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大風歌,是漢高祖劉邦劉邦創作的壹首詩歌。
此詩只有三句,前二句直抒胸臆,雄豪自放,亦顯得躊躇滿誌,第三句卻突然透露出前途未蔔的焦灼,抒發了作者內心表現出對國家尚不安定的濃郁的惆悵。
全詩渾然壹體、語言質樸、大氣磅礴,包含了雙重的思想感情,別具壹格。
漢高祖十二年(前196年)十月,淮南王英布起兵反漢;由於其英勇善戰,軍勢甚盛,劉邦不得不親自出征。
後他擊敗了英布,在得勝還軍途中,劉邦順路回了壹次自己的故鄉——沛縣(今屬江蘇省徐州),把昔日的朋友、尊長召來,***同歡飲十數日。壹天酒酣,劉邦壹面擊築、壹面唱地即興創作了這首《大風歌》。
在這首詩創作的前幾年,新建的漢帝國相繼經歷了燕王臧荼、韓王信、陳豨的叛亂,如今英布造反被平定,但北面的匈奴虎視眈眈,國內反叛實力伺機而動,整個國家搖搖欲墜。
劉邦在這時返回到了故鄉,想起了前半生的坎坷換來了如今的榮華,而各方勢力又正欲把這個他親手打造的帝國推向深淵,想必劉邦在吟唱這首詩歌時必是懷著壹股被悲涼掩蓋的豪氣。
最近熱播的電視劇《大風歌》,以劉邦的這首蒼涼古樸,豪邁的詩為劇名,是北京海潤榮天影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出品的古裝電視劇,由黃健中執導,呂良偉、王姬、張光北等主演。
講述了兩千壹百八十年前,西漢王朝的漢文帝劉恒崇尚勤政節儉、以仁德治天下的故事。
在他執政的二十三年中,對內,廢除自商周以來施行的黥字、剁腳等殘酷肉刑,廢關傳,鼓勵農耕,發展人口,是歷代封建王朝中第壹個在全國全免田租的皇帝。
對外,壹面堅持與匈奴和親,壹面屯墾戍邊、強邊固土,他與繼承他帝業的兒子劉啟統治的時期,被後人稱為文景之治或文景盛世。文景之治為漢武帝劉徹走向鼎盛強大奠定了雄厚的基礎。
劉邦剪除異姓王後,卻因為在公元前195年,討伐英布叛亂時,傷重不起。制定“白馬之盟”後,駕崩於長安。
白馬之盟
白馬之盟是漢高祖劉邦在位時與群臣以殺白馬方式定立的盟約,此為古代盟誓的方式之壹,其要殺牲取血,並用手指蘸血來塗在嘴上,以示恪守盟約,而此盟約的內容為確保只有劉姓者可為王,即“非劉氏而王,天下***擊之”。
劉邦去世後,劉盈即位為帝,呂雉開始獨掌大權。對那些為高祖侍寢而得寵幸的妃子如戚夫人等人,呂太後非常嫉妒氣憤,因為就是她們在,她失寵了,這也要怪劉邦,太厚此薄彼了,不過呂雉的仇恨之火還是壓抑了很久的。
就把她們都囚禁起來,不準出宮。而薄姬由於極少見高祖的緣故,得以出宮,跟隨兒子到代國,成為代王太後。太後的弟弟薄昭也跟隨到代國。
呂雉在作為皇太後時,大權獨攬,開啟了劉邦妻子呂後執掌朝政十五年的漫長時期。
在她執政期間,呂家普遍封官,呂氏勢力橫行,天下理論上是劉家的,實際劉姓諸王普遍被打壓。
她壹死去後,劉氏封王紛紛反抗,陳平,周勃等臣仍擁立劉氏。
西漢高後八年(前180年),呂後去世,劉邦的舊臣丞相陳平和太尉周勃、朱虛侯劉章攜手誅滅了呂氏勢力,在壹系列緊張的氛圍,刀光劍影中,終於取得了勝利。
然而,劉氏和朝臣太害怕外戚專權的悲劇再次重演了,同時他們認為當時呂後立的小皇帝劉弘不是漢惠帝的後代,不符合皇位繼承的法統。
然後商議由誰來繼承皇位,經過分析,壹致認為劉恒之母薄姬家人勢力單薄,且性格柔和。
最後,他們相中了寬厚仁慈名聲較好的代王劉恒。於是派出使者去接劉恒到長安繼承皇位,由此才有了漢文帝。
這段歷史大致是真實的,當然文學藝術創作,與真實的歷史是有些出入的。
之後,本人的主人公劉章再次出場了。
前面說到,在誅殺諸呂的過程中,朱虛侯劉章功勞最大,關鍵時刻敢作敢當,敢打敢拼,為光復劉氏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陳平也許諾事成之後他是首功,會奏請皇帝分封他為趙王。
然後,事成之後,丞相陳平和漢文帝劉恒,權衡利弊,為避免諸侯王勢力坐大,沒給他封趙王,只是封了個城陽王,想到漢文帝和丞相陳平的“背信棄義,為誅滅諸呂他不但功勞最大,還殺死了自己的妻子和腹中的胎兒,卻落得這個結果。
作為壹個血性漢子,於是他終於怒了,回到封地暗中發展自己的勢力,甚至私造銅錢,引起貨幣混亂,最終被漢文帝察覺,先發制人,把他給打敗了。
並推心置腹說不封他為趙王的原因,誅殺諸呂過程中,功勞很大的很多,他的封地大了,別人的封地也不能小,大漢也沒那麽多封地可以封了,作為皇帝,他太難了。
城陽王劉章說:事已至此,請陛下賜死。劉恒卻說不殺他,但是再也不信任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