妹兒,妳姐我來說壹下
1.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敕勒歌》)
2.離離原上草,壹歲壹枯榮。
(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3.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
4.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孟郊:《遊子吟))
5.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
(盧綸:《塞下曲》)
6.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陶淵明:《歸園田居))
7.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陶淵明:(歸園田居))
8.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韋應物:(滁州西澗))
9.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10.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二首》)
11.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辛棄疾:《清平樂?村居》)
12.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李叔同:《送別》)
13.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韋應物:《滁州西澗》)
14.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郎》)
15.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劉禹錫《烏衣巷》)
16.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
(盧綸《塞下曲》)
2. 草在古詩中代表意象極多,請用壹例詩句證明:“草本無情,但在特定的環境中,在特別的心境下,它們也被染上了特定的感情色彩、具有了特定的意義。”
作者對意象的理解是正確的,但作者在文章中卻沒有交待和分析這特定的環境、特別的心境,而使詩的感情色彩,特定的意義成了空中樓閣,尤其是作者淺探的“草”在古代詩詞中的四、六兩種文化含義還存在較大誤差,還值得我們***同再探。 淺探作者在“寄托願望理想”這壹章中,首引了謝靈運的《登池上樓》的兩句詩,“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
接著分析說,這兩句詩是:“描寫冬春交替時的景物變換,抒發詩人對官場失意的憤懣,流露出詩人居官與遁世的矛盾心情。”似乎作者所引的兩句詩,或者說“春草”之意象就完整地表達了全詩的主題。
淺探作者簡單地在引詩之後就將詩之主題抄了下來,代替了分析、論證,似乎太省事了壹點。而且“春草”的意象決不是詩人對官場失意的憤懣,也不完全是詩人居官與遁世的矛盾心情,更不能用寄托願望理想的文化含義來對號。
不錯,淺探作者所引的兩句詩,的確是寫冬春交替的景象,“池塘生春草”,萬物復蘇;“園柳變鳴離”,春意盎然。這只是“春草”和“鳴禽”的表象,或者說是它倆的意象之象。
臺灣詩人余光中在《論意象》壹文中給意象下了壹個定義:“所謂意象,即是詩人內在之意訴之於外在之象,讀者再根據外在之象還原為詩人的內在之意。”按照淺探作者開頭壹段話的理解,分析謝靈運寫《登池上樓》的特定環境、詩人寫這首詩的特別心境,綜合很多人對所引兩句詩的分析理解,我個人認為“春草”所表達的意象,也就是說它所表達的詩人的情感、心境有如下兩個方面: 壹、謝靈運永初三年從繁華京城被排擠到偏僻海邊的永嘉郡任太守,詩人首次在政治上遭受打擊而不得誌,因此自嘆誤入塵網,深感仕途風波險惡。
詩人在僻地永嘉,欲道德學業進步,深感智力不足,還想退而躬耕,又覺力不從心。於是郁悶之情使詩人身心交瘁,以至大病壹場,臥榻許久。
就在這樣的特定環境、特別心境下,詩人今見春天到來,萬物復蘇,春意盎然,詩人將久病初愈的喜悅寄托於“春草”和“鳴禽”之中,憑著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愛和敏感,這兩句詩,它是詩人久病初愈感情興奮的高潮,是詩人郁悶心情的放松,是對詩人官場失意的暫時慰藉。這才是“春草”的意象,這才是“春草”在這裏寄托的文化含義,與淺探作者所述的“憤懣”和矛盾心情是不大相關的。
