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D
9、A
10、D
11、(l)莊宗平常像敬重兄長壹樣對待張承業。(2)閻寶在壹旁拉開張承業的手要他走,張承業使勁壹拳把閻寶打倒在地。(3)我正在招納賢才來助我成就功業,您怎麽說出這樣有失分寸的話來?
8、D (A.者,助詞,定語後置的標誌;B.何,副詞,表反問,“怎麽”; C.乃,連詞,“於是,就。”D.且,第壹句中為副詞,“將會”;第二句中為副詞,“尚且”。)
9、A
10、D(閻寶沒有令張承業去錢庫取錢。)
11、(l)莊宗平常 像敬重兄長壹樣 對待張承業。
(2)閻寶在壹旁拉開張承業的手要他走,張承業使勁壹拳把閻寶打倒在地。(3)我正在招納賢才來助我成就功業,您怎麽 說出這樣有失分寸 的話來?
(畫線處為采分點)
參考譯文:
張承業,字繼元,是唐朝僖宗時的壹名宦官。晉王出兵攻打王行瑜,張承業多次出入兵間,晉王很喜歡他的為人。等到昭宗被李茂貞逼迫,將出走太原,就先派遣張承業到晉陽說明去意,於是任命他擔任河東監軍。晉王病重,把莊宗托付給張承業說:“有勞各位輔佐他(莊宗小字亞子)!”莊宗平常像敬重兄長壹樣對待張承業。莊宗在魏地,與後梁在黃河壹帶交戰十多年,國內壹切事務全交給張承業,張承業盡心不懈。積貯錢財糧食,招兵買馬,鼓勵農耕,征繳財稅,凡是能夠促成莊宗大業的事情,張承業的功勞最大。從貞簡太後、韓德妃、伊淑妃到各位公子,所有在晉陽的人,張承業全部按法律約束他們,有權勢的豪門大戶都自覺收斂,害怕張承業。莊宗有時從魏地回來探親,想要些錢賭博和賞賜伶官,可是張承業掌管錢庫,要不到錢。莊宗於是在錢庫旁擺酒席,酒興正濃時,莊宗就讓兒子繼岌為承業起舞助興,舞畢,張承業就拿出寶帶、錢幣以及馬贈送給繼岌,莊宗指著錢庫,喊著繼岌的小名對張承業說:“和哥缺錢用,妳可以拿壹垛錢賞他,何必用寶帶和馬呢?”承業生氣地說:“我,是先王的老奴,我並不是替子孫考慮,吝惜錢庫的錢,是為了幫助妳成就霸王大業罷了!如果妳要用錢,又何必來問我?錢花光,士兵就會各自逃散,難道只是我遭受災禍?”莊宗回頭對元行欽說:“拿劍過來!”張承業起身拉著莊宗的衣角哭著說:“我接受先王的重托,發誓要報仇雪恨。今天能為大王珍惜錢財而死,死也無愧於先王了!”閻寶在壹旁拉開張承業的手要他走,張承業使勁壹拳把閻寶打倒在地,罵道:“閻寶,妳是朱溫的死黨,蒙受晉王的厚恩,竟然沒有壹句忠言,反而討好、奉承取悅於人!”太後聽說後,派人把莊宗叫去。莊宗生性非常孝道,聽到太後召見,非常害怕,於是倒了兩杯酒,向張承業道歉說:“我酒後失態,將會被太後怪罪。希望您喝了這杯酒,替我分擔過錯!”張承業不肯喝。莊宗進去宮裏,太後派人來向張承業道歉說:“小兒觸犯了您,我已經鞭打了他。”第二天,太後和莊宗壹起到張承業的府上拜訪,慰問安撫他。盧質好酒貪杯,高傲無禮,從莊宗以下到幾位公子多被他輕慢過,莊宗非常嫉恨他。張承業找了壹個機會試探莊宗說:“盧質好酒無禮,請讓我替大王殺了他。”莊宗說:“我現在正招納賢才來助我成就功業,您怎麽說出這樣有失分寸的話來?”張承業起身祝賀說:“大王能夠如此愛惜人才,平定天下不在話下!”盧質因此免於壹死。
