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的斯達哈諾夫運動流產
1935年8月30日,蘇聯頓巴茨礦區的采煤工人斯達哈諾夫,創造出壹項內采煤高出定額14倍的新記錄,這壹先進事跡被加以推廣,成為以迅速提高勞動生產率為目的,並以斯達哈諾夫命名的社會主義勞動競賽運動。當時的中國,正值日本帝國主義大規模侵略前夕。1936年7月,詩人蒲風受蘇聯斯達哈諾夫運動的影響,提出了要在詩歌上也搞斯達哈諾夫運動。他認為開展詩歌上的斯達哈諾夫運動,有著三個方面的意義。首先,由於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人們被迫發現最後的吼聲,客觀上新詩歌運動已在蓬勃發展,依靠眾多詩人的努力,它會更加蓬勃興旺。其次,文壇上存在著系統的封建主義,為了中國文學的前途,改變文學創作的薄弱狀況,就應加緊努力而且認真地創作。第三,新詩歌的斯達哈諾夫運動,不僅要求作品數量的增多,也要求作品質量的精進。特別要註意個性化,深刻化,反對“千篇壹律”的弊病。蒲風之所以倡議發起這項運動,除了當時的社會背景外,他主觀上相信唯物辯證法,他相信量變會導致質變,詩歌的數量多了,就會發生質變。開展詩歌的斯達哈諾夫運動,就會鼓舞詩人努力創作,隨著作品數量的增多,質量也必然能夠精進,詩壇就會有新的面貌。但是遺憾的是,雖然蒲風身體力行,詩的產量十分可觀,可是質量卻未見提高,而且在實踐中還導致壹些粗制濫造作品的產生。
詩歌的斯達哈諾夫運動,雖然出發點是好的,但是混淆了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的差別,違反了文藝創作規律。