;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使君出時皆有準,馬前已被紅旗引;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前船搶水已得標,後船失勢空揮撓。節 令門.端 陽(清)李靜山櫻桃桑椹與菖蒲,更買雄黃酒壹壺。
門外高懸黃紙帖,卻疑賬主怕靈符。七 律.端午老 舍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著舊衣裳;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為泥深戀草堂;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當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還有呢:::::::::描寫端午節的詩詞欣賞來源:網絡 搜集、整理:何勝端午節是中國的壹個傳統節日,古代有很多描寫端午節的詩詞,現精選壹些供朋友欣賞:詩五月五日[宋] 梅堯臣屈氏已沈死,楚人哀不容。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後蹤。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
和端午[宋] 張耒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壹去詎能還。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已酉端午[明] 貝瓊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海榴花發應相笑,無酒淵明亦獨醒。
午日觀競渡[明] 邊貢***駭群龍水上遊,不知原是木蘭舟。雲旗獵獵翻青漢,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江亭暇日堪高會,醉諷離騷不解愁。
午日處州禁競渡[明] 湯顯祖獨寫菖蒲竹葉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情知不向甌江死,舟楫何勞吊屈來 。
端午[唐] 文秀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七律 端午[唐] 殷堯藩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
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競渡歌(節錄)[唐] 張建封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鷹;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使君出時皆有準,馬前已被紅旗引;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前船搶水已得標,後船失勢空揮撓。
節令門·端陽[清]李靜山櫻桃桑椹與菖蒲,更買雄黃酒壹壺。門外高懸黃紙帖,卻疑賬主怕靈符。
七律.端午老舍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著舊衣裳;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為泥深戀草堂;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當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詞浣溪沙宋 蘇軾輕汗微微透碧紈。
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
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佳人相見壹千年。
齊天樂宋 楊無咎疏疏數點黃梅雨。殊方又逢重五。
角黍包金,草蒲泛玉,風物依然荊楚。衫裁艾虎。
更釵鳧朱符,臂纏紅縷。撲粉香綿,喚風綾扇小窗午。
沈湘人去已遠,勸君休對酒,感時懷古。慢囀鶯喉,輕敲象板,勝讀離騷章句。
荷香暗度。漸引入陶陶,醉鄉深處。
臥聽江頭,畫船喧疊鼓。菩薩蠻宋 陳義包中香黍分邊角。
彩絲剪就交絨索。樽俎泛菖蒲。
年年五月初。主人恩義重。
對景承歡寵。何日玩山家。
葵蒿三四花。漁家傲宋 歐陽修五月榴花妖艷烘。
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粽。
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
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
葉裏黃驪時壹弄。猶松。
等閑驚破紗窗夢。念奴嬌宋 張榘楚湘舊俗,記包黍沈流,緬懷忠節。
誰挽汨羅千丈雪,壹洗些魂離別。贏得兒童,紅絲纏臂,佳話年年說。
龍舟爭渡,搴旗捶鼓驕劣。誰念詞客風流,菖蒲桃柳,憶閨門鋪設。
嚼徵含商陶雅興,爭似年時娛悅。青杏園林,壹樽煮酒,當為澆淒切。
南薰應解,把君愁袂吹裂。喜遷鶯宋 黃裳梅霖初歇。
乍絳蕊海榴,爭開時節。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處玳筵羅列。
鬥巧盡輸少年,玉腕彩絲雙結。艤彩舫,看龍舟兩兩,波心齊發。
奇絕。難畫處,激起浪花,飛作湖間雪。
畫鼓喧雷,紅旗閃電,奪罷錦標方徹。望中水天日暮,猶見朱簾高揭。
歸棹晚,載菏花十裏,壹鉤新月。花心動宋 史浩槐夏陰濃,筍成竿、紅榴正堪攀折。
菖歜碎瓊,角黍堆金,又賞壹年佳節。寶觥交勸殷勤願,把玉腕、彩絲雙結。
最好是,龍舟競奪,錦標方徹。此意憑誰向說。
紛兩岸,遊人強生區別。勝負既分,些個悲歡,過眼盡歸休歇。
到頭都是強陽氣,初不悟、本無生滅。見破底,何須更求指訣。
賀新郎宋 許及之舊俗傳荊楚。正江城、梅炎藻夏,做成重午。
門艾釵符關何事,付與癡兒呆女。耳不聽、湖邊鼉鼓。
獨炷爐香熏衣潤,對瀟瀟、翠竹都忘暑。時展卷,誦騷語。
新愁不障西山雨。問樓頭、登臨倦客,有誰懷古。
回首獨醒人何在,空把清尊酹與。漾不到、瀟湘江渚。
我又相將湖南去,已安排、吊屈嘲漁父。君有語,但分付。
篇壹:粽子每逢端午獻玉身,壹份真情壹寸心。可口非因香味美,身有正氣譽乾坤。
篇二:粽子我相。
