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古代詩歌七年級上冊的教案

古代詩歌七年級上冊的教案

古代詩歌四首七年級上冊的教案

 在日復壹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詩歌了吧,詩歌節奏上鮮明有序,音諧韻美。妳知道什麽樣的詩歌才能算得上是好的詩歌嗎?以下是我整理的古代詩歌四首七年級上冊的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古代詩歌四首七年級上冊的教案1

  《觀滄海》教案3

 教學目標:

 1、 體會詩人廣闊的胸襟、豪邁的氣慨。

 2、 體會宏偉壯麗的景象。

 3、 寫實與想象。

 教學重點:

 目標1、目標2。

 教學時數:

 壹課時

 教學過程:

 壹、 由寫作背景導入

 該詩寫於東漢建安十二年(207)秋。當年的夏五月,詩人率軍北征烏桓,七月出盧龍塞 ,九月大獲全勝。班師途中經過碣石山,詩人登高望海,留下了這千古傳頌的名篇。

 二、 簡介作者,揭示目標

 曹操,字孟德,譙(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曾歷任

 大將軍、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子曹丕稱帝,追尊為武帝。

 曹操是壹位傑出的詩人。

 三、 新授內容

 1、 師範讀,生跟讀。

 2、 生自由朗讀,查字典解決生字詞。

 3、 生齊讀。

 4、 分析課文內容

 ⑴分析字義

 臨,登上,有遊覽的意思。 滄,通“蒼”,青綠色。

 海,渤海。 觀,看,統領全篇。

 蕭瑟,樹木被秋風吹動的聲音。洪,大。

 行,運行。 若,如同。

 星漢,銀河。 誌,理想。

 ⑵內容

 A、 詩的前兩句寫什麽?最後兩句是寫什麽?中間十句寫了什麽?

 敘事 合樂時所加,與正文內容無關 寫景

 B、寫景部分采用 手法,勾畫了洶湧的 ,聳立海中的 ,島上繁茂的 ,給人以如畫的感覺。

 C、“日月之行”四句采用了什麽手法?(想象、誇張)寫出了觀滄海時的什麽感受?

 D、寫景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借景抒情,表達詩人博大的胸襟。

 四、 總結課文,用自己的話說說詩的內容。

 先突出寫大海的碣石山高高聳立,節令雖是晚秋,山上卻生機盎然,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吹來,林呼山喚,草木***鳴;海中的波濤呼嘯翻騰,上欲接天,風助浪勢,浪壯風色。從“水何淡淡”到“洪波湧起”寥寥數語,便勾勒出壹幅壯美的海山秋色圖,敏銳的觀察,開闊的視野,,統攬全局的謀篇,顯示出作者超人的智慧和非凡的學識。

 寫完眼前的山海,詩人虛走壹筆,把不同時空段內滄海托舉日月星漢的壯麗景象切換過來,使這海山秋色圖平添出壹股浩蕩磅礴的氣勢。這是詩人英武壯闊胸懷的進壹步拓展。太陽、月亮給人類送來溫暖和光明,是詩人拯救蒼生於水深火熱之中、壹統天下宏大政治抱負的真切比擬;燦爛的銀河則是詩人文武兼備、雄才大略的生動寫照。

 五、 作業:

 ⑴完成書後習題;

 ⑵背誦默寫課文。

古代詩歌四首七年級上冊的教案2

  教學目標

 1、理解詩的內容,領會其中抒發的感情和表現的生活情趣。

 2、體味詩詞情景交融的特點和遣詞造句的妙處。

 3、學習壹點詩的韻律知識。

  教學過程

 壹、導入課文。

 古代詩詞是我國古代文學寶庫中壹顆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僅語言雋美,而且意境深遠;它們有的充滿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來廣為傳誦,成了流傳千古的名篇。我們中學生學壹點優秀的古代詩詞,不僅有助於提高我們的語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們的思想情操。所以我們要認真學習和努力掌握壹定數量的古代詩詞。今天,我們學習五首古代詩詞,主要是領會古人融情於景表達襟懷和講究煉字煉句亦即煉意的手法。

 二、學習《觀滄海》

 1、解題:題目是什麽意思?“滄海”的“滄”字怎麽解釋?題目能不能換成“觀大海”?

 2、教師範讀後學生誦讀。

 3、理解內容。

 問題設計:⑴開頭兩句交代了什麽情況?“東臨碣石”的“臨”作何解釋?