2. 翻譯《張承業傳》文字太多,但大數都很好懂的,只譯部分。
張承業,字繼元,唐僖宗時宦者也。本姓康,幼閹,為內常侍張泰養子。晉王〔李克用〕兵擊王行瑜,承業數往來兵間〔張承業在唐昭宗與李克用之間傳遞消息〕,晉王喜其為人〔喜歡張承業的為人〕。及昭宗為李茂貞所迫〔協迫昭宗到鳳翔〕,將出奔太原,乃先遣承業使晉以道意〔遣張承業到李克用處說明昭宗的意圖〕,因以為河東監軍〔因此,任命為河東監軍〕。其後崔胤誅宦官,宦官在外者〔在李克用處〕,悉詔所在殺之。晉王憐承業,不忍殺,匿之〔藏到〕斛律寺。昭宗崩,乃出承業,復為監軍。
晉王病且革〔病重〕,以莊宗屬承業曰:“以亞子累公等。〔將李亞子托付與張承業〕”莊宗常兄事承業,歲時升堂拜母,甚親重之。莊宗在魏,與梁戰河上十餘年,軍國之事,皆委承業,承業亦盡心不懈。凡所以畜積金粟,收市兵馬,勸課農桑,而成莊宗之業者,承業之功為多。自貞簡太後、韓德妃、伊淑妃及諸公子在晉陽者,承業壹切以法繩之,權貴皆斂手畏承業。
莊宗歲時自魏歸省親,須錢蒲博〔賭博〕、賞賜伶人,而承業主藏,錢不可得。莊宗乃置酒庫中,酒酣,使子繼岌為承業起舞,舞罷,承業出寶帶、幣、馬為贈,莊宗指錢積呼繼岌小字以語承業曰:“和哥乏錢,可與錢壹積,何用帶、馬為也?”承業謝曰:“國家錢,非臣所得私也。”莊宗以語侵〔欺淩〕之,承業怒曰:“臣,老敕使,非為子孫計,惜此庫錢,佐王成霸業爾!若欲用之,何必問臣?財盡兵散,豈獨臣受禍也?”莊宗顧元行欽曰:“取劍來!”承業起,持莊宗衣而泣,曰:“臣受先王顧托之命,誓雪家國之讎。今日為王惜庫物而死,死不愧於先王矣!”閻寶從旁解承業手令去,承業奮拳毆寶踣,罵曰:“閻寶,朱溫之賊,蒙晉厚恩,不能有壹言之忠,而反諂諛自容邪!”太後聞之,使召莊宗。莊宗性至孝,聞太後召,甚懼,乃酌兩卮謝承業曰:“吾杯酒之失,且得罪太後。願公飲此,為吾分過。”承業不肯飲。莊宗入內,太後使人謝承業曰:“小兒忤公,已笞之矣。”明日,太後與莊宗俱過承業第,慰勞之。
盧質嗜酒傲忽,自莊宗及諸公子多見侮慢,莊宗深嫉之。承業乘間請曰:“盧質嗜酒無禮,臣請為王殺之。”莊宗曰:“吾方招納賢才以就功業,公何言之過也!”承業起賀曰:“王能如此,天下不足平也!”質因此獲免。
天佑十八年,莊宗已諾諸將即皇帝位。承業方臥病,聞之,自太原肩輿至魏,諫曰:“大王父子與梁血戰三十年,本欲雪家國之讎,而復唐之社稷。今元兇未滅,而遽以尊名自居,非王父子之初心,且失天下望,不可。”莊宗謝曰:“此諸將之所欲也。”承業曰:“不然,梁,唐、晉之仇賊,而天下所***惡也。今王誠能為天下去大惡,復列聖之深讎,然後求唐後而立之。使唐之子孫在,孰敢當之?使唐無子孫,天下之士,誰可與王爭者?臣,唐家壹老奴耳,誠願見大王之成功,然後退身田裏,使百官送出洛東門,而令路人指而嘆曰‘此本朝敕使,先王時監軍也’,豈不臣主俱榮哉?”莊宗不聽。承業知不可諫,乃仰天大哭曰:“吾王自取之!誤我奴矣。”肩輿歸太原,不食而卒,年七十七。同光元年,贈左武衛上將軍,謚曰正憲。