4. 用文言文寫端午季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是傳統節日端午節。每到這天,人們就用艾草編出壹個假人,並用蒲棒削尖成劍形,掛在門上用來驅鬼鎮宅。焚燒香草,喝雄黃酒以為驅邪怯病。大家又吃粽子,聚在壹起賽龍舟。據說這些習俗是為了祭奠屈原。屈原,戰國時期的楚國人,文采卓然,引起同僚的嫉妒排擠,於是在泊羅江投水自盡。後人們賽龍舟就是為了招屈原的魂魄。吃粽子並將粽子扔進江中也是為了祭奠屈原。粽子是用箬竹葉包裹糯米,然後用五彩線綁縛二制成的壹種食品。箬竹葉與五彩線是蛟龍所害怕的,粽子投入水中蛟龍不敢吃掉。以上的這些習俗,雖然不是壹定要掌握的知識,但也是關心風土人情的學者應該知道的學問。
端 午
(唐)文 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唐)殷堯藩
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
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
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競 渡 歌(節錄)
(唐)張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鷹;
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
使君出時皆有準,馬前已被紅旗引;
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
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
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
前船搶水已得標,後船失勢空揮撓。
5. 關於描寫粽子的說明文粽子古稱“角黍”,傳說是為祭投江的屈原而發明的――傳說而已,真正有文字記載的粽子見於晉周處的《風土記》;而流傳有序,歷史最悠久的粽子則是西安的蜂蜜涼粽子,載於唐韋巨源《食譜》。特點是只用糯米,無餡,煮熟後晾涼,吃時用絲線勒成薄片,澆以蜂蜜與黃桂醬――白糖腌桂花醬。
最大的粽子――大肉粽產於廣西南寧,每只重約兩斤,以肥豬肉、綠豆為餡,清香、軟糯、甘潤、膏腴不膩。
最小的粽子在上海城隍廟,綠波廊、湖心亭兩處皆有。長約寸許,形如枕頭,火腿為餡,小巧清鮮;湖心亭以為茶食,甚妙。
中國最有名的粽子都產在浙北杭嘉湖的魚米之鄉:嘉興五芳齋的鮮肉粽四季供應,用筷子分夾四塊,塊塊見肉,芬芳和潤,酥爛嫩鮮,肥糯不膩。湖州諸老大粽子以洗沙甜粽見長,以豆沙、豬板油丁為餡並不稀罕,難得的是豆沙是洗沙――紅小豆煮爛去殼,再加糖、熟豬油、玫瑰原汁炒至烏黑晶亮有勁。這種豆沙吃口香、潤、細、滑――北京市場上的豆沙多學日本,以機器磨碎加糖而已,幹而不滑,香淡粒粗,哪裏談得上壹個“潤”字。
壹貫看不上北京的小棗粽子,不僅是淡而無味,吃起來還要吐核,小棗煮過了或生蟲,則味道會變得十分怪異,敗人清興。日前無事翻書,發現屈原故裏湖北秭歸的粽子竟也是這路貨色,北京粽子仿佛壹下子“名正言順”,神氣起來,甚怪。
粽子是端午節的節日食品,世界各地的華人,無論是本地、中國、臺灣、香港,還是海外的唐人街,都會按傳統,在農歷五月初五前準備各式粽子應節。
但妳知道嗎,粽子的由來已久,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壹書中,已有“粽子”的記載,是壹種用蘆葉裹米的食品。
不過,在古代,粽子可是稱為角黍。
明清以後,粽子多用糯米包裹,這時就不叫角黍,而稱粽子了。
因地區不同, 由材料以至粽葉, 都有著很大的差別,連“裹” 的形狀,也有很大的不同,如早期人們盛行以牛角祭天,因此漢晉時的粽子,多做成角形, 作為祭祖用品之壹。此外,壹般還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長形等各種形狀。
而粽子的口味,也依地方的不同,而有差異,唐代時,長安街有許多粽子鋪,有多種果仁餡。
棕子的名稱也經過很多變化,西晉周處《風土記》說,端午節用菇葉裹黍米栗棗,叫做筒粽,也叫角黍。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清楚說明用菇葉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櫚葉形狀食物,所以稱“角黍”或“粽”。
6. 形容粽子的詩句1、《六幺令·天中節》
宋代 蘇軾
粽葉香飄十裏,對酒攜樽俎。
譯文:粽子的葉子香氣撲鼻,香飄十裏,端起酒杯壹起對杯喝酒。
2、《乙卯重五詩》
宋 陸遊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壹笑向杯盤。
譯文:
端午節到了,火紅的石榴花開滿山村。
詩人吃了兩只角的粽子,高冠上插著艾蒿。
又忙著儲藥、配藥方,為的是這壹年能平安無病。
忙完了這些,已是太陽西斜時分,家人早把酒菜備好,他便高興地喝起酒來。
擴展資料:
《乙卯重五詩》寫作背景
1195年,宋寧宗慶元元年,作者71歲,在家鄉紹興隱居。“重五”,即端午節。
《乙卯重五詩》這首五律具體描寫了南宋在端午節這天的生活習慣。作者吃了兩角的粽子,高冠上插著艾枝。依舊俗,又忙著儲藥、配藥方,為的是這壹年能平安無病。到了晚上,他身心愉快地喝起酒來。從中可以反映出,江南端午風俗,既有紀念屈原的意思,又有衛生保健的內容。
7. 關於粽子的詩端 午 (唐)文 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唐)殷堯藩 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 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 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競 渡 歌(節錄) (唐)張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鷹; 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 使君出時皆有準,馬前已被紅旗引; 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 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 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 前船搶水已得標,後船失勢空揮撓。節 令門.端 陽 (清)李靜山 櫻桃桑椹與菖蒲,更買雄黃酒壹壺。