 ⑵下文到哪壹句為止是寫作者所見的情景?

 ⑶實寫觀海的詩句壹***有6句,所寫的內容和角度有什麽不同?

 ⑷提問:“日月之行”等4句是什麽意思?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作者是寫什麽內容?

 啟發:作者寫觀海的內容到這裏結束了,我們可以展開自己的想象來回味壹下:作者在詩中描繪了怎樣的景象?作者筆下的滄海有怎樣的特點?再聯系作者寫這首詩的背景,我們想壹想,詩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作者筆下的滄海氣勢雄偉,胸襟開闊。作者寫這首詩的時候,是他剛剛平定烏桓,回師中原,這正是他躊躇滿誌的時候。面對著波瀾壯闊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發了建功立業,統壹天下的豪邁情懷。特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這幾句詩,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來成了膾炙人口的名句。

 4、分析韻律。

 本詩為四言樂府詩,韻腳為“峙”“起”“裏”“誌”等字,可見押的是“i”韻。

 5、齊讀、背誦。

 三、學習《次北固山下》

 壹背景和作者:

 作者王灣,生卒年不詳,只知道他是洛陽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進士,以後曾往來於吳、楚間,終洛陽尉。這首詩是他在吳、楚期間寫的。北固山,在今江蘇省鎮江市北,三面環江,為名勝之地。

 二了解詩歌,學生當即背誦全詩(由於詩的意境美、語言淺近而音韻和諧,估計比較易於成誦;

 三學生練習背誦(略)

 四整體把握。

 問:詩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見的,為什麽詩壹開頭就提到“客路”呢?(這是詩人的想象,很明顯,船到鎮江後,他要上岸再乘驛車轉往別的地方去。)“潮平兩岸闊,風正壹帆懸”是詩人在何時何地見到的景象?(在天將明未明之時,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長江之中)妳能想象出船行的圖景嗎?(自由發言)為什麽要特地提到“潮平”?(為下句“江春人舊年”張本)這個“舊年”指的是壹年中哪壹段時間?(殘冬臘月)為什麽詩人突然想到要寄壹封家書呢?(由於新年將到,這正是家人團聚之時,而他卻不能回家,自然要寫壹封平安家書,更何況他此刻看見了北歸的雁,必定要路經洛陽的——洛陽在鎮江西北方。)

 好,現在我們可以總結壹下詩人產生濃重鄉愁的原因。(略)

 五名句分析。“海日”兩句從章法上看,有導出結尾壹聯的作用,這就是說,它跟詩人的鄉愁有關,這樣說有根據嗎?先說這兩句所寫的景象。(學生憑想象自由發言。)這兩種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嗎?(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舊年的交替——如此壹天壹天地過去,壹年壹年地過去,而詩人依舊在外奔波,不得回鄉,怎能不產生鄉愁呢?)但這種鄉愁並不使人感到低沈,例如跟“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相比,就顯得開朗壹些,是嗎?說說道理。(殘夜未盡,而旭日已升;舊歲未除,而江上春潮已至——不正是包含著新的希望嗎?)

 四、總結。

 我們讀古詩,既要認真領會詩人的本意,又要善用自己的眼光去發現某些新的東西。例如“海日”兩句就可以使我們產生對美好事物的追求,並且相信它會突破壹切阻力出現在我們眼前,這樣才能把古詩讀“活”。

古代詩歌四首七年級上冊的教案3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

 《古代詩歌四首》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古代詩歌體裁的有關知識。

 2.培養學生朗讀古代詩歌的節奏感。。

 3.能夠準確背誦並默寫,能夠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4.品味語言,體味詩詞意境。

 過程與方法:朗讀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態度價值觀:反復朗讀中啟發閱讀興趣,領會詩歌的意境美、語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學重點:

 誦讀;引導學生領會詩歌的意境美,感受詩歌的語言美。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進入詩歌意境,運用再造想像感悟詩歌內容。 ●教學方法:

 1.朗讀法。指導學生註意節奏和韻律反復朗讀,帶感情地朗讀,在朗讀中體會詩的內涵,品出詩的情味。

 2.聯想、想像法。這四首詩語言優美、精練,內涵豐富,留有極大的想像空間,鼓勵學生充分展開聯想和想像,從形神入手,領會感情。

 3.討論、點撥法。教師藝術地設問,點撥最能體現意境的語句或詩歌的特點。

 ●課時安排:二課時

 ●課前預習:

 1.給生字註音。(10個以上)

 2.試讀課文。(3次以上)

 3.劃分各首詩歌的朗讀節奏。

 4.了解作者和作品,包括:

 (1)解釋題目的含義。

 (2)簡介作者和作品。

 ●教學過程

 第壹課時

 [教學要點]《觀滄海》《次北固山下》

 壹、導語設計

 同學們,誰知道在我國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別有哪種文學體裁發展得最有成就?(學生回答,教師明確:唐詩、宋詞、元曲)的確,中國自古就是壹個詩的國度,以古老的《詩經》發端,優秀的詩歌作品浩如煙海,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四首膾炙人口的詩篇。

 二、《觀滄海》

 1.解題;簡介作家作品

 (1)作者簡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郡人,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善詩歌,以慷慨悲壯見稱。

 (2)作品簡介

 題目《觀滄海》中,“觀”的意思是“遠望、眺望”,滄海:大海,這裏指渤海。

 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竭後山。他躍馬揚鞭,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又當秋風蕭瑟之際,心潮像滄海壹樣難以平靜,觸景生情寫下這首壯麗的詩篇。

 從詩的體裁看,它是壹首樂府四言詩,從表達方式看,它是壹首抒情詩。

 2.朗讀指導與訓練

 (1)把握四言詩的誦讀節奏。

 提示:詩歌節奏可以按音節兼顧意義來劃分。四言詩每句壹般讀成“二·二”節拍,如: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2)教師範讀,要求字正腔圓,感情飽滿。(或播放錄音)

 (3)學生齊讀,要求準確整齊,有節奏感

 3.整體感知課文

 ①學生借助註釋,疏通詩歌內容。補充內容:

 水何淡淡:何,多麽。淡淡,水波蕩漾的樣子。

 以觀滄海:以,表目的連詞。

 山島竦峙:竦,高。峙,挺立。高高地挺立。

 蕭瑟:形容風吹樹木的聲音。

 幸甚至哉:幸,慶幸。至,極點。慶幸得很,好極了。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其,它,指滄海。

 ②難點點撥: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是古詩文中“互文見義”。即文字上只交待壹方,而意義彼此互見。句中不但說:“日月之行”,也說“星漢之行”;不但說“星漢燦爛”,也說“日月燦爛”。合起來說,“日月星漢之運行與燦爛,均若出於滄海之中”。

 4.合作探究

 (1)全詩以哪個字展開來寫的?

 (2)這首詩寫了幾層意思?哪些詩句是寫現實的?哪些詩句是想像的?

 (3)詩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

 (4)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重點提示:全詩以“觀”字統領全篇,以下由“觀”字展開,寫登山所見。

 第壹層(開頭兩句):交代觀海的地點,“觀”字統領全篇 第二層(“水何淡淡”至“洪波湧起”):描寫海水和山島。 “水何淡淡,山島竦峙”動靜結合,描寫大海全景;“樹木叢生,百草豐茂”描寫靜景,表現了島上的勃勃生機;“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描寫動景,表現了大海的磅礴氣勢。

 這壹層全是寫現實中的實景。

 第三層(“日月之行”至“若出其裏”):借助奇特的想像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是虛景,從兩個“若”字可以看出。

 詩人面對迷人的海上風光,展開了豐富奇特的想像。這四句是全詩的高潮,創造了壹個極其開闊的意境:運行不息的太陽月亮,星光燦爛的銀河,竟都包蘊在這滄海之中,何等氣魄。

 此詩前壹部分寫大海景象,視野廣闊,也能見出詩人胸懷之博大,但跟後壹部分比,氣象則略遜壹籌。“日月之行”四句寫大海,全用虛寫,卻表現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氣概,更顯示了詩人的博大胸懷。

 最後兩句是附文,是為和樂而加,與詩的內容無關。

 主題:本詩作者描寫了大海的壯麗景色,表現了開闊的胸襟,抒發了統壹天下建功立業的抱負。

 難點點撥:說說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大海的形象正是詩人形象的化身。詩人已經削平了北方群雄,現在又打垮了烏桓和袁紹殘部,為即將揮師南下統壹中國解除了後顧之憂。(當時曹操已削平北方群雄,又打垮了烏桓和袁紹殘部,紡壹北方,如果消滅南方割據勢力,就可以實現蕩平宇內,壹統天下的宏偉目標了。)在躊躇滿誌的時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發了建功立業的願望,寫出了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雄渾詩句,表現自己的偉大抱負,闊大的胸襟。