3. 求新五代史張承業傳翻譯最好詳細點張承業,字繼元,是唐朝僖宗時的壹名宦官。晉王出兵攻打王行瑜,張承業多次出入兵間,晉王很喜歡他的為人。等到昭宗被李茂貞逼迫,將出走太原,就先派遣張承業到晉陽說明去意,於是任命他擔任河東監軍。後來崔胤誅殺宦官,出使在外的宦官,全都下令各地殺掉他們。晉王憐惜張承業,不忍心殺他,把他藏到斛律寺。昭宗死了,才放出張承業,又做監軍。晉王病重,把莊宗托付給張承業說:“有勞各位輔佐他(莊宗小字亞子)!”莊宗平常像敬重兄長壹樣對待張承業,壹年中時常到他家去拜望他的母親,非常親近器重他。莊宗在魏地,與後梁在黃河壹帶交戰十多年,國內壹切事務全交給張承業,張承業盡心不懈。積貯錢財糧食,招兵買馬,鼓勵農耕,征繳財稅,凡是能夠促成莊宗大業的事情,張承業的功勞最大。從貞簡太後、韓德妃、伊淑妃到各位公子,所有在晉陽的人,張承業全部按法律約束他們,有權勢的豪門大戶都自覺收斂,害怕張承業。莊宗有時從魏地回來探親,想要些錢賭博和賞賜伶官,可是張承業掌管錢庫,要不到錢。莊宗於是在錢庫旁擺酒席,酒興正濃時,莊宗就讓兒子繼岌為承業起舞助興,舞畢,張承業就拿出寶帶、錢幣以及馬贈送給繼岌,莊宗指著錢庫,喊著繼岌的小名對張承業說:“和哥缺錢用,妳可以拿壹垛錢賞他,何必用寶帶和馬呢?”張承業拒絕說:“這是國家的錢,不是我所能夠私下給的。”莊宗就用話挖苦他。張承業生氣地說:“我,是先王的老奴,我並不是替子孫考慮,吝惜錢庫的錢,是為了幫助妳成就霸王大業罷了!如果妳要用錢,又何必來問我?錢花光,士兵就會各自逃散,難道只是我遭受災禍?”莊宗回頭對元行欽說:“拿劍過來!”張承業起身拉著莊宗的衣角哭著說:“我接受先王的重托,發誓要報仇雪恨。今天能為大王珍惜錢財而死,死也無愧於先王了!”閻寶在壹旁拉開張承業的手要他走,張承業使勁壹拳把閻寶打倒在地,罵道:“閻寶,妳是朱溫的死黨,蒙受晉王的厚恩,竟然沒有壹句忠言,反而討好、奉承取悅於人!”太後聽說後,派人把莊宗叫去。莊宗生性非常孝道,聽到太後召見,非常害怕,於是倒了兩杯酒,向張承業道歉說:“我酒後失態,將會被太後怪罪。希望您喝了這杯酒,替我分擔過錯!”張承業不肯喝。莊宗進去宮裏,太後派人來向張承業道歉說:“小兒觸犯了您,我已經鞭打了他。”第二天,太後和莊宗壹起到張承業的府上拜訪,慰問安撫他。盧質好酒貪杯,高傲無禮,從莊宗以下到幾位公子多被他輕慢過,莊宗非常嫉恨他。張承業找了壹個機會試探莊宗說:“盧質好酒無禮,請讓我替大王殺了他。”莊宗說:“我現在正招納賢才來助我成就功業,您怎麽說出這樣有失分寸的話來?”張承業起身祝賀說:“大王能夠如此愛惜人才,平定天下不在話下!”盧質因此
4. 文言文 《陶侃逸事》的翻譯侃在廣州無事,輒朝運百甓於齋外,暮運於齋內。人問其故,答曰:“吾方致力中原,過爾優逸,恐不堪事,故自勞耳。”……
侃性聰敏恭勤,終日斂膝危坐,軍府眾事,檢攝無遺,未嘗少閑。常語人曰:“大禹聖者,乃惜寸陰,至於眾人,當惜分陰,豈可但逸遊荒醉,生無益於時,死無聞於後,是自棄也!”
