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壹年前讀過那首“詩意的棲居”。海德格爾作為存在主義先驅,引用這首詩大概是用它做存在主義思想的旁證。“存在”是壹種狀態,而存在的意義是存在者自己賦予的。這“詩意的棲居”是海德格爾所推崇的壹種存在方式,而“詩意”不僅來自外界,更重要的是來自存在者的內心世界,存在者應首先追求詩意的存在,才能達到“詩意的棲居”這樣壹種狀態。
以上是存在主義的某些觀念,跟我們基督徒的看法完全不同,我們認為,存在的意義是上帝賦予的,惟有接受耶穌基督做救主,生命才有意義,否則人的壹生毫無意義,轉瞬即逝,輕如鴻毛。
2.“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出自哪首詩在柔媚的湛藍中 弗裏德裏希·荷爾德林 Dasha 譯 在柔媚的湛藍中 教堂鐘樓盛開金屬尖頂。
燕語低回,蔚藍縈懷。 旭日冉冉升起,盡染金屬尖頂, 風中,風向標在高處瑟瑟作響。
誰在鐘底緣階而下, 誰就擁有寧靜的壹生,因為 壹旦外表被極度隔絕, 適應性便在人之中彰顯。 鐘聲中的窗,恰如向著美的門。
同樣,因為門依然遵循著自然, 便具有林中秀木的相似性。 純真畢竟也是美。
嚴肅的心靈生自逝去之物的內部。 影像如此單純、神聖,以至於 我們事實上時常畏懼於將之描繪。
上蒼,始終至善至美, 擁有富足、德行與愉悅。 人或可仿效。
當生命充滿艱辛,人 或許會仰天傾訴:我就欲如此這般? 誠然。只要良善純真尚與心靈同在, 人就會不再尤怨地用神性度測自身。
神莫測而不可知?神如蒼天彰明較著? 我寧願相信後者。神本人的尺規。
劬勞功烈,然而詩意地, 人棲居在大地上。 我是否可以這般鬥膽放言, 那滿綴星辰的夜影, 要比稱為神明影像的人 更為明澈潔純? 大地之上可有尺規? 絕無!同樣 造物主的世界不曾阻擋雷霆的步伐。
花是美的,因為花在陽光下綻放。 我們的雙眼總會在生命中發現, 更美的事物仍要以花為名。
哦,我對此頗為明暸! 莫非神矢誌於身心喋血, 而不再完整存在? 靈魂,我相信,必當葆有純真, 否則,就會抵達權力之巔,在鷹翼之上,膺受 贊美的歌詠與眾鳥的和鳴。 這就是本性,這就是外表。
哦美麗的溪流,波光粼粼,妳在波光中清澈流淌, 宛若穿過銀河的神的目光。 我如此熟諳妳, 淚水奪眶而出。
我看見,在我的外表 壹個勃然的生命在我四周遍開萬物,因為 我不曾不恰當地將之與墓地上的孤鳥相提並論。 只緣我有壹顆跳動的心, 微笑依然是我在憂傷著世人。
我是否能成為壹顆彗星? 我相信。因為彗星擁有鳥的迅疾輕捷;盛開在烈火中, 宛若向著純潔的赤子。
偉大豈是人之本性所敢僭妄。 德行之喜悅理應得到嘉許, 得到花園裏飄蕩在三圓柱間嚴肅神靈的 嘉許。
窈窕淑女必當頭飾 愛神木之花,因為她的本性與情感 酷似愛神。而愛神木僅僅 生長在希臘的大地。
當壹個人向鏡中凝望, 在鏡中看見自己如同被臨摹的影像; 影像酷似真人。 人的影像生有雙目, 明月秉有輝光。
而俄狄浦斯王擁有壹目或已逾分。 他的人之苦難,無法描繪,無以言表, 無可置辯。