 5.小結:“詩言誌”詩人寫滄海,抒發統壹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這種感情在詩中沒有直接表露,而是蘊藏在對景物的描寫當中。全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字裏行間洋溢著飽滿的激情。寫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寫的是實景,後四句寫的是虛景,實景給人身臨其境之感,虛景以其新奇激發讀者的想像,詩人以滄海自比,表現出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概。

 6.背誦全詩.

 三、《次北固山下》

 1.解題;簡介作家作品

 古時交通不發達,流落外鄉或在外任職的人久不得歸,自然會產生故園之思,因此鄉愁成了詩歌中的壹個重要主題。這首詩就是寫鄉愁的,且以“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這壹聯聞名。

 作者王灣,生卒年不詳,只知道他是洛陽人,先天元年(712)中了進士,以後曾往來於吳、楚間,不得歸家,故有此作。

 題目《次北固山下》中,次,是停泊的意思。從詩的體裁看,它是壹首五言律詩,從表達方式看,它是壹首抒情詩。

 2.介紹律詩的有關知識:

 律詩***八句。分為首聯、頷聯、頸聯、尾聯四聯。

 押韻,每聯的尾字押韻。押韻的字叫韻腳。

 頷聯、頸聯壹定是對偶句。

 3.朗讀指導與訓練

 (1)把握五言詩的誦讀節奏。

 提示:五言詩壹般是三個節拍,二二壹或二壹二。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2)教師範讀,學生齊讀,整體感知

 4.合作探究

 (1)這首詩描繪的是哪個季節的景色?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初春。青山、綠水、潮平、風正、江春

 (2)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哪兩句詩集中表達了這種感情?

 思念故鄉。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3)想象“潮平兩岸闊,風正壹帆懸”是怎樣的情景,如果妳身臨其境將會有怎樣的感受?

 “闊”是潮平的結果,春潮湧漲,江水浩渺,放眼望去,似乎江面與岸齊平,船上人視野也因之開闊。“懸”是端直高掛的樣子,風“正”表明順風,同時又是和風,因此帆便端直高掛了。

 (4)“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壹聯,歷來被人稱道。請選壹個角度,作簡要分析。

古代詩歌四首七年級上冊的教案4

 教學目標:

 知識儲備點:

 1、了解古代詩詞的有關常識。

 2、理解詩詞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能力培養點:

 1、運用聯想和想象賞析詩詞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2、比較閱讀,探究詩詞中的情趣,體會詩歌的不同風格。

 情感體驗點:

 1、熱愛祖國的傳統文化,培養高尚的高尚的審美情趣。

 2、欣賞氣吞山河的雄壯美、敘事寫景的哲理美和側面點染的烘托美。

 教學重、難點:

 如何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怎樣鑒賞精彩的詩句。

 教學方法:

 通讀每首詩,感知詩句的節奏、韻味以及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精通全詩,理解詩的意境;鑒賞精彩語句,發揮想象和聯想,品味其中的深刻內涵。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壹課時(總課時)

 壹、本課目標:

 1、賞析前兩首詩,理解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把握各首詩的藝術特色,了解格律詩的基本常識。

 二、教學流程:

 (壹)、導入課文。

 古代詩詞是我國古代文學寶庫中壹顆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僅語言雋美,而且意境深遠;它們有的充滿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來廣為傳誦,成了流傳千古的名篇。我們中學生學壹點優秀的古代詩詞,不僅有助於提高我們的語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們的思想情操。所以我們要認真學習和努力掌握壹定數量的古代詩詞。今天,我們學習四首古代詩詞,主要是領會古人融情於景表達襟懷和講究煉字煉句亦即煉意的手法。

 (二)、學習《觀滄海》。

 1.整體感知:

 《觀滄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出征烏桓時所作。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碣石山。他躍馬揚鞭,登山觀海,面姨洪波湧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壹壯美的詩篇。詩人描寫了滄海的壯麗景色,表現了壯闊的胸襟,抒發了統壹天下的宏偉抱負。