譯文
陶侃在廣州,沒有事的時候總是早朝把白磚運到書房的外邊,傍晚又把它們運回書房裏。別人問他這樣做的緣故,他回答說:“我正在致力於收復中原失地,過分的悠閑安逸,唯恐不能承擔大事,所以才使自己辛勞罷了。”
陶侃聰慧靈敏,對人謙遜有禮,做事勤奮。.整日盤腿端坐,檢查管理沒有遺漏,沒有稍稍的閑適。他常對他人說:“大禹是聖人,還如此珍惜的時間,對於我們眾人,來說就更應當珍惜時間,怎麽可以只想著安逸、遊玩、醉生夢死的生活呢?活著的時候不能對國家有好處,死了以後後人聽不到妳的美名,這是自暴自棄。”
5. 宋史 列傳第十六楚昭輔翻譯《宋史》 正文· 列傳第十六 吳廷祚子元輔元載元扆李崇矩子繼昌王仁贍楚昭輔李處耘子繼隆繼和 吳廷祚,字慶之,並州太原人。
少頗讀書,事周祖,為親校。廣順初,授莊宅副使,遷內軍器庫使、知懷州,入為皇城使。
會天平符彥卿移鎮大名,以廷祚權知鄆州。 世宗即位,遷右羽林將軍,充內客省使。
未幾,拜宣徽北院使。世宗征劉崇,為北面都巡檢使。
師還,權判澶州。歸闕,加右監門衛大將軍。
俄遷宣徽南院使、判河南府、知西京留守事。汴河決,命廷祚督丁壯數萬塞之。
因增築堤防,自京城至臨淮,數旬訖工。世宗北征,權東京留守。
是夏,河決鄭州原武縣,命廷祚發近縣丁壯二萬余塞之。師還,以廷祚為左驍衛上將軍、檢校太傅,充樞密使。
恭帝即位,加檢校太尉。 宋初,加同中書門下三品,以其父名璋,故避之。
會李筠叛,廷祚白太祖曰:“潞城巖險,且阻太行,賊據之,未易破也。筠素勇而輕,若速擊之,必離上黨來邀我戰,猶獸亡其藪,魚脫於淵,因可擒矣。”
太祖遂親征,以廷祚留守東京兼判開封府。筠果領兵來,戰澤州南,其眾敗走。
及討李重進,又為東京留守。 建隆二年夏,帝謂之曰:“卿掌樞務,有年於茲,與卿秦州,以均勞逸。
明日制出,恐卿以離朕左右為憂,故先告卿。”即以為雄武軍節度。
先是,秦州夕陽鎮西北接大藪,多材植,古伏羌縣之地。高防知州日,建議就置采造務,調軍卒分番取其材以給京師。
西夏酋長尚波於率眾爭奪,頗傷役卒,防捕擊其黨,以狀聞。上令廷祚代防,繼詔赦尚波於等,夏人感悅。
是年秋,以伏羌地來獻。 乾德二年來朝,改鎮京兆。
開寶四年長春節來朝。俄遇疾,車駕臨問,命爇艾灸其腹,遣中使王繼恩監視之。
未幾卒,年五十四。贈侍中,官給葬事。
廷祚謹厚寡言,性至孝,居母喪,絕水漿累日。好學,聚書萬余卷。
治家嚴肅,尤崇奉釋氏。 子元輔、元載、元範、元扆、元吉、元慶。
元範、元慶仕皆至禮賓副使。元吉,閣門祗候。
元吉子昭允,太子中舍。元慶子守仁,內殿崇班。
…… (這麽長的文章,實在找不到翻譯)。
6. 何榮祖,字繼先文言文重點字翻譯閱讀何榮祖傳譯文何榮祖字繼先,祖籍太原。
父何瑛,在金朝為官,授明威將軍。金亡後遷家於廣平。
榮祖體貌魁偉,額上有紅色紋,如兩棵樹,背突出,看相的說他將來會做大官,而且長壽。何家世代為吏,榮祖也熟悉官府之事。
他由中書省的壹個屬吏而升為禦史臺都事。這時阿合馬當政,在其家中設立總庫,收納四方之物,而稱之為“和市”。