壹旦戲劇表現這樣壹個人物,苦難油然而生。 當此刻我懷念著妳,苦難於我意味著什麽? 當溪流將我裹挾至亞細亞般 綿延的某處盡頭。
無疑,俄狄浦斯飽受著這苦難。 無疑事實如此。
是否赫拉克勒斯也曾苦難? 毫無疑問。這對相交莫逆的朋友 不也承受著他們的苦難? 赫拉克勒斯同諸神幹戈相向,就是苦難。
分享這些被生命嫉妒的不朽, 也是壹種苦難。 而當壹個人被太陽斑所覆蓋,被些許斑點 徹底覆蓋,更是壹種苦難!這是艷陽的作為: 太陽裁處著萬物。
太陽以光芒的魅力玫瑰壹般 引領著少年人的道路。 俄狄浦斯承受的苦難, 看上去恰如 壹個窮人悲嘆 丟失了什麽。
哦,拉伊俄斯之子,希臘大地上窮困的異鄉人! 生即是死,死亦是壹種生。 譯後記: 荷爾德林的漢譯名句“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就是出自本詩。
荷爾德林在漢語語境中成為神聖,“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這個詩句想來是其根本魅力——面對冷漠現實而無可奈何地歸隱心靈,原因自然頗多。荷爾德林的詩歌漢譯,錢春綺是目前最常見的,但篇數寥寥;北大出版社1994年也曾出版過壹個叫顧正祥的人的譯文集(顧的譯文,在Dasha眼中,綠原的徒弟罷,從略)。
而目擊思想界,則荷爾德林的流傳離不開馬丁·海德格爾。不想揣度頗有爭議的哲學家海德格爾在大陸大行其道的原因,但海氏熱中於用哲學思辨闡述荷爾德林的詩思(或者說借荷爾德林來闡明自身),卻因此引進了荷爾德林,以至於許多人談論海氏便自然而然地引用荷爾德林的“詩意”。
海氏談論“詩意棲居”的專文全譯,出現在正式出版物上Dasha是在劉小楓主編、魏育青等譯的《人類困境中的審美精神》(上海知識出版社1994年版)上看到。Dasha手中是壹本紅色封面的精裝本,裏面“……人詩意地棲居……”,譯者陳維綱,譯自海氏的Vort?ge und Aufs?tze。
可惜:壹,海氏沒有援引荷爾德林全詩;二,拋開將荷詩第壹句blühen(動詞,開花、花開)輕率誤譯外,關於“只要良善,純真尚與人心同在”句,海氏在文章中明確指出“……‘良善’壹語究指何物?它只是壹無關緊要的字,但荷爾德林卻用大寫的修飾詞‘純真’來命名它……”,而這樣的譯文我們能看出“純真”是“良善”的同位語指稱著同壹個物麽?(而大陸學人引用的某些不知從什麽地方譯來的這句話,竟成為“只要良善和純真……”),海氏的論述如何在譯文中自圓其說?然而,說實話,在看到戴暉的《荷爾德林文集》前,陳維綱卻是我最折服的人。因為他的譯文中的“彰明”、“較著”、“劬勞”、“功烈”,我壹直畏懼於動筆翻譯荷爾德林。
Dasha壹直堅持,荷爾德林作為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的“高古詩人”,譯詩必須文質彬彬、好尚古文(他的原文也是如此,他的文字也是令如今普通以德語為母語的人費解的),也是這個原因,本詩的翻譯。
3.人,詩意地棲居的美文賞析德國詩人荷爾格林的壹首詩《人,詩意地棲居》中的壹句。