 2、解題:題目是什麽意思?“滄海”的“滄”字怎麽解釋?題目能不能換成“觀大海”?(滄,是暗綠色。“滄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換。)

 3.教師範讀後學生誦讀。

 4.理解內容。

 ①、開頭兩句交代了什麽情況?“東臨碣石”的“臨”作何解釋?(交代了作者所處的地方和來此的目的。“臨”作“登臨”講。)

 ②、根據開頭判斷,下文將要寫什麽內容了?(寫觀海所見的情景。)

 ③、下文到哪壹句為止是寫作者所見的情景?(到“洪波湧起”為止。)

 ④、實寫觀海的詩句壹***有6句,所寫的內容和角度有什麽不同?(“水何淡淡,山島竦峙”兩句是總寫全景,“樹木叢生,百草豐茂”,壹派生機勃勃。這兩句是緊扣上文“山島竦峙”展開。下面兩句“秋風蕭瑟,洪波湧起”,寫出了海上景象的變化,表現了大海的雄偉氣勢。“洪”,大的意思。很明顯,這兩句是照應上文“水何淡淡”而寫的。)

 5.分析韻律:本詩為四言樂府詩,韻腳為“峙”“起”“裏”“誌”等字,可見押的是“i”韻。

 6.齊讀、背誦

 (三)、學習《次北固山下》

 1、導入:這首詩是寫鄉愁的,且以“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這壹聯而聞名於天下。作者王灣,生卒年不詳,只知道他是洛陽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進士,以後曾往來於吳、楚間,終洛陽尉。這首詩是他在吳、楚期間寫的。北固山,在今江蘇省鎮江市北,三面環江,為名勝之地。

 2、讀讀講講問問。

 (1)、串講:①客路,當指驛道,是旅客來往所走的道路。②潮平,指潮與岸齊,因而兩岸顯得寬闊,這是春潮初升時的景象。③風正,指順風,且風力不大,所以帆是懸掛之形。④殘夜,夜將盡時分,太陽從東方升起,又因鎮江跟東海相距不遠,故稱海日。⑤舊年,相對於新年而言,舊年未盡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謂“江春入舊年”。⑥鄉書即家書,指詩人寄給洛陽家中的信;舊謂鴻雁可以傳遞書信,故詩人有托書於歸雁之意。按:鴻雁傳書,實無其事。《漢書·蘇武傳》載:蘇武被匈奴扣留19年,漢使求蘇武,單於謊稱武已死,後漢使得密報,知武在某澤中,於是也謊稱漢天子在上林苑射落壹只大雁,腳上捆著蘇武從某澤中寄來的信,單於無可奈何,只好放還蘇武。

 (2)、整體把握。

 (3)、名句分析。“海日”兩句

 3、總結。

 我們讀古詩,既要認真領會詩人的本意,又要善用自己的眼光去發現某些新的東西。例如“海日”兩句就可以使我們產生對美好事物的追求,並且相信它會突破壹切阻力出現在我們眼前,這樣才能把古詩讀“活”。

 4、布置作業

 5、教後反思

古代詩歌四首七年級上冊的教案5

 《古代詩歌四首》是統編教材七年級上冊第壹單元中的第四篇課文。本課教學,我在閱讀方面按照詩詞的特點來進行,首先結合註釋疏通詩句,初步把握句面意思;其次從整體上分析描寫的內容(景物、事)所表現的情感。再次通過反復誦讀,讓學生發揮聯想、想象,“神”入其中,進而體會這四首詩的內容和情感及理解遣詞造句的妙處。

 自己對這幾堂課感覺比較滿意的地方有:壹是在開始時把這四首詩的閱讀放在如何去讀古詩的背景下去讀,不為教詩而教;二是能夠結合曹操的背景加深學生對曹操在《觀滄海》中的豪邁之情的理解,而不是簡單地向學生介紹強調;三是結合劉勰、鐘嶸、王夫之等人的評價來引出“蒼涼慷慨、建安風骨”的特點;四是在學習《天凈沙秋思》時能夠進行比較閱讀,並引用錢鐘書的“蓋生離死別,契合傷逝懷遠,皆於黃昏時分,觸緒紛來,所謂最難消遣”來引導學生理解文中選擇黃昏這個時間的原因,有助於對課文更深入地理解;五是學生學習氣氛比較濃,課堂思維活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