監察禦史範方等對此進行了彈劾。阿合馬知道這是何榮祖出的主意,奏請調榮祖為左右司都司,把他置於自己的管轄之下。
不久,禦史臺任榮祖為治書侍禦史,升為侍禦史。又調任山東按察使,阿合馬的陰謀未能得逞。
帖木剌思貪贓枉法,為僉事李唐卿彈劾。帖木剌思想不出對付的辦法。
恰巧這時濟南有人告發謀反事,唐卿察覺此是誣告,把起訴人的狀子燒了。帖木剌思借此事指控唐卿放縱了謀反者,於是逮捕了數十人。
但此案長期不能判決。朝廷命榮祖與左丞郝禎、參政耿仁傑去審理。
他們了解事情的真象後,榮祖主張判誣告之罪,禎與仁傑認為對誣告者只判失口亂言之罪,榮祖不同意。不久,榮祖調任河南按察使,禎與仁傑終以失口亂言之罪,對誣者處以杖刑,釋放被株連的人,唐卿所蒙之冤得以昭雪。
平涼府報告說,有南人二十余人逃往江南,安西行省欲將此事上報朝廷,剛好榮祖來任行省參政,阻止他們上報,他認為“:何必上報朝廷,這些逃去的人都是奴隸,今聞江南已平,回去找自己家而已,可發文逮捕回來就是了。”後查明這些人果是奴隸,把他們交還給主人。
榮祖被任命為雲南行省參知政事,因母親年邁,辭不赴任。又拜禦史中丞,出京任山東東西道按察使。
後召入朝為尚書參知政事。 桑哥專政,迫切地搜刮錢糧,人人受害。
榮祖多次奏請停止,世祖不聽從,畿內之民受害尤甚,榮祖又多次向皇帝報告畿內人民困苦,請求免去賦稅。同僚勸他再不要去勸諫了,榮祖執意不肯,不怕違背聖上旨意,不簽署有關公文。
不過壹月,桑哥的害民之弊為大家所***知。世祖這才想起榮祖過去所說的那些話,召他來問解救的辦法。
榮祖建議設立專門機構在年終時對征收錢糧情形進行考核。大家都認為這辦法很好,以後長期實行。
朝廷賜他鈔壹萬貫以資獎勵。榮祖陳奏朝廷內外官員規則,以糾正弊病。
但為桑哥所壓制,不能實行。榮祖與桑哥既意見不合,便借病告假,朝廷特授榮祖為集賢大學士。
不久,起任尚書右丞。 桑哥倒臺後,改榮祖為中書省右丞。
祖榮奏請施行《至元新格》,改提刑按察司為肅政廉訪司。他上書說“:國家財用不可不足,而天下百姓也不可不安。
今管理財政的人,不顧人民之困苦,談政治者不規劃國家的大政方針。而且應當任用的人總是多,而得到任用的人卻總是少。
總之,中書省及各部為國家基礎所在,必須選拔有才幹者任用。按察司雖監督壹道之政務,而其職責在於清除弊端,安撫該道百姓,如果還有未做到的事,行省和行臺則應派官去考核,盡量做到於政有益。”
世祖深以為然。榮祖多次因年老病而請求解除他的職務,朝廷詔令他不必負責具體事務,只是參預中書省商定政務,領取俸祿。
不久,拜榮祖為昭文館大學士,參預中書省事,又加平章政事。發生水旱災害,他以此為由,請求罷職,朝廷未準。
榮祖曾奉旨定《大德律令》,此書早已完成,現在奏請詔命元老大臣審訂。還未來得及頒行,因其子秘書少監何惠去世,他辭職回到廣平,年七十九歲卒。
贈光祿大夫、大司徒、柱國,追封趙國公,謚“文憲”。 榮祖身為大官,卻租房居住,茶具是普通青瓷。
皇後聞知,賜上等飲具及金五十兩、銀五百兩、鈔二萬五千貫,讓他買宅添置用具,以表彰他的廉潔。其著述有《大畜》十集,還有《學易記》、《載道集》、《觀物外篇》等書。