其原詩是:“當生命充滿艱辛,/人 或許會仰天傾訴:我就欲如此這般? /誠然。只要良善純真尚與心靈同在, /人就會不再尤怨地用神性度測自身。
/神莫測而不e68a84e8a2ade799bee5baa631333361303133可知?神如蒼天彰明昭著? /我寧願相信後者。神本人的尺規。
/劬勞功烈,然而詩意地, /人棲居在大地上。 /我是否可以這般鬥膽放言, /那滿綴星辰的夜影, /要比稱為神明影像的人 /更為明澈潔純? /大地之上可有尺規? /絕無!”。
“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這句話,能夠讓世人所知,真得感謝海德格爾。由於他以浪漫哲學家的情懷無休止地詩化解析,加之海德格爾在世界思想史與哲學史上的地位,使荷爾德林這個原創者被忽視了。
人,詩意地棲居在這個大地上,就得去解讀詩意的內涵。壹般情況下指的是詩思、詩情,或者指詩的內容和意境,而詩的意境就是能給人以美感或者強烈的抒情意味的境界。
在西方的國度,詩意不僅具有中國所包含的韻味,而且它更具有神性和超越性,正如海德格爾所言:“對詩人來說,至高無上與神聖本是同壹種東西,即澄明。她是萬樂之源,因此又是‘極樂’”。
詩意地棲居,在我樸素的內心裏,以為就是要愜意地棲居在伊甸園式或者桃花源式的環境裏。隨著認識的深入,我逐漸發現,在這個通訊日益發達,交流日益國際化,生活節奏日益快速的時代,還不僅僅局限於這個層面,它還應該具有更豐富的內涵。
詩意地棲居,應該是壹種美好的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存狀態。仰望星空,凝視明月,泛波五湖,踏遍青山,這就是壹種詩意。
人與自然相親,不必壹定要居於寧靜的山野,優雅的園林,只要有壹顆熱愛大自然的心靈,妳就壹定可以詩意棲居於這個大地上。人來自於自然,那麽人心天然應該與自然相通、相融,如果因為忙碌而忽視了自然的存在,那麽妳的情感會慢慢幹涸、枯萎、直至麻木。
棲居,當然也不是僅指的居住,妳再遷延壹下吧,其實它的內涵就是生活。欣賞大自然就是生活的重要部分。
背上行囊,越數重山,趟千條河,行萬裏路,溪泉處自有水聲,樹蔭裏自有鳥鳴,水窮處更有幾片雲起……從浩渺無垠的東海邊走到茫茫的帕米爾高原,從萬裏雪飄的北國邊陲走到燦若星辰的南沙群島,妳就會發現,河山大好,美景無邊。如果可以,妳再乘壹葉輕舟泛於長江,坐壹只羊皮筏行於黃河……妳便成了李白,成了杜甫,妳便是酈道元,妳便是徐霞客。
登上泰山,整個世界就在妳的腳下,留連西湖,瑤池仙境就在妳眼前,妳可以想念蘇小小,可以眷顧白素貞,可以重溫《滿江紅》。此時祖國河山就是畫,就是詩,就是壹曲曲優美的淺吟低唱,壹首首壯美的大呂黃鐘。
妳在不經意間,走過了秦、漢、唐、宋、直至明清,這就是美,這就是詩意啊!也許妳工作太緊張,不能徜徉於名山大川,行吟於江河湖海,但妳也可以在居住的高樓上,遠望群山迤邐,斜暉脈脈。或者妳可以懷著喜悅的心情,去凝視壹朵花的開放,壹棵樹的新綠,還有那不用錢買的明月清風。