二、詩人謝靈運乃飽學之士,壹見草之復蘇,壹見被池水滋潤而將勃勃生長的春草,壹見這盎然春意,憑著詩人的敏感,自然想起了《詩經·豳風·七月》中的“春日遲遲,采繁祁祁。女心傷悲,殆及公子同歸”的詩句;又想起了《楚辭、招隱士》中的“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的詩句。
這不由得使謝靈運很快地從興奮、輕松和慰藉中摔了出來,內心倍感孤獨飄零,表現出思歸卻不得而歸的淒苦和哀傷,這就是“春草”所寄寓的第二個意象,它有著“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淒傷。所以緊接著“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之後,詩人寫出了“祁祁傷豳歌,蔞萋感傷吟”,這後兩句詩正是前兩句詩中“春草”、“鳴禽”所寄寓的思想感情的最好補註。
“春草”所表達的意象,只是反映了詩人的部分情感,部分思想,當然也只表達了主題之部分。它和“鳴禽”、“潛虬”、“飛鳴”、“雲浮”、“淵沈”、“窮海”、“空林”、“波瀾”、“嶇嵌”、“初景”、“緒風”、“新陽”、“故陰”及其詩中表述性意象的詩句,壹同組成了壹個復雜的全面的意境,其中有詩人孤芳自賞的情調,有詩人政治上失意的牢騷,有詩人進退不得、無力補天的苦悶,有詩人對政敵含而不怒的怨憤,有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悅和敏感,有思歸而不得而歸的痛苦和感傷,還有詩人歸隱的誌趣和決心,……這才是詩人的復雜心境、復雜的思想感情,這才是《登池上樓》的主題之全部,而決不是單壹“春草”的意象可替代的。
徐有富先生在《古典文學知識》2006年第3期的《中國詩學原理講座·第七講詩的意象(上)》壹文中,明確指出:“本文用‘意象’指稱那些被詩人情感化了的個別物質的形態與特征,它與形象的不同點在於形象主要用來指稱‘意象’中的‘象’,運用範圍也不局限於個別物質。它與意境的不同之點在於意境著眼於壹首詩的整個畫面與畫面所蘊藏著的主題思想,當然整個畫面是由壹山壹水,壹草壹木構成的,那融入了詩人情感的單個的壹山壹水,壹草壹木就是意象,而意象的總和就構成了詩的意境。”
我正是運用徐先生的觀點來品評淺探之文的。 淺探作者在這壹章節又引用了孟浩然之《留別王侍禦維》詩中“欲尋芳草去。
惜與故人違”之句,作者分析道:“欲”、“惜”二字傳達出了作者內心的矛盾,詩人想歸隱山林,但卻又無可奈何。淺探作者的分析將詩人的矛盾心理全寄寓在“欲尋”之“芳草”中,的確十分勉強。
“惜與故人違”的心理不在“芳草”的意象之中。孟浩然這首詩是他年四十,應進士第不舉還襄陽臨行前在京師留給王維的,由於應進士不第,怨懟之中,十分辛酸。
所以才有“欲尋芳草”歸隱山林的願望,然而就詩。
3. 與草木意象有關的詩文最好有賞析的;最好多壹點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襯荒涼,以抒發盛衰興亡的感慨.如"過春風十裏,盡薺麥青青."(姜夔揚州慢)春風十裏,十分繁華的揚州路,如今長滿了青青薺麥,壹片荒涼了."舊苑荒臺楊柳新,菱歌清唱不勝春."吳國的舊苑荒臺上的楊柳又長出新枝(荒涼壹片),遙想當年這裏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還美(不勝春:春光也不勝它).這裏是以楊柳的繁茂襯托荒涼."階前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杜甫蜀相)壹代賢相及其業績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綠石階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黃鸝白白發出這婉轉美妙的叫聲,詩人慨嘆往事空茫,深表惋惜."朱雀橋邊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劉禹錫烏衣巷)朱雀橋邊昔日的繁華已蕩然無存,橋邊已長滿雜草野花,烏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麗堂皇,夕陽映照著破敗淒涼的巷口.。