7. 高堂隆傳 求古文翻譯 註解高堂隆字升平,泰山平陽人,是漢代魯國高堂生的後代。年輕時是個讀書人,泰山太守薛悌任命他為督郵。郡督軍和薛悌發生爭執,直呼薛睇的名字呵斥他。高堂隆按劍叱責督軍說:“過去魯定公受到侮辱,孔子仲尼登上臺階維護他的尊嚴;趙王被迫為秦王彈箏,藺相如進缶迫使秦王為趟王擊缶。對著臣子直呼官長的名字,道義上要受到懲治。”督軍嚇得變了臉色,薛悌吃驚地站起來制止他。後來高堂隆辭去吏職,到濟南避難。建安十八年,太祖徵召他任丞相軍議掾,後任歷城侯曹徽的文學,轉任國相。曹徽遇上太祖去世,不表示哀痛,反而遊玩打獵到處奔馳。高堂隆用大義直言勸諫,很有輔助引導藩侯的法度。黃初年間,任堂陽長,被選任為平原王傅,平原王即位,就是明帝。明帝任命高堂隆為給事中、博士、駙馬都尉。明帝剛剛即位,眾大臣有的認為應該舉行盛大宴會,高堂隆說:“唐堯逝世後虞舜和百姓有三年停止舉樂的哀痛,殷高宗繼位後有三年壹言不發的思慮,因此崇高的道德能夠和諧興盛,光照四海。”認為不應該舉行盛大宴會,明帝恭敬地接受了他的意見。
陵霄闕開始興建,有喜鵲在上面築巢,皇帝就這件事詢問高堂隆,高堂隆回答說:“《詩經》說‘喜鵲築好了巢,鳩住在它裏面’。現在興建宮室,築起陵霄闕,而喜鵲在上面築巢,這是宮室沒有建成自己不能住在裏面的徵象。上天的意思似乎是說,宮室沒有建成,將會有其他姓氏的人掌握統治它,這正是上天的告誡。上天的準則是不偏愛親近的人,只降福給品德好的人,不能不深加防範。不能不慎重考慮。夏朝、商朝的末年,都是繼承先祖基業的君王,他們不恭敬地接受上天的訓令,只聽從誹謗誣陷別人的話,廢棄德行滿足私欲,所以他們的滅亡非常快。太戊、武丁,看到災變心懷恐懼,敬奉上天的告誡,所以他們勃然興盛起來。現在如果停止各種勞役,力求儉省以滿足需用,更加推重德政,行動遵循帝王的準則,除去給整個國家帶來危害的事情,興辦給廣大人民帶來利益的事情,那麼三王之後可以有第四個,五帝之後可以有第六個,難道只有殷商的王室可以轉禍為福嗎?臣充任陛下親近信任的人,如果可以給皇帝添加幸福,安定保存社稷,臣即使自身化為灰土,家族誅滅,也如同是我的再生之年。怎麼能害怕因違背皇上意願而遭受災難,而使陛下聽不到合乎事理的話呢?”於是皇帝變了臉色,感到震動。
8. 文言文《王元之》的翻譯王元之,濟州人,小時候七八歲就已經會寫文章了,直到畢文簡為州裏當差,才聽說他這個人。
詢問他的家事,知道王元之家以磨面為生,因此讓他以《磨詩》為名做詩。元之不假思索就說:“只要心裏正直,不要為眼下未被人知曉而發愁。
如果有人輕輕借了妳壹點力,就是妳轉身的時候。”文簡感到十分驚奇,就把他留在了學堂裏聽講學,壹天,太守在筵席上出詩句(對聯):“鸚鵡能言爭似鳳”,在座賓客沒有能夠對上來的,文簡就把詩寫在了屏風上,元之在下面寫下下聯:“蜘蛛雖巧不如蠶。”
文簡看到後感嘆說,真是能治國安邦的才子啊!於是就賜予王元之衣帽,稱他為小朋友(忘年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