妳再為心情放壹天假,在小區假山下,看螞蟻搬家,在林蔭道上,聽鳥鳴蟬噪,妳還可以將植物的種子,植於碗裏,靜靜地等待它發芽,壹片,兩片,三片……這也是壹種詩意,詩意是什麽?即是以超脫世俗的心融入自然,欣賞自然的雅趣,此時心也空靈,夢也空靈,詩意不知不覺駐於妳的心中,妳詩意地棲居著。詩意地棲居,就是還能夠去感悟情感的美麗。
美麗的情感,是超越了自然世界的清純童話,是小我世界的高貴性靈。它是慈母手中的線,是遊子身上的衣,是春天裏紫燕的細語,是夏日裏淺淺的清潭,是秋風裏怒放的菊韻,是冬雪中第壹支梅開。
世界上任何強力都無法摧垮的是人情,可以摧垮世界上任何事物的也是人情,所以它既最陽剛,也最婉約。曾記得汶川大地震有這樣關於母親的故事:壹位年輕的母親在被救援人員發現的時候,她已經死了,可是救援人員發現她死亡的姿式特別奇怪,雙膝跪著,上身向前匍匐著,雙手扶著地支撐著身體。
於是人們發現了這位母親身下面還有壹位活著的只有幾個月大的孩子,因為母親的庇護,孩子安然無恙,毫發無傷,抱出來時,她還恬靜的睡著。人們在檢查物品時,發現孩子繈褓中有壹個手機,手機屏幕上寫著壹條短信,“親愛的寶貝,如果妳還活著,請妳壹定記住,我愛妳”,那壹天是2008年5月12號。
此時,當我在寫這個故事的時候,我的眼睛已經濕潤了,什麽也不說,妳也知道什麽是人情了,妳如果因此而感動,妳的心便有了詩意,妳的情感層次便是豐富的。我知道,這壹天有人給我打過電話,雖然我當時無法接到,但這種關心,依然讓我感動,依然讓我感激,這就是人情啊,人情!在感受濃濃親情之外,還必須能夠珍惜和體悟真摯愛情和友情。
只有能夠珍惜與珍視情感的人,詩意才從心靈深處汩汩地漫溢出來。即使是神話傳說中的人物,只要妳感動於他們的對愛情的堅貞,為主人際遇感嘆唏噓,妳的心就詩意著了。
能理解牛郎之於織女,柳夢梅之於杜麗娘,阿詩瑪之於阿黑哥。能聽懂《華山畿》的深情吟唱,能悲憫《雨霖鈴》的無語凝咽,能體悟。
4.什麽是詩意的棲居“詩意的棲居”,這美麗的詞語,誕生於荷爾德林的詩句,因海德格爾的引用並加以哲學的闡發而成為行走於歷史和未來中的神謐之物。
它更是壹個美好的夢想,壹縷理想的光輝,壹汪人類渴求的泉水,生命自由而逍遙的歌唱…… 讓我們攜手走進荷爾德林所神往的《遠景》踏青吧: “當人的棲居生活通向遠方, 在那裏,在那遙遠的地方,葡萄季節閃閃發光, 那也是夏日空曠的田野, 森林顯現,帶著幽深的形象。 自然充滿著時光的形象, 自然棲留,而時光飛速滑行, 這壹切都來自完美;於是,高空的光芒 照耀人類,如同樹旁花朵錦繡。
” 這美好的景象,這高山流水壹樣的情愫,這來自天上的神秘力量,震撼著二十壹世紀貧乏的心靈。但它不獨屬於荷爾德林,也不為海德格爾私藏於錦囊。
5.人應當詩意的棲居~~求準確的中譯荷爾德林的原作
《人,詩意的棲居》 荷爾德林
如果人生純屬辛勞,人就會
仰天而問:難道我
所求太多以至無法生存?是的。只要良善
和純真尚與人心相伴,他就會欣喜地拿神性
來度測自己。神莫測而不可知?
神湛若青天?
我寧願相信後者。這是人的尺規。
人充滿勞績,但還
詩意的棲居在這片大地上。我真想證明,
就連璀璨的星空也不比人純潔,
人被稱作神明的形象。
大地之上可有尺規?