4.古詩中草的形象 自然界隨處可見的小草很早就走入中國古典詩歌中.早在《詩經》裏就有近十處出現了草的身影.當然,這時還主要是用草來起興.比如“野有蔓草”、“何草不黃”等.在《楚辭》中,草的出現就更顯為頻繁.從屈原作品開始,就形成了“美人香草,以喻忠貞”的傳統.這壹傳統在 中國詩史上影響深遠.如“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屈原《離騷》)“香草為君子,名花為長卿”(王維《春過賀遂員外藥園》)屈原以芳草喻賢才君子,而以蕭艾比變節退化了的人才.王維詩比喻更為明顯,無須詮釋.再如孟浩然詩句“欲尋芳草去,惜與古人違”(《留別王維》)和文天祥詩句“風雨天涯芳草夢,江山如此故都何?”(《端午感興》),均以芳草比喻自己追求的理想:孟浩然期望歸隱,文天祥希冀復國.《楚辭·招隱士》中有“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此後,草又成為寄托離別情懷、懷人思緒的物象.在江淹《別賦》中就有這樣的描寫:“春草碧色,春水綠波,送軍南浦,傷如之何!”這壹意境常常在古詩中出現.比如:“春草秋更綠,公子未西歸.”(謝眺《酬王晉安》)“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王維《送別》)詩人著眼於草每到春來總要重現新綠,好像回歸壹樣,所以常把草作為抒情的依托.再如:“故人壹別幾時見,春草還從舊處生”(顧況《贈遠》)及“春水悠悠春草綠,對此思君淚斷續”(姚月華《怨詩》),都是如此.綠草重生,而友人難見,詩人對此難免頓生惆悵,悲傷斷腸.所以古典詩詞中,經常看到“芳草”與“斷腸”聯系在壹起,如“庭院落花春寂寂,斷腸芳草碧”(韋莊《謁金門》)、“滿院落花簾不卷,斷腸芳草遠”(朱淑真《謁金門》).還有壹些詩詞盡管同樣是借草寄托離情,卻並非著眼於春草重生像回歸壹樣,即由草的“歸”聯想到人的歸,而是又有新的立足點.比如,漢樂府“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李冶詩句:“離情遍芳草,無處不萋萋”(《送閻二十六赴郯縣》),還有李煜的著名詞句“離情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清平樂》),這些都是著眼於草的連綿,以連綿不絕、無處不在的青草象征同樣連綿不絕、無處不在的愁情.同樣是借草抒情,但在不同詩人筆下,表現總是多彩多姿.詩人常用壹種移情的手法,即將主觀感情外化到客觀事物上.比如,“故人形跡滅,秋草向南悲”(顧況《別李別駕》)、“上有如花之古樹,下有傷心之春草”(李白《灞陵行送別》).實際上是人悲、人傷心,詩人卻說草悲、草傷心,這樣就顯得靈動含蓄,讓人覺得余味無窮.在表達懷人情愫的詩句中,還有壹十分成功的、類似借代的表現手法,如“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牛希濟《生查子》),綠羅裙顏色與草色相同,所以詩人就“愛屋及烏”,由於想起愛人羅裙的顏色,故而憐愛普天下的芳草了.本是以羅裙代指愛人,繼而以羅裙的顏色代指愛人,後又以羅裙顏色相同的芳草來代指愛人了.牛希濟詞句大致經歷了這樣壹個藝術流程.其實這種構思漢樂府中就出現過:“綠袍似青草,草長條風舒.”就是以草、袍壹色展開聯想的.草又常被用來表現悲傷的情感,這大概是因為秋草、荒草極易觸動人的感傷情緒.比如“倚樓無語欲銷魂,長空黯淡連芳草”(寇準《踏莎行》)、“高梧月白繞非鵲,衰草寒露啼鳴螀”(陸遊《秋興》).草在渲染悲哀氣氛中的作用極強,因而在挽歌、懷古詩中,草幾乎是不可缺少的意象.前者如“荒草和茫茫,白楊亦蕭蕭”(陶淵明《挽歌詩》)、“春草何茫茫,王孫舊此遊”(劉長卿《過漂母墓》),後者如“君王不少見,芳草舊宮春.猶帶羅裙色,青青向楚人”(劉長卿《青草宮懷古》),“傷心欲問前朝事,唯見長江流不回.日暮東風春草綠,鷓鴣飛上越王臺.”(竇鞏《南遊感興》)至於杜甫與崔灝的名句“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蜀相》)、“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黃鶴樓》)就更為人們所熟知了.草還常常被用來寄托生命短促的無可奈何的慨嘆.在《四座且莫喧》中就已有“香草難久居,空余蕙草殘”的詩句,以香風不久、蕙草空殘比喻俗人竭力追求浮名,雖博得壹時稱賞,而終將歸於虛無.徐幹《室思》也說:“人生壹世間,忽若暮春草”,格調也很低沈.李賀《南園十三首》則不同,詩曰:“花枝草蔓眼中開,小白長紅越女腮.可憐日暮嫣香落,嫁與春風不用媒.”盡管同樣是以花草起興,卻表現出珍惜青春、積極用世的思想.至於白居易名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則更顯示了蓬勃的生命力,表現出積極向上的樂觀主義精神,將感傷情緒壹掃而光.作為詩人主觀情誌的依托,草的意象表現出豐富而復雜的內涵.“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是以寸草難以回報春光的照臨比喻子女難以報答母親的撫愛;“草色人心相與閑,是非名利有無間”是以碧綠的草色比喻消閑的人心和淡泊寧靜情懷;“讀書之樂樂如何?綠滿窗前草不除”形容讀書之樂如窗前春草綿綿無際;“草不謝榮於春風,木不怨落越秋天”則是借草木榮枯揭示自然規律.可見草的豐富內涵在古詩中得了充分的開拓.在古代詩人豐富想象力的光輝照耀下,草這壹意象更顯得千姿百態,生機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