門外高懸黃紙帖,卻疑賬主怕靈符。七 律.端午 老 舍 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著舊衣裳; 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為泥深戀草堂; 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 當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還有呢:::::::::描寫端午節的詩詞欣賞來源:網絡 搜集、整理:何勝端午節是中國的壹個傳統節日,古代有很多描寫端午節的詩詞,現精選壹些供朋友欣賞:詩五月五日[宋] 梅堯臣屈氏已沈死,楚人哀不容。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後蹤。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
和端午[宋] 張耒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壹去詎能還。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已酉端午[明] 貝瓊 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海榴花發應相笑,無酒淵明亦獨醒。
午日觀競渡[明] 邊貢***駭群龍水上遊,不知原是木蘭舟。雲旗獵獵翻青漢,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江亭暇日堪高會,醉諷離騷不解愁。
午日處州禁競渡[明] 湯顯祖獨寫菖蒲竹葉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情知不向甌江死,舟楫何勞吊屈來 。
端午[唐] 文秀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七律 端午[唐] 殷堯藩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
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競渡歌(節錄)[唐] 張建封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鷹;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使君出時皆有準,馬前已被紅旗引;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前船搶水已得標,後船失勢空揮撓。
節令門·端陽[清]李靜山櫻桃桑椹與菖蒲,更買雄黃酒壹壺。門外高懸黃紙帖,卻疑賬主怕靈符。
七律.端午老舍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著舊衣裳;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為泥深戀草堂;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當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詞浣溪沙宋 蘇軾 輕汗微微透碧紈。
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
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佳人相見壹千年。
齊天樂宋 楊無咎 疏疏數點黃梅雨。殊方又逢重五。
角黍包金,草蒲泛玉,風物依然荊楚。衫裁艾虎。
更釵鳧朱符,臂纏紅縷。撲粉香綿,喚風綾扇小窗午。
沈湘人去已遠,勸君休對酒,感時懷古。慢囀鶯喉,輕敲象板,勝讀離騷章句。
荷香暗度。漸引入陶陶,醉鄉深處。
臥聽江頭,畫船喧疊鼓。菩薩蠻宋 陳義 包中香黍分邊角。
彩絲剪就交絨索。樽俎泛菖蒲。
年年五月初。主人恩義重。
對景承歡寵。何日玩山家。
葵蒿三四花。漁家傲宋 歐陽修 五月榴花妖艷烘。
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粽。
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
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
葉裏黃驪時壹弄。猶松。
等閑驚破紗窗夢。念奴嬌宋 張榘 楚湘舊俗,記包黍沈流,緬懷忠節。
誰挽汨羅千丈雪,壹洗些魂離別。贏得兒童,紅絲纏臂,佳話年年說。
龍舟爭渡,搴旗捶鼓驕劣。誰念詞客風流,菖蒲桃柳,憶閨門鋪設。
嚼徵含商陶雅興,爭似年時娛悅。青杏園林,壹樽煮酒,當為澆淒切。
南薰應解,把君愁袂吹裂。喜遷鶯宋 黃裳 梅霖初歇。
乍絳蕊海榴,爭開時節。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處玳筵羅列。
鬥巧盡輸少年,玉腕彩絲雙結。艤彩舫,看龍舟兩兩,波心齊發。
奇絕。難畫處,激起浪花,飛作湖間雪。
畫鼓喧雷,紅旗閃電,奪罷錦標方徹。望中水天日暮,猶見朱簾高揭。
歸棹晚,載菏花十裏,壹鉤新月。花心動宋 史浩 槐夏陰濃,筍成竿、紅榴正堪攀折。
菖歜碎瓊,角黍堆金,又賞壹年佳節。寶觥交勸殷勤願,把玉腕、彩絲雙結。
最好是,龍舟競奪,錦標方徹。此意憑誰向說。
紛兩岸,遊人強生區別。勝負既分,些個悲歡,過眼盡歸休歇。
到頭都是強陽氣,初不悟、本無生滅。見破底,何須更求指訣。
賀新郎宋 許及之 舊俗傳荊楚。正江城、梅炎藻夏,做成重午。
門艾釵符關何事,付與癡兒呆女。耳不聽、湖邊鼉鼓。
獨炷爐香熏衣潤,對瀟瀟、翠竹都忘暑。時展卷,誦騷語。
新愁不障西山雨。問樓頭、登臨倦客,有誰懷古。
回首獨醒人何在,空把清尊酹與。漾不到、瀟湘江渚。
我又相將湖南去,已安排、吊屈嘲漁父。君有語,但分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