絕無。
關於“人,詩意的棲居”海德格爾的闡釋
“如果我們把這多重之間稱作世界,那麽世界就是人居住的家……。作為人居於世界之家這壹尺度而言,人應該響應這種感召:為神建造壹個家,為了自己建造壹個棲居之所。”“如果人作為築居者僅耕耘建屋,由此而羈旅在天穹下大地上,那未人並非棲居著。僅當人是在詩化地承納尺規之意義上築居之時,他方可使築居為築居。而僅當詩人出現,為人之棲居的構建、為棲居之結構而承納尺規之時,這種本原意義的築居才能產生。”
——《……人詩意地棲居》
“人詩意地棲居”,是德國古典詩人荷爾德林的詩句,哲學家海德格爾借詮釋他的詩來解讀存在主義,又以存在的維度解讀詩,這是海德格爾藝術哲學與眾不同的地方。顯而易見,海氏的這壹個“存在”,不是物質的“存在”。“為神建造壹個家”,在他的語境裏,無疑是追求“精神”上的“存在”說。他借以詩的多維語言去詮釋隱藏在萬物深處的神性,去揭開這壹“存在之真”的神秘面紗,以達到他自己所信仰著的“此在”的彼岸。在海氏的論著中,他反復強調的是“築居”與“棲居”的不同。“築居”只不過是人為了生存於世而碌碌奔忙操勞,“棲居”是以神性的尺度規範自身,以神性的光芒映射精神的永恒。
樹在。山在。大地在。歲月在。我在。妳還要怎樣更好的世界?妳還要怎樣更好的世界?人與世界和大地***同處於壹個無限的宇宙系統,這三者本來就是平等的互相制約的關系,因此海德格爾認為不能用日常語言邏輯來對他們進行規定,只能運用“詩”,它們之間的關系與其說是互相認識還不如說是“領悟”與“體驗”。
“我在”是壹個多麽有深意的詞兒,她證明著我們不同於簡單的動物,我們是會思辨明道理的高級動物,除了簡單再簡單的物質生存條件之外,人,還要“在”精神的矛盾折磨中進行自我的否定再否定,這樣,人類的思想才會進壹步,或可說,這樣的思維促使我們在進化過程中得到完善。這壹“精神”上的不懈追求,正是海氏所壹再強調的對神性的敬仰。他把“人、天、地”與“神”組合成了四重的世界,人,詩意棲居於其中。壹直很矛盾於哲學是純理性的認識還是感性的認識,這兩者難道不能有個折衷的統壹?也許當妳自以為很理性地思考時,妳卻不知不覺陷入於感性的認識原則中。海德格爾在詮釋的是理性的“我在”,卻用了非理性的情感語言:“詩便是對神性尺度的采納,為了人的棲居而對神性尺度的采納。”“詩首先讓棲居在其本質上得到實現。”“只有當詩發生和出場,棲居才會發生。”這樣的經典名句類似於康德《實踐理性批判》中的那壹句:讓我們敬畏和驚贊頭頂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觀吧。
6.讓生命充滿詩意的棲居在現代社會,人們陷入前所未有的困惑之中。
海德格爾提出“詩意地棲居”便顯得尤為重要。晚期海德格爾將著名詩人荷爾德林的著名詩句“人充滿勞績,但還詩意地棲居於這塊大地之上”予以深刻的哲學詮釋,為尋求終極覺悟的現代人提供了豐富的精神食糧。
在展現、本真存在、臨界狀態中的覺悟,以及詩意的理想與現實的棲居統壹的思想,其存在澄明的敞開狀態和詩思合壹的生命體驗境界,都是在海德格爾存在論解釋學視域內完成的。
《人詩意地棲居》是由海德格爾編寫,1995年由上海遠東出版社出版的壹部圖書。是德國19世紀浪漫派詩人荷爾德林的壹首詩,後經海德格爾的哲學闡發。
7.讓生命充滿詩意的棲居在現代社會,人們陷入前所未有的困惑之中。
海德格爾提出“詩意地棲居”便顯得尤為重要。晚期海德格爾將著名詩人荷爾德林的著名詩句“人充滿勞績,但還詩意地棲居於這塊大地之上”予以深刻的哲學詮釋,為尋求終極覺悟的現代人提供了豐富的精神食糧。
在展現、本真存在、臨界狀態中的覺悟,以及詩意的理想與現實的棲居統壹的思想,其存在澄明的敞開狀態和詩思合壹的生命體驗境界,都是在海德格爾存在論解釋學視域內完成的。 《人詩意地棲居》是由海德格爾編寫,1995年由上海遠東出版社出版的壹部圖書。
是德國19世紀浪漫派詩人荷爾德林的壹首詩,後經海德格爾的哲學闡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