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詩詞千首詠王昭君

詩詞千首詠王昭君

古代作家常常借懷古、詠史來抒發自己內心的不平,或者表達對人生的、政治的某種見解,或者譴責某種社會黑暗。詠唱王昭君的詩詞中,也有壹部分是屬於這類的。先看唐代著名詩人李白的《於闐采花》:

“於闐采花人,自言花相似。

明妃壹朝西入胡,胡中美女多羞死。

乃知漢地多明姝,胡中無花可方比。

丹青能令醜者妬,無鹽翻在深宮裏。

自古妬蛾眉,胡沙埋皓齒。”

在作品中,詩人以極深的愛慕之情贊揚了王昭君之美麗:以人比花,花人相似;以漢地、胡地對比,則“胡中美女多羞死”,“胡中無花可方比”。“胡中美女多羞死”及“胡中無花可方比”兩句反映了詩人思想上的偏見,但這裏為的是強調昭君之美,且詩的落腳點不在這裏,而是在下文:即象王昭君這樣壹位如花似玉的美女,本應讓她去其相稱的去處,可是事情恰恰相反,卻被惡人陷害,“埋沒胡沙”,象戰國時齊國無鹽地方的醜女(名鐘離春)那樣醜陋,竟至“翻在深宮”。所以詩人又以極為憤怒之情,譴責了妍醜不分、黑白倒置那種極不公平的社會現象。黑白倒置、有才華的人受氣,李白對此是有深刻體會的。因此,詩中所鳴的不平,在極大程度上也是他個人懷抱的抒發。

再看宋代文學家蘇軾的《昭君村》:

“昭君本楚人,艷色照江水。楚人不敢娶,謂是漢妃子。

誰知去鄉國,萬裏為胡鬼。人言生女作門楣,昭君去時憂色衰。古來人生盡如此,反覆縱橫安可知?!”

和李白壹樣,蘇軾在詩中對王昭君的艷麗表示了贊美,對其不幸遭遇表示了同情。最後鳴了自己心內的不平,抒發了對人生顛沛、坎坷的不滿。

故懷古、詠史這類作品的中心思想,往往不在詩人詠唱的本事上,而在鳴不平的議論處。例如唐代詩人李商隱的《王昭君》,也是屬於這壹類的:

“毛延壽畫欲通神,忍為黃金不為人。

馬上琵琶行萬裏,漢宮長有隔生春。”

李詩雖也題名為《王昭君》,但其重點不在對昭君的贊美和同情,而是對毛延壽的譴責。詩中開始先點出毛延壽,後乃點出王昭君,這種格調,在以王昭君為題材的詩中是少有的。李商隱對毛延壽是深惡痛絕的,似乎是很久以來壓在心裏的話,非要把它罵出來才痛快。李商隱是把醜惡的現實概括到作品裏去了。當時宦官、軍閥以及朋黨,無不是壹手遮天,認錢認勢不認人,他們毫無人格,毫無人性,排斥異己,壓制有才能的人。李商隱就是被排擠、被壓制的壹個。他是借王昭君的身世,抒發自己遭遇的不滿的。

借昭君故事抒發自己胸懷的詩歌,它的內容也是多方面的。清人沈德潛考試未中,寫了壹首題名為《落第詠王昭君》,就是借王昭君的“不幸”,抒發自己落第的不幸遭遇的。詩雲:

“毳帳琵琶曲,休彈怨恨聲。無金贈延壽,妾自誤平生。”

言外之意,也就是因為沒有金錢賄賂考官,所以不可能被選中,只得象昭君那樣,“